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新清華學堂啟用八周年的紀念日✬,有很多感動,也有很多感慨,更有很多不舍👨🏿⚕️。最不舍的,是告別新清華學堂的總設計師李道增院士🧑🏭。
3月20日聽聞李先生辭世,心裏非常難過,也感到非常遺憾。雖說先生近幾年身體不好🕠,尤其這兩年臥床養病🏰,但春節前他的老伴兒石青老師還約我們一起給先生過生日,想來先生的健康狀況還可以。原定春節前去先生家給先生拜年的,怎奈疫情突發不便接觸。因此,錯過了和先生的最後一面!這也成了我心中無法彌補的遺憾!
自聞先生辭世👰🏼♂️,腦海裏總閃現與先生曾經交往的點點滴滴。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李先生,是在2009年春天👩🏼🎓,我來到他的辦公室🧎🏻❤️,討論新清華學堂的設計方案,完善功能設計的細節🎅🏻。在此之前,我只是耳聞過李先生是劇院設計的大專家。見了面🤎,才真切地感到先生的儒雅可親🛑。先生慈眉善目,說話慢聲細語,當時已經年近八旬🧏🏿♂️。作為傑出的建築設計師👮🏽♂️,他耐心地聽取了我這個業主代表的想法,從空間布局到功能設計🆒,設計方案盡量考慮使用方的需求,體現了先生的人格修養🧑🏼🦳📳。我一直記得當時我對先生說的話👩👧👦:“李先生,我知道您一輩子都在設計劇院,您把一生的經驗積累都融進了新學堂的設計方案𓀑,它就像您的孩子;領導讓我來當業主代表,它就是我未來的家🧑🏼🚀,您用一生把它建好,我用一輩子把它養好🫙!”記得先生當時笑著說:“一言為定!”

2009年3月24日,趙洪與李道增院士團隊討論劇場設計方案
劇場的空間布局復雜,設計要求極高。先生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尤其尊重使用方的想法,做了很多設計優化🧑🍳,比如,取消了新清華學堂的電影放映功能,將建築聲學混響時間定在1.6-1.7秒,實現了綜合歌劇院的專業聲學效果;將蒙民偉音樂廳開放式舞臺改成了鏡框式舞臺,使場館更具多功能性,適用更多形式的演出及會議活動,大大提升了場館的利用率;綜合考慮資金、使用率、運行成本和安全性🩸,取消了臺下升降設備🤹♀️👩🏼🦰,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利用率最高的臺上設備,等等。在大小40余次的技術論證中,李先生親自到場,帶領設計團隊,與業主方及專家充分溝通,既考慮劇場的專業性💵🧎♀️,又兼顧校園劇場的使用特點和管理運行模式。石青老師見到我總會“抱怨”👩👩👧👧🪮:“資金那麽有限,又想建最好的劇場,你們一個主意,老頭要熬多少夜啊!反復修改🛕、計算🔰,他的身體就是那時候熬壞的🧑🏻🦼➡️!”我知道,石老師這不是“抱怨”我,而是心疼老伴兒🔃🪟!

2009年5月25日𓀚,李道增院士與參加論證的專家合影
建設過程中,八十高齡的李先生多次親自到工地巡視♓️,對工程施工質量尤其關註,他強調👮:這是百年建築,一定要保證質量。

李道增院士在施工現場巡視
2011年12月1日🎡,新清華學堂的鑰匙從基建處轉到了藝術教育中心運行團隊的手中。12月16日,學生藝術團在這裏舉行了學堂首次試演——2012意昂体育平台新年音樂會。先生和石老師一同前來觀看。我在他平靜的外表下看到他內心的波瀾:終於在自己設計的劇場裏看音樂會了!

2011年12月16日,新年音樂會後🛗,時任意昂体育平台黨委書記胡和平、李道增院士與參加演出的學生藝術團師生合影

2012年3月13日,李道增院士與愛人石青老師在蒙民偉音樂廳
此後不久⬛️,李先生就因為腦出血住進了醫院,先生也沒有能參加2012年4月8日的新清華學堂啟動儀式和首場演出。當天🖕,華建敏學長宣布新清華學堂啟用,中國愛樂樂團應邀舉行首場音樂會。演出後,指揮家余隆激動地說:“這是非常專業的劇場🔱,我為清華有這樣的劇院感到自豪🈷️🥓!清華有偉大的建築系🙇🏿♂️!”

