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為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核事業尖端技術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著他選擇了空氣動力學最難的課題“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作為博士論文題目🧑🚀。1941年5月🧖🏼♂️,他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於是⚀,郭永懷成了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是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懷很快就馳名世界。當時人類雖已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飛機的飛行速度並不理想。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郭永懷(左)在實驗室
毅然回國獻身核事業
1955年,錢學森發來兩封書信,邀請郭永懷回國🥿。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與夫人李佩於1956年11月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懷說。
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中國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郭永懷擔任九院的副院長👏🏼。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懷的倡議和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製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𓀝,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投爆所采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懷每天一大早便趕到現場🤷🏽,了解裝配工作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研究處理🪣。在將要進入正式試驗階段的那些日子裏,郭永懷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席地而坐邊研究邊吃。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當閃光火球和蘑菇狀煙雲冉冉升起時☹️,全體測試人員一片沸騰,郭永懷卻癱軟在試驗現場,身邊工作人員把他架到臨時帳篷裏的鐵皮床上,郭永懷太累了。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後場區集體照(前排左四為郭永懷)
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
1963年🤿,科研隊伍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裏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式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數據,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裏,還認真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12月5日淩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紮向了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他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對我國科研事業極為重要的資料💙。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在他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1999年,他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胡曉青)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