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天翔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5年中,他克服困難和壓力,拓寬審判領域👴、完善審判職能、推進法院建設、提升隊伍素質,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局面👨🏭👫。退休後的鄭天翔🚄,亦筆耕不輟📐,心憂國家
1985年4月3日,鄭天翔同誌在六界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10月10日20時👳🏽,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鄭天翔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10月16日👯♀️,鄭天翔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八寶山送別。
對於不少年輕一代的法院人而言,隱退已久的鄭天翔只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模糊的記憶。但在許多資深法官來說⏱,鄭天翔的名字卻如雷貫耳。
“如果用一個字來體現鄭老的人格🤦🏼♂️,我認為是‘正’字🧗,浩然正氣,心中無私天地寬。”鄭天翔生前的秘書王建橋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作為秘書,王建橋在鄭天翔身邊工作了22年—直至這位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與世長辭🚣🏽♂️🏍。
鄭天翔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
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滿懷救國救民之誌,投身中國革命🦸🏽🤹🏽。建國之後,他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和北京市的城市建設嘔心瀝血👵🏿。“文革”期間,他飽受迫害而毫不妥協,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錚錚鐵骨。任職七機部後,他又為航天科技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最令法律人難忘的,可能要數鄭天翔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期間的成就🫦。在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5年中⏳,他克服困難和壓力,拓寬審判領域、完善審判職能、推進法院建設、提升隊伍素質,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局面。
王建橋還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即便是從最高人民法院離休之後,鄭天翔亦仍舊心系國家🎅🏼,筆耕不輟🆖,寫下了《論反腐敗》、《論依法治國》等論著。
力主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
“到法院工作是組織上派我去的🤾🏽♀️。沒有專長,就憑一般的工作經驗,一般的政治水平🤛,一般的理論水平➾,只要需要你在這裏幹,你就可以到這裏幹🧑🏿🎤🌎,那就叫‘在戰爭中學習戰爭’。”2001年🖲,鄭天翔曾謙虛地對來訪的清華法學院同學回憶說。
1983年6月20日,在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鄭天翔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就在同日,鄭天翔對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坦言此時面臨著許多繁重的任務👩🦰:一是審理各種案件以及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二是加強法院建設問題。
“我對自己提出了四句話。這就是—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積極主動,依靠群眾👩🦽。”他對前述記者這樣說道,“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是審判工作的最高權力機構,所以工作態度必須十分嚴肅、十分認真🎯、高度負責。這樣才能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尊嚴。”
“憲法和法律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立法程序用法的形式的具體表現。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就是嚴格執行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維護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和尊嚴🛍️,就是維護中央路線👶🏼🧞♀️、方針、政策的統一和尊嚴。”鄭天翔說。
鄭天翔還特別強調人民法院要在堅持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
“黨領導政法工作,法院要置於黨的領導之下🧑🏽🎨,這是我們的傳統,也是我們的製度🥠,是毫無疑義的。”鄭天翔認為,人民法院服從黨的領導,首先必須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
同時,鄭天翔特別重視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也是法院工作的根本路線。”他要求審判人員走出法院大門🛌🏽,到群眾中去,了解社情民意,學會做群眾工作🪛。
“民事審判‘為了人民、便利人民☝🏼、依靠人民’,它涉及不少人,既是法律工作⛎,又是群眾工作👩🏼🦰☦️。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是個大問題,要突出一下📐。”為方便群眾訴訟🙋🏼♀️,鄭天翔提出深入群眾巡回審判、就地辦案🤘🏻,反對“坐堂問案”🩱、“孤立辦案”的作風。
鄭天翔還認為,法院只有把握全局,才能充分發揮職能作用𓀆🧖🏽♀️,為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服務⚠。
“法院工作是為全局服務的,要服務得好,就要了解形勢,了解全局,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全局。脫離這個全局,機械地、孤立地辦案,不可能把案子辦好📐。就不是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常說的關門辦案、孤立辦案。”
將審判質量放在第一位
而在要求法院服務大局的同時,鄭天翔也強調🦹🏻,法院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依法辦事。
