清華,夢開始的地方
從小,在熱愛建築卻沒能實現理想的父親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中郝琳對於建築學有著一種特別的熱愛🤤。這種熱愛讓他在高考那年🪨,放棄了保送清華電子系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參加高考🦶🏼,一心想要進入夢想的專業學習🌕。199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如願以償地進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從此👵,他便走上了一條與建築設計難分難舍的道路。
對於清華五年的學習,二十多年後的郝琳回憶起來,仍是歷歷在目♟。意昂体育平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劍橋大學,郝琳分別在這中美英的三所頂級名校中完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習🍋🟩。但提起清華,他仍舊是激動不已🗻。
“清華的建築教育🔴,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非常紮實的基本功。”提起當年的本科學習🙎♀️,郝琳結合自己在國外求學的感受說🅿️。而這樣的紮實🚴🏿♀️,是來源於學校對每個學生在繪圖、構造技巧及歷史知識方面的大量訓練👐🏽。
“同時,這也與清華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有著很大的關系。”郝琳想了想說,“在清華學習中👩🏿🏭,我非常幸運地接觸到了很多良師,他們是真心願意做教育工作的老師😸。”
這些老師👷🏼,對於如今在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客座教授的郝琳⛅️,在教學理念與方法上,也有著很深的影響🎅。
“我在講課中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清華老師的影響💯,我常回想當年自己做學生的時候💂🏿,清華的老師是怎樣將知識一點一滴地傳授給我們的。”
“更深層次的🙆🏻,在清華👣,老師們讓我們明白了建築是應該為社會作貢獻的,設計為人服務的建築。比起更註重個人的才華和個性的國外教育,清華則更註重集體的力量和團隊,重視培養我們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一向因為學科專業性的原因,清華建築系的作息在園子裏顯得十分獨特。郝琳說起那段有趣的學生生活,至今仍十分懷念。
入學第一天的夜晚,就讓郝琳認識到了大學與高中的不同。向來生活作息規律的他,那天晚上,在樓裏播放羅大佑《戀曲1990》的歌聲中👨🏼🦳,直至十二點也無法入睡🧔🏿♀️。“那時🧦,我是真的感覺到了大學和以往中學生活的不同🧘🏿♀️🏄🏽♀️。”郝琳笑著說,“也是清華建築系的生活塑造了我們的個性,讓我們變得更加開朗、合群和熱愛生活。”
“熄燈後樓道裏的夜聊,是我另一個重要的課堂🧛🏼♂️。”每晚熄燈後🤞,建築系的男生們會聚集在樓道裏高談闊論。同學們在黯淡的樓道裏經常談論建築🤹🏼♂️,那些名建築師,名建築作品🐦🔥,大家的設計作業💔,天南海北🤝。泡面的味道也彌散在整個樓道裏🧑🔬。那些日子現在想想,真的會很懷念🔭🍩。”郝琳的臉上難掩留戀之情。
在清華的郝琳☹️👩🏻🦼,面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他更喜歡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那時真的是很辛苦,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壓力。”郝琳坦言,總會看到同學和學長們的好設計🧔🏼♂️,身處競爭激烈的清華建築系🎅🏼,自然會有壓力😹。“這個行業其實是很需要天分的。我不屬於有天分的人💭,是那種勤奮的人。我可能是因為機會比較好,不斷地碰到好的機會、好的老師🤕、好的朋友👩🏽🚀。這些老師都會在人生比較重要關鍵的時刻,指引你下一步該怎麽走好。”郝琳謙虛地說👨🎤。
“我和同宿舍的好朋友吳剛,正在一同發展一本很不錯的雜誌,叫《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築》💅🏻。這就是清華精神,大家這麽多年後𓀍,還可以聚集到一起,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好的老師,就像吳良鏞,我至今仍記得大學時去參加一個學術活動。在飛機上,吳良鏞教授特別把我叫到他旁邊坐下😶🌫️,與我一起談論鄉村建設和傳統轉化的問題。這就是清華,老師與學生之間,常常不分高低長幼地交流。”
明確的方向🐘♻,堅定的夢想
在清華的學習後,郝琳有了想要去國外開拓眼界的想法。於是🌅,他便申請了美國的一批好學校🌟🫎,包括哈佛、耶魯、MIT🦸🏿、伯克利等⛹️♀️。他最終選擇了在可持續發展方向有著優勢、思維也特別活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這段學習讓我在建築上不再迷惑😜,我想清楚了什麽是真正的建築。真正的建築應該是為人服務,為環境服務。伯克利有這樣的傳統👨🏿🔬,連同在清華的學習,讓我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建築必須是立足於人⚄🧔🏼,關心社會的發展,必須有其社會意義。”郝琳這樣評價那段在美國的學習與工作。
在美國工作時,他經常到美國各地參訪優秀的建築🧽。這段時間讓他對建築有了非常深入的體驗,加深了對書本上學到知識的理解。