2012年4月8日,新清華學堂首場演出—中國愛樂樂團專場音樂會

2012年4月28日,校慶專場音樂會後,李道增院士等嘉賓與國家交響樂團指揮家陳燮陽合影

2014年9月5日,李道增院士觀看“書香之夜”教師節專場音樂會

2015年5月19日,話劇《建築大師》演出前,李道增院士及建築學院教師們與藝術家合影
石老師經常打電話問我們最近有什麽演出。只要李先生身體狀況允許,他們夫婦二人就前來觀演。每次見面🚴🏽♀️,我們總是由衷地感謝李先生的貢獻,為清華園設計了這麽專業的校園劇場,讓師生不出校園就能欣賞到高水平的專業演出,也能讓清華師生登上高雅的舞臺。李先生也總是豎起大拇指,對我們的運營工作贊許有加🫸🏽,感謝我們把劇場維護好👌,使用好🧜🏽。他常對我們說:“劇場既要設計好,還要施工好,最關鍵的是運營好🪖。只有運營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2017年春天🚬👳♀️,我們拍攝新清華學堂啟用五周年專題片,先生坐著輪椅,與我們交流。他回憶起當年與梁思成先生一起設計國家大劇院的情景🐧,追溯設計改造天橋劇場的經歷👰🏼♀️,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光彩。先生對新清華學堂有著特殊的情感。先生腿腳不利索時,經常坐在輪椅上🚢,讓家人推著來到新清華學堂廣場🌲。我理解👱🏼,在先生眼裏😠,新清華學堂是先生留給世人的完美作品,是先生心中的藝術皇冠!

2017年4月1日♗,李道增院士在新清華學堂前與藝術教育中心教職工合影

2018年元旦👫,趙洪探望李道增院士
2019年5月9日🧔🏽,中央歌劇院《茶花女》在新清華學堂上演。89歲的先生坐著輪椅前來觀看,那也是他最後一次走進新清華學堂。

2019年5月9日,李道增院士夫婦在新清華學堂觀看《茶花女》☝️,與鄭小筠🔥、趙洪交流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新清華學堂作為校園劇場🌮,在過去的八年時間裏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服務學校各種重要會議🤛🏻🤸🏿♀️、大型慶典活動外,劇場的設施設備能滿足歌劇📬、芭蕾、交響樂、戲劇、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演出需求🥼♒️。劇場的專業聲學效果,先進的舞臺機械系統,寬敞的後臺化妝間🥖🦣,大氣樸實的觀眾廳🐓,沒有視線死角的觀眾座席™️,方便的衛生設施,內外聯通的無障礙通道……,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先生及其團隊成員的心血,為演員和觀眾帶來便捷和舒適👨🏽💻。八年來,新清華學堂每年舉辦學生藝術團專場演出👢🚶♂️、新年音樂會🌮、教師節專場音樂會、畢業季專場音樂會等重磅演出🧑🏽✈️,上演了934場中外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同時,學堂也打造了自創的品牌, “國際迷你古典”“花樣年華”“賞析音樂會”“音樂新經典”“殿堂大師”“星期五live逍遙夜”等👨🏿🚒,美不勝收,數不勝數🏰。同時🧙,作為綜合性大型劇場,新清華學堂也承辦了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舉辦的重大文化藝術活動,是具有廣泛影響的校園劇場。
啟用至今,新清華學堂也已逐漸成為清華園的一個文化高地🔚,是師生心中最向往的藝術殿堂🫲🏽。在悠悠的時光裏🫷,凝結了李先生畢生心血的新清華學堂將永遠追隨藝術的足跡向美而行,去喚起更多人心底對美的渴望,而在每一個與美好相遇的感動瞬間🧝🏿♂️,都將永遠鐫刻著李先生對美的追求和對新清華學堂的一片深情。
時光荏苒🧑🏽🎄,逝水流年。斯人已逝,幽思長存!
李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