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研究先驅陳茹玉逝世 回眸“夫妻院士”愛情故事

陳茹玉先生走了👨🏿🚀,又一位學術泰鬥在南開園隕落。
總理像東側😶🌫️,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靜靜地立在那裏👱🏽🧌,這是陳先生生前最愛的“孩子”。幾天前,這裏還擺滿了花圈,國家領導人🈷️🃏、兩院院士以及各個高校、單位都向南開大學發來唁電👨🦽,沉痛悼念這位老人。
她走了,去找她的何先生了🧔。何炳林,陳茹玉,一位是我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一位是我國農藥研究的先驅🫶🏼,離別五載👃🏻,這對伉儷院士終於又在天堂團聚了。


嚴重的疾病困擾著她♋️,使她喪失了近期記憶,卻經常問起已經去世的他👱🏼♀️。
撒手人寰去 夫妻“重逢”時
“何先生去哪裏了?”
“您又忘了🧕🏽,何先生已經走了。”
“走了?什麽時候走的🆘?”
“已經走了五年了。”
“哦。”
這是陳茹玉生前最後一次問起丈夫何炳林👰🏽♀️,也幾乎是她和保姆韓阿姨最後的對話👨🏻🦲,之後,她就陷入了深深的沉默。韓阿姨知道,她一定是又想何先生了。當晚,陳茹玉發起高燒,體溫一度達到39.8℃🏇🏻。高燒引發心力衰竭,陳茹玉被推進重症監護室,她這一進去就再也沒能出來。
何先生去世後的這幾年📚,陳茹玉都是斷斷續續在醫院度過的👪🍸,嚴重的尿道炎和腦萎縮困擾著她,使她喪失了近期記憶,經常會像這樣問起何先生。她甚至只能記起三個兒子的名字和模樣🪳,而對兒媳和五個孫子感到陌生。可是,那些艱澀、深奧的化學問題卻像是刻在她生命中的烙印🕗,她都記得一清二楚,在病床上還一直堅持為學生指導論文。

