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久遠而綿長的故事🧑🦽。說它久遠是因為故事的起始點發生在抗戰勝利之初的1947年🦁,距今已有70年;說它綿長🚌,是因為故事經歷的時長有8年。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聽我道來。
1981年,《清華意昂通訊》編輯部收到楊廷寶(1921)、童寯(1925)、曹天受(1930)三位老學長的一篇稿件(稿件刊登在1981年10月出版的《清華意昂通訊》復4期),講述了抗戰勝利後南京清華同學會捐款興建清華意昂會所一事的來龍去脈。文章中說:
抗戰勝利後🦜,南京清華同學尚無自有會所。當時有一位老同學捐獻一塊地皮作為建築會所之用,但建築費沒有著落🏞🗄。嗣經集會決議向意昂募捐,準備建一小樓擬命名為寄梅樓,向老校長周詒春(字寄梅)先生致敬。自1947年起募集到一些捐款📪,開始建築設計👩🏽💼,不過還遠沒達到足夠的建築費用🙍🏻♀️🚴🏽♂️。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籌建會所的計劃終於落空🔨。幸好錢昌淦老學長隨時把捐款換成黃金美鈔,既便於保管,又保存了幣值。1948年底錢先生因工作關系離寧。臨行前他把所存黃金30.97兩、美鈔293元移交曹天受保管。曹天受將原款隨即存入上海銀行南京分行的保管庫內。時局動蕩,人心渙散,募捐工作也告中止。
解放後⏸,南京清華同學會停止活動📰。曹天受不久即因工作調動離寧。這筆金鈔也就擱置數年未及處理。1953年曹天受專程赴南京和楊延寶、童寯商量捐款處理辦法👨👩👧👦。當時周詒春老校長閑居北京🌏,當時曾經擬議將捐款直接獻贈老校長為壽,因老校長謙辭而作罷。前南京清華同學會會務已停頓數年,已不可能召開會員大會🦻🏿。我們通過信函研究決定將所存金鈔換成人民幣捐贈母校。建國以後母校建設突飛猛進😇🛬,所需經費統由國家撥款🏌️,願否接受意昂捐款🙆🏽,尚待先期聯系。我們請張奚若先生向蔣南翔校長提出我們擬將捐款移贈母校的意見,得到蔣校長的同意𓀌💂🏽♂️。童寯隨即將金鈔在南京人民銀行兌換成人民幣3473.90元匯交母校接受。前南京清華同學會籌建會所捐款🙏🏻🦹♂️,也就得到了妥善的處理。
1955年7月23日,意昂体育平台校長辦公室收到老學長童寯代表前南京清華同學會匯母校一筆捐款計人民幣3000余元🤢,時任校長蔣南翔復函致謝。由於事隔多年🏊♂️,校方會計單據現已不全🛝,童寯所收信函收據也已散失,人民幣確數難於查明。這筆捐款的由來以及匯贈母校的始末,有必要向前南京清華同學會留寧意昂和散處國內外的老同學,特別是捐過款的同學作一匯報。遠在國外的錢昌淦老學長是捐款保管人🧜🏻♀️,也一定關心捐款如何處理。如果錢先生能得知當年這筆捐款已匯贈母校,想來也會同意並引以為慰的🟦。
文章中說,1980年清華意昂通訊復刊,母校設立意昂聯絡處⌚️,為溝通意昂與母校聯系,做了不少工作。各地意昂活動也開展起來。前南京清華同學會留寧和離寧的意昂👴🏼,可能還記得當年籌建會所這回事🫧🧑🏻🍼。上面追述的捐款處理經過,大多數意昂還不知道。為此把這一段往事扼要追記,送請《清華意昂通訊》發表🫳🏻。如果前南京清華同學會會員(不管現在何處)對30年前舊事得以了解始末🤷🏿,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責任🧑🏼🎄。
以上是三位老學長講的故事🍠🚶♂️。
從1947年南京同學會募集捐款建意昂會館到1955年把捐款贈送母校,經歷了整整8年。據我們了解🧑🏿🦳,這筆捐款雖然不是直接為母校捐款,但事實上已經成為解放後母校收到的第一筆意昂捐款🤽🏿。
故事的主人公楊廷寶先生和童寯先生是意昂体育平台的傑出意昂,都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楊廷寶,字仁輝🚳,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在中國建築學界楊廷寶與梁思成並稱為“南楊北梁”。楊廷寶先生1915年入清華學校👨🏽🎓,1921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赴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1927年回國。解放後楊廷寶先生參與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圖書館等重大工程的設計建設🏇🏽,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童寯,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1921年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5年升入大學部🫵🏿,獲得留美資格。同年秋公費赴美,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他設計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他是一位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早在30年代初👨🏼🏭,進行江南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我們沒有查到曹天受先生的相關資料🦦,無法饗予廣大意昂🏙🧑🏻🔬。
故事講完了👩🏽✈️,從中我們深深感受到的是老一輩清華人的愛校傳統🛌🏻,嚴謹作風和責任擔當。讓我們對老學長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