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寫在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學院1997級畢業十周年紀念冊的卷首語
讓時光回溯到1997年8月的盛夏時光。東操場上👨🏿⚖️,驕陽似火、人聲鼎沸、旗幟飛揚。當我們這一批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63名學子,懷揣著那張簡單而別致的錄取通知書🏊🏻♂️、懷揣著對未來的茫然和無知👷♀️、期望與夢想🦂、前來清華園報到的時候,迎接我們的是如紫荊花盛開般美麗的紫色校旗、環境系獨一無二的綠色大旗、以及老師學長們親切和藹的笑容。從此,“環七”這個名字🏇🏽,作為入學伊始便已塵埃落定的永久身份🔇🥸,牢牢地刻在我們成長的記憶裏,與每個人的一生註定結下了不解之緣♥️。
還記得系館新生入學會上錢易先生的諄諄告誡,主樓前開學典禮上自帶小板凳的規規矩矩🪣,看似恐怖的入學測試,為期三周的軍訓……嶄新的大學時光,就這樣揭開了序幕🚬。軍訓時光中,來回不停地練正步🙅♂️,聲嘶力竭地唱軍歌,屢戰屢敗卻又奮不顧身的籃球比賽,集體排練反復為給彭麗媛的新歌錄背景,半夜三更從西校門繞上地回東門如荒郊野嶺般的拉練……從陌生而熟悉。九連的大旗💐,把大家的心開始凝聚在了一起。訓後開課,微積分和機械製圖等課程讓大家飽受壓力,也更讓我們深深體會了清華濃厚的學習氛圍。面對著已經有著無數次向往的大學生活,我們有著太多的忐忑不安和莫名的興奮;而對於將來何去何從的理想,那更只是腦海裏偶爾能浮現起來、卻怎麽也抓不住描述不清楚的一個似有似無的框。
可以肯定的是,自此*️⃣,我們不那麽豐富的價值觀🪢🧔🏻♂️、不那麽成熟的理想、不那麽追求完美的精神,不那麽堅定的信仰,都在這片充滿務實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土壤上萌動👩🍼、發芽,並伴隨著我們的一生成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校訓🧛🏽♂️;熱愛我環境,光大我事業,是系章。四年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四年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我們人生起步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或許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時感到疑慮、困惑、迷惘🧉、不解,但我們必須要承認,四年大學生活賦予我們的💧,或者是四年大學時光匆匆而過使我們還來不及體會的,必然影響我們一生,也恰恰是我們今後奮鬥前行的不竭動力,需要我們窮盡一生的時光去解讀、品味、踐行、傳承和發揚。
畢業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初的我們,或許根本就沒有想到十年人生軌跡怎樣走過?會歷經怎樣的坎坷👾?在經歷三千多個日日夜夜後,我們自己、我們的周圍💁、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如此之大的變化,我們始料不及🤲,同時,我們自信而欣喜🧏🏼。而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溫共同的精神家園、共憶往昔美好時光。
你可曾記得,我們這一批人所擁有的“特殊”記號?入學通知書上聲明“未來五年大學時光……”、一入學就通知調整,我們成為了“4+2”本碩貫通全面實施的第一屆。與此同時,我們也成為了保留清華園裏每天集體晨跑、自帶飯盒打飯、全年級統一義務獻血、集體上公益勞動課、在清華學堂的大桌子上用丁字尺畫機械製圖等古老傳統的最後一批人之一。弦歌永在👩👩👧👧,似水流年。
你可曾記得👮🏼♂️,那些新舊交替的脈絡縱橫?我們揮手送別了宿舍樓共用電話跑上跑下💣、樓道裏面開桌打牌看球的日子,宿舍裏全部安裝了電視🤵🏽♀️、電話☸️🐜,迎來了互聯網開始普及並全面來襲的新時代。BBS、網聊、網絡遊戲一時盛行,我們成為了彼時清華“三大情結”——“大話”情結💝、“戀母”(水母)情結📍🧟、遊戲情結——的堅實擁躉。我們倡議少用一次性筷子、電子賀卡代替紙質賀卡⏯、拒絕白色汙染🛣🛺、拯救母親河、拯救藏羚羊……“心動不如行動🥫,去怨不如去幹”,綠色實踐、行勝於言;我們參與了建國五十周年遊行🌿、參與了清華九十周年校慶,關註美國轟炸駐南使館🧌,關註臺灣選舉,關註時事與熱點,在共慶千禧的歷程中,我們與共和國一同邁入新的世紀。青春與狂野,躁動與理性,那一季,我們輕舞飛揚。
你可曾記得,我們痛並快樂著、延續著那些美好的傳統?赤足運動會、一二九合唱、圖書館占座、三千米苦練、男生節🤴🏽、女生節🧑🏿⚖️、聯誼宿舍🉑、班刊👷🏼♂️、甲團和優良學風班評選、主題團日、綠色協會、社會實踐、5#與26#……我們年復一年地更換自行車♟,年復一年地組織班級郊遊,年復一年地用手寫海報🦩、繪展板、刷漿糊,在主幹道派送綠色傳單;畢業聚餐,我們集體酩酊大醉,三輪板車拉人回;運動場上,為了集體榮譽我們奮力拼搏,在不那麽擅長的足球比賽中拿到了全系冠軍,在排球傳統上拿到了全校班級冠軍,重現輝煌🥗。“愛我環境系🩵,振我體育風”。環境精神,一生難忘🙇🏼。
你可曾意識到,我們已然成為這些年清華園迅速發展變化中的最後的見證?西大飯廳和學服中心已成絕響,那裏有新年的狂歡和校園歌手的張揚;東階🪆、西階已然不在,清東、清西餐廳物換星移,北門外的巴山酒家與露天燒烤、南門外擁擠的街道和林立的餐館、東門外不成規模的建築,等等,都被更美麗的校園風景💂🏽♂️、更優越的基礎設施、更寬敞的紫荊校區和蓬勃發展的清華科技園區所替代🤓。就連我們熟悉的系館、熟悉的一會🏞、報告廳,也已物歸他主,更新成更為引人矚目、更為標誌性的環境節能樓。這一切,我們欣然見證並懷念過往。