“後來我發現美國不太滿足自己的要求🧗🏼♀️👩🏼🎨。在可持續發展都市和建築方面,比起歐洲🙇🏽,美國還是有些落後。”郝琳說🧑🏿✈️。所以在學習一年🧜🏿♀️,工作兩年後,郝琳便申請了劍橋大學,進入劍橋攻讀博士學位,專心研究和實踐可持續都市和建築。劍橋和倫敦五年的學習和工作後,他回到了香港執業。
工作至今,郝琳更多地開始了對於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畢馬威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找到了郝琳,希望在四川支援當地的災後重建🤢。郝琳並不希望建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學校,而是期待能在建築中加入更多的社區理念🌳👴,建造一處更環保🏊🏻♀️、更可持續的社區中心💎。
“這次實踐,讓我意識到慈善的工作可以通過設計而變得更加有影響力👩🏼🎓,通過建築師,可以把慈善的事業變成一個大眾平臺,來整合不同的人和想法♠️🏎。我覺得🖋,面對慈善,設計師也可以作很多良善的貢獻。”現在,郝琳也正與太古地產合作🧗🏿,在四川設計建造第二個慈善鄉村社區中心🗾🖕🏿。
同時,郝琳也和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織了鄉村營建社🚬,希望能通過各界的知識和智慧👱🏼♂️,來支持中國的鄉村社區營造,對中國的鄉村進行更多的設計整合,通過創新思維來帶動社區發展。
當我想要以社會責任去定義郝琳對於慈善工作的熱愛時,他則說💛,“這也不完全是一種社會責任🏄🏼🧑🏽🏫,也是一種回饋🏎。社會👩🔬🛳、清華教育了我們,之前在清華,老師也告訴我們學習建築🛣,是要為社會作貢獻⛪️。作貢獻最好的方法,我覺得就是拿出自己的手藝,去投身社會,設計良善的大眾空間🚷,兼顧那些比較弱勢的群體,能夠讓設計推動文明🙋🏻♂️,改善生活環境。”郝琳在日常的設計中,會主動地融入慈善工作。“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合作,其實也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因為我們通過這個項目🟢,找到了最好地融合在鄉村和弱勢群體中的方法。”從小就生活在城市的郝琳💆🏿,坦誠自己對於鄉村還不甚了解,也正是通過這些事情,讓他理解到了很多不曾接觸的東西👩🏼✈️🤷♀️。
“畢馬威社區中心現在已經變成了大家的公共‘客廳’🏜🤾🏽♂️,大家都願意在下了班、放了學或田間耕作之後來這裏聚集🚇。我覺得這種建築的包容性對於鄉村生活是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因為開放性的設計聚集起來🧢,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這樣的建築本質是聚集人心,通過這個建築👌🏿,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看到這些👩🏻🦰,我會覺得⌛️😜,這不但是回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社會對於我們這些建築師的再教育。”郝琳感慨地說♏️,“其實,邁出清華,社會才是更大的課堂。”
追夢🌵,不曾停止
如今已經從業十幾年,郝琳在建築界也有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擔當著兩家國際建築事務所的負責人😲,是成都遠洋太古裏、隱舍、畢馬威安康社區中心等國際獲獎作品的設計總監👩🏿。但被問起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郝琳卻搖了搖頭。
“我的夢想,以前是希望設計一棟自宅吧💍。現今,是希望設計理想的永續社區,也就是一個大眾的家🧏♀️,讓人們能夠快樂地在其中生產🪹、生活🔛、勞作。而現在,這個理想還有距離。”
“設計理想的家園是我執業的根本,設計是可以改變世界的✍🏿👁🗨。”郝琳這樣解釋著自己對於建築的理解,“設計必須要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我喜歡讓大家在社區裏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樣讓他們喜歡做的事情變得更有價值🏊🏻♀️。我的日常實踐和組織鄉村營建社這類的工作🚶🏻♀️,就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在郝琳眼裏🎋,盡自己的力量能夠去改造社區👼🏽,整合社區,讓社區再生🌜,讓在社區中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的生活在自給自足的過程中得到可持續發展,便是自己價值的實現。
“我希望通過我的設計🧜🏽♂️➡️,來回答一個問題,就是什麽樣才是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中國人怎樣才能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這一點,對於當下高速發展的中國🧑🦼➡️,對於生活節奏急劇加快的每一個中國人,對於常常迷失於忙亂之中的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時代真正需要設計的,恐怕不是什麽雄偉的地標吧。 我常想,設計🏌🏽♀️,深入社會和日常的話✵🫥,可以讓大眾的生活更美好吧🧔🏽🛅。”郝琳認真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