“我們是依國家法律辦事,是國家審判機關🦎,不管哪個部門的負責同誌說什麽🟨,均依法辦事,不受影響。”鄭天翔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堅決支持下級法院依法辦事,努力樹立社會主義法製的權威,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行政案件是“民告官”,受理民告官的案件📣,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的一個裏程碑🤾🏿。剛開始,有的行政部門不理解,甚至很抵觸,拒不出庭應訴。
1985年2月🐨,鄭天翔曾就此事給北京市高🙎🏻♀️、中級法院院長去信,直言“法院開庭公然拒絕出庭🧨,實屬目無法紀🤵🏻♀️,蔑視國法🏌🏻♂️,破壞法製⚒。故必須依法辦下去,不能不了了之”🖐。
事實上,即便在上世紀80年代“嚴打”期間,鄭天翔也在強調“依法從重從快”的同時🙏🏿,始終要求各級法院“實事求是🙉📗、依法辦案”👳🏻。
1983年8月,為了迅速扭轉社會治安的不正常狀況🧑🦲,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的決定”,正式部署“嚴打”🧙🏼,要求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
此時鄭天翔剛履職最高人民法院兩個月,他在為最高人民法院起草的《堅持依法辦案的通知》中強調:“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實事求是、依法辦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始終是我們審判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而且是唯一正確的原則💁🏿♂️🚴🏻。”
同年11月,他又指出🧜🏻♂️:“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如何從重從快?一種是依法保證質量;另一種是圖快而不顧質量🛩。必須再次重申質量第一的問題。時間和質量發生矛盾時,服從質量,質量第一🌮。”
而隨著“嚴打”的深入,鄭天翔再次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在‘準’字上狠下工夫,對任何案件都必須把基本事實搞紮實(不要搞那些枝節問題),要把證據搞確鑿。”他反復強調,“越是依法嚴厲打擊嚴重犯罪分子,越要強調辦案質量🤸🏿♂️。‘嚴’和‘準’不矛盾。”
追求“質量”是鄭天翔長期秉持的理念。
在1983年6月上任伊始,鄭天翔就曾表示:“我過去搞工業多年,有條經驗,就是強調質量,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現在我做法院工作,也講質量第一,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
為法院系統辦幾大實事
狠抓審判質量的同時🪃👩🏼🔧,鄭天翔也在中央的支持下,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采取措施提升法官隊伍素質,改善法院工作條件。
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是在“嚴打”的背景下,法院系統物質裝備保障嚴重滯後和不足。面對大量的案件,法院幹警只能加班加點👰。此外,沒有囚車👩🏼🚒,只能徒步或騎自行車押解人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經費不足,只能與當事人同行、同吃🚏🧖🏻♂️、同住。
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這樣一組數字:到1984年年底🦏🐹,全國3319個法院中,沒有審判法庭的法院占到了三分之二。此外,超過70%的人民法庭沒有固定用房,處於“辦公無桌,出門無車,睡覺無窩”的狀態🌓。
針對這些問題✴️,鄭天翔多次向中央報告🤏🏼,請求中央對法院建設給予支持。在他的努力下,1985年國家下發了有關建設審判法庭的第一個文件♧;由中央財政撥款👩🏿💻,用3年時間為各級法院配齊了囚車;並報國務院批準,由各級財政撥款為審判人員統一著裝……
為了加強法院幹部專業化建設🛺,鄭天翔在法官業務培訓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
1984年,法院系統“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總人數的7%,其中屬於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的,還不到總人數的3%👨🏿🔧;全國有一半以上的法院幹警沒有受過最起碼的專業訓練”。
針對這種情況🐧,鄭天翔指出培訓法院幹部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多種辦法🎑。“一方面要繼續依靠教育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為我們輸送🤹🏿♂️、培訓高級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依靠全國法院自身的努力❤️🍁,加速幹部培訓的步伐”。
1985年1月,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正式成立,鄭天翔親任校長,並親自對課程設置、教材編審、教學方式作出安排,要求實行學分製,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
1988年2月,在鄭天翔的倡議下🪯,又成立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培訓中心。
有人評價,業余大學和培訓中心的創辦,不僅為司法一線輸送了大批寶貴人才⚛️,也在政法部門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也為國家法官學院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此外🤢👊,為加強法官隊伍建設,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法官製度➕,鄭天翔還直接領導和推動了法官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早在1985年,他主持起草、修改加強法院幹部配備的報告時,就討論過起草法官法有關事宜。
1988年4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鄭天翔離任前最後一次代表最高人民法院作工作報告🏝,他正式宣布“為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官製度,我們正在起草法官法”。
24年後的春節🧖🏼,最高人民法院派人看望鄭天翔時,時年98歲的鄭天翔仍舊心系中國政法事業,不但對人民法院過去一年來的刑事審判、民事調解等情況進行了仔細了解,還非常關切地詢問了法官培訓👱🏻、經費保障等情況。(潘琦)
轉自《法治周末》201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