十年🔉,這些獨特的片段和點滴,不止一次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執著閃現,像發黃的照片一樣在我們的心中靜靜收藏,常常在不經意間,帶給我們往事如風的淡淡傷感👇🏽,抑或外人無法體會的自我陶醉🕴🏼,或是前行道路上比同齡人更多幾分的沉靜自豪,更或是相見恨晚一慰平生的會心微笑。
這些,都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多少次港灣般撫慰我們的心靈停靠🧠,多少次驛站般供我們前行的旅途中歇腳🧑🏽💻,多少次於幹涸中似清泉般讓我們甘洌暢飲,多少次在疲憊時如母愛般讓我們棲息並回歸懷抱。
這十年,我們自身在成長。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人生的軌跡在四年學涯中重合,然後又延伸奔赴不同的方向🤸🏿♀️。昔日園內同窗友,今日耕耘遍四方🏞🧗🏼♀️;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2001年7月驪歌聲中嘩啦一下散去的環七學子們,如今有的為科學研究獻智,有的為產業興盛竭力,有的為公共服務盡心,有的為教育文化奔忙。投身北上廣深及沿海發達地區是挖掘熱土🏅,千裏奔波紮根中西部是開發沃土,遠涉重洋留身海外是開辟新土🥕。不管是得意或失落👊🏻🐓,荊棘或坦途⚪️,價值的體現方式雖不同,終究是把理想化作現實的力量😭🦹🏼♂️,千錘百煉,共譜未來篇章🕝。十年對我們來說,不是輝煌的開始,而是基礎的夯實;不是勝利果實的收獲,而是默默投入的堅持。我想,無論我們身系何職、身處何行🕜、身在何方🐂,我們始終會如綠色的種子♻,倔強地發芽成長🤹♀️,傳遞著綠色的希望與夢想。母校賦予我們的,是環境人的責任和理想,是保護環境🙆🏿♂️、投身主戰場的使命與堅強。這一點,相信環七人不會拘泥於專業、行業和職業所限,會用各自的不同歷煉去聯系、發掘、回歸、共享。
這十年,我們的環境系在成長👩🏿💻。我們進校之際,環境工程系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去年,環境系告別直轄系的歷史,升格成為全校最年輕的環境學院👡;今年6月5日是院慶日,世界環境日一並定為了環境學院的院慶日。大師輩出🧑💼,名家盡顯,海內外精英薈萃,桃李遍天下🍘,這不正是今日環境學院之全貌麽?我們那些可敬可愛的老師們,正不斷攀越更高的科學高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的成果🙇🏿♀️。論成果,學院已邁入全校理工科院系前列,與世界一流的環境學科相比🧑🚀,亦不逞多讓😛;論教學🏊🏿♂️,國際化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國際合作🛝7️⃣、聯合培養和留學生人數大大增長。論體育⛎,已連續多年獲得馬杯,今年更是拿到了絕無僅有的男足冠軍,雄霸乙組,笑傲沙場♾。我們無法不深感榮光💇🏻🧑🏻💻。同時,我們更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些年來,無論老師或同學🤜🏽,交流或溝通🙏🏼,項目或合作🛰,環境學院一如既往地始終給予我們這些從這裏走出去的孩子們莫大的支持,不只帶給我們切實的機遇✊💪🏼,更不時給我們溫暖和勇氣,這是我們前行過程中堅強的後盾和支撐☞。飲水當思源,發展應雙贏,成功方共享🍁。
這十年✌🏼,我們的母校在成長🔷。清芬挺秀,華夏生輝。大同爰躋,祖國以光🫵🏿。母校百年華誕,亦是我們畢業十年👨🦲,我們生逢其時,我們何等幸運💆🏿♂️。我們關註並參與了母校從國內一流大學邁向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再跨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光輝征程,不斷見識了校園建設日新月異,校園文化異彩紛呈,學術成果層出不窮,師生風采清新閃亮。在這百年中🧕🏽,可能很難能將學校的發展歷程同祖國的命運結合得如此緊密⚾️,更為可敬的是👔,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的🏸,還有眾多前輩學長終其一生的前途與理想。抗日英烈、救國先驅🧑🏿🔧,學術大師、興業之才、兩彈一星、治國棟梁……每一顆星👨🏿🚀,都熠熠閃光。在母校沉澱百年輝煌🚶、細數百年滄桑的同時,作為清華人的我們🎓,也不能不自我反省、自我發現、繼續成長🦹🏻。既不能躺在既有的榮耀中睡大覺而止步不前💁,更不能諱疾忌醫拒絕別人批判挑剔的眼光🙍🏽👧🏽。這世界,少數的人在成功的頂端🍑,大部分的人兢兢業業奮鬥添磚加瓦,這就是清華的實幹精神。今日我以母校為傲,明日我為母校添光🧜♀️,這是多麽簡單的道理,可這需要用一生去檢驗。選擇了清華,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你可以不出色不張揚,但不可以不努力、不可以不擔當。
親愛的環七同學們,畢業十年之際,讓我們懷感恩之心🧜🏻♂️,向久違的同窗,尊敬的師長,可親的學院和母校,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希望新系館前環七年級認養的小柿子樹也能如我們般茁壯成長👐🏻,成為我們彼此之間、與母校之間感情溝通的紐帶和橋梁👨🏿🦲。讓我們一起靜靜期待下一個十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