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胡仁宇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稱號
1949年﹐18歲的上海交通大學大二學生胡仁宇申請換專業──從電機系轉到物理系。他認為﹐剛剛誕生並將迎來大建設的新中國﹐需要更多理科方面的人才。翌年﹐他又轉學到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在那激情燃燒的年代﹐每個人都想著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改造為美好的新中國。胡仁宇的想法也很簡單﹕自己的前途始終要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52年﹐胡仁宇從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在這裏﹐前輩科學家們為胡仁宇打開了核科學研究的大門🧔🏼。他們為胡仁宇這些剛入所的年輕人講授核物理﹑量子力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核物理相關的實驗輔導﹐胡仁宇由此真正開始接觸核科學📉。之後﹐胡仁宇被分到實驗組﹐開始接觸核技術研究實驗工作。許多科學發現和科技發展﹐都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核科學與原子彈研製也是如此。

1956年8月﹐胡仁宇赴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58年7月﹐胡仁宇回國時﹐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告知他﹕不要再回蘇聯學習﹐馬上到二機部九局報到。二機部當時負責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以研製核武器為主要任務🤑。
胡仁宇來到二機部九局﹐接到一個任務﹕和王方定一起組建中子物理與放射化學實驗室。當時﹐蘇聯與中國簽訂協議﹐援助中國研製核武器🪜。然而﹐好景不長💇🏿。1959年﹐蘇聯撕毀協議﹐中國只能“自己動手﹐從頭摸起”﹐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

中物院原院長、中科院院士胡仁宇
在王淦昌﹑朱光亞﹑何澤慧﹑劉允斌等老科學家的指導下﹐胡仁宇和王方定﹑賴祖武等同事一道﹐帶領一批年輕大學生夜以繼日地投入科研工作中﹐用較短的時間﹑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建立了中子物理與放射化學實驗室﹐完成了中子源的製備﹑脈沖中子的測量和臨界質量的測定﹐圓滿地完成了原子彈試驗前這個領域應該承擔的任務🛳。
1963年﹐根據原子彈試驗的實際需要﹐胡仁宇與眾多科研人員遷往青海某核試驗基地🙎。胡仁宇與同事們研製的核心部件﹐被成功地裝配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上﹐為第一顆原子彈的核爆試驗提供了保障。原子彈核爆試驗成功後﹐胡仁宇和唐孝威等人又投入到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工作中👭。其中﹐胡仁宇在核爆近區測量某高難度技術方案的審定和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左起:胡仁宇、高潮✸、鄧稼先、陳能寬、於敏
胡仁宇參加了10多次核試驗﹐組織領導了其中6次﹐根據國家需要﹐與同事們保質保量按進度完成﹐滿足了理論設計對近區物理測量的要求﹐為確保每次試驗圓滿成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和專業組一起﹐在核技術研究實驗中積極引用新技術﹑新設備﹐開展新的測試方法﹐不斷完善測試技術﹐為我國核技術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胡仁宇認為﹐核試驗是一個復雜的大科學系統工程﹐各方面工作都是“強耦合”的﹐“就像木桶﹐有短板不行﹐哪怕有縫隙也不行”🆙。這種大科學工程﹐“根本不可能一個人搞成什麽事兒”﹐而是集體奮鬥﹑協同攻關實現的﹐“我只是完成了我所在崗位的工作而已”。

胡仁宇 新華社發
回顧一生﹐胡仁宇感到很知足👳🏽♂️。他實現了曾經的願望﹐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能夠參加國家這樣的事業﹐這一生至少是沒有白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