最近一年🖐🏼,陳茹玉的身體愈發差了,只吃很少的東西,依靠輸營養液維持生命。中間發生過幾次險情,但最終都化險為夷,所以這一次,大家也都以為她能扛過去。家裏對後事毫無準備,而她也沒留下任何遺囑。她走得太過突然,韓阿姨至今回憶起來還會哽咽流淚♏️🤷🏼。“我服侍她11年了🏫,先送走了何先生📆,現在她也走了,我心裏空了。”韓阿姨說,在醫院時,陳茹玉經常說夢話都是在給學生上課。每隔幾天,她都要催促韓阿姨去元素所看看有沒有新的信件👶,取回來之後,她會一封封地拆開閱讀、回復🍷。
“母親一生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科研事業和她的學生。”陳茹玉的小兒子何振宇眼圈紅紅的,在美國接到大哥何振民的電話後,他馬上到研究所請了假,和二哥何振墀搭乘了最近的一班飛機回國,飛機起飛2小時後🌻,陳茹玉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我在飛機上對此一無所知👩🏽⚖️,下了飛機打開手機就要往醫院跑,大哥卻告訴我‘媽媽已經回南開了’,我的腿一下子就軟了👈🏼🧿。”
何振宇說,父母都是事業心很強的人👌,平時在家就各自守著書桌看書🛌,教育孩子只能利用飯桌上的那點時間♧。“他們做學問需要很安靜的環境,我們小時候都不敢帶同學到家裏來👩💼,因為只要鬧一點他們就要出來批評了😇。可學生上門時,他們總是眉飛色舞地跟學生討論論文什麽的,我們哥仨都覺得,他們對學生比對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
讀書、任教、出國☝🏽、回國,從相識的那一刻起,他們始終風雨同行,不曾分開。
知君復知卿 相識不相離
3月15日15:00,陳茹玉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天津市北倉殯儀館仙苑廳舉行,儀式過後,陳先生的骨灰將存放在這裏,和何先生擺在一起💊。沒有豪華的墓地,也沒有豪壯的碑文,風雨牽手一甲子的兩位知己,就這樣相互守望。
1938年,何炳林、陳茹玉分別從廣東和天津來到昆明,兩個年輕人在西南聯合大學的相遇,拉開了他們一生比翼齊飛的序幕——1946年,兩人由同窗結為伉儷🧘♀️🏇,一同來到南開大學化學系任教;1947年和1948年他們相繼到美國繼續求學,1952年兩人同時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他們一同沖破重重阻撓返回祖國,同時在南開大學任教授;1980年🤵,這對夫婦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雙雙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讀書、任教👍、出國📦、回國🗻,從相識的那一刻起,他們始終保持步調一致,風雨同舟🎳,不曾分開。何炳林曾說👏🏿,他們的緣分是“上帝幫忙”。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的飛機卻時常侵擾西南聯大,有時一次就把四十多發炮彈投向這個校園。國難當頭🙎🏿♀️,師生們懷著“中興業,須人傑”的誌向刻苦讀書。何炳林和陳茹玉所在的化學系一年只收30人🚜,畢業時只剩15個👩🦰,其他15個就被刷掉了。在這樣的壓力下🙇,苦讀中兩人的愛情萌芽了😘。
班裏的30個人,25個是男的👨🏻⚕️,漂亮的陳茹玉吸引了不少男生的目光。但專心用功讀書的她🐲,對這些愛慕從來都是視而不見🏊🏿,直到何炳林通過幾件小事走進她的心裏。當時♊️,何炳林和陳茹玉共用一個實驗臺👊🏿🚝。一天做實驗時,陳茹玉沒有量桶⛩,就找對面的何炳林借了一個。敏感的何炳林將此理解為“暗示”,頓時勇氣倍增。此後,他會偶爾去找她一起“做題目”。那時,其他系還有幾個人也去找陳茹玉👩🏻✈️,一次“狹路相逢”,一個人踩了何炳林一腳。陳茹玉馬上就把這個人給否定了,同時對沒有回踩的“老實人”何炳林刮目相看。此後,二人“做題目”的機會更多了,在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中開始了他們的愛情👬👨🏼🔬。
大學畢業後的第五年♢,何炳林和陳茹玉結婚,雙雙留在南開大學任教。
1947年🛤,何炳林為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遠赴美國留學。一年後🚣🏿♂️,陳茹玉拋下半歲的兒子——與父親還未曾謀面的何振民,也把目光投向了那裏,母子一別就是八年👷🏻。
事後,陳茹玉曾經“狠心”地說💉🟫,分開的那一刻,自己絲毫不感覺心酸✌🏻,“因為我覺得我的工作更重要,讓我在家裏看孩子🍝,這一輩子也甭想☛。”
1956年,何炳林和陳茹玉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踏進國門、看見國旗的那一瞬間,陳茹玉流淚了✏️。
“錦書”寄學長 萬裏歸鄉梓
“等解放了就回來🧠。”夫婦二人出國時都說,深造是為了學成報國,但他們不曾預知,回國的路竟然走得這樣艱辛🏙。
新中國成立時,陳茹玉已經考入了何炳林所在的南加州大學,兩人再次同窗共讀🤦。他們還參加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它是在周恩來運籌之下成立的進步組織,主要工作是協助中國留學生回國👩👩👧👧。陳茹玉到美國的第二年,他們的二兒子出世了。陳茹玉在孩子出生幾天後便出現在了實驗室🏂🏼。為了通過兩門外語的博士學位預試,清早起來,他們輪流一手抱小孩,另一手拿著德文或法文書學習。那時🚑,他們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的覺。就這樣𓀛🤜,不到一個月,他們的兩門外語都通過了👩🏿🔧🔝。
三年後,夫婦倆在印第安納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準備回國🤙🏽。怎料中美雙方在朝鮮半島的激戰正在進行🤦🏻♀️,這場戰爭使中美兩國的關系降至冰點,美國政府規定𓀅,理工科的中國留學生一律不準回國,違者將判五年監禁💛。何炳林和陳茹玉的回國申請多次遭拒,移民局甚至扣押了他們的護照📤,並謊稱“扔掉了,沒有了”😾,陳茹玉卻一點都不怕,說“沒有我也要回國*️⃣,你再給我弄一個來”。他們因此被懷疑是中共黨員,住宅曾被搜查。
回國的願望成了泡影,何炳林只好到美國納爾哥化學公司工作🍫。他的才幹和優異的工作成績受到公司的重視,被聘為高級研究員。公司一年晉升他兩次,加三次薪,他卻表示“不管給我多少錢,都留不住我”。於是,他一面工作,一面四處奔走呼籲🧑🏻🦽🙆🏿♂️,繼續向美國政府遞交回國申請書。美國移民局因此多次對他們夫婦進行審訊,並明確表示不準他們回國。
1953年秋,何炳林得知中美將在日內瓦進行停戰談判,便與十幾位同學和朋友聯名給南開意昂周總理寫信,要求回國。1954年周總理率政府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時🏂🏻,他們向國際知名人士呼籲,配合了周總理在日內瓦與美國代表團的談判,抗議美國阻撓他們回國👨🦼🥳。經過多輪談判🥩,1955年春🖤,美國政府終於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國。
臨行前💁♀️,美國國務院寄來永久居留美國的申請表格⚈,企圖“動搖軍心”,何炳林毫不猶豫地把信撕毀了。當時美國對中國采取了全面封鎖、禁運政策,夫婦二人還是想方設法把平時搜集的大量科技資料化整為零,分期分批地寄給國內的親友。他們還用自己的積蓄買回了國內工作急需的儀器和化學試劑,裝在一只破舊箱子裏😶。海關移民局註意到他們有這麽多行李,就說要逐一檢查。何炳林害怕了,情急之下,他給了檢查人員10塊錢☮️,終於順利過境。這或許是何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走後門”。

1956年,何炳林和陳茹玉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踏進國門、看見國旗的那一瞬間🙆🏼,陳茹玉流淚了。早年揮別幼子她沒有哭,後來何先生過世她也沒有哭,但這一次,她情難自禁⚠️🧗🏼♀️。
他們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歷👌🏻,卻又有著不同的工作內容👩🏼🦱。他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但又保持了相對獨立的人格。
不開“夫妻店” 各墾“處女地”
終於回到了闊別10年的祖國,何炳林和陳茹玉第一時間來到母校南開大學👼🏼,並在恩師楊石先的邀請下,同時進入化學系擔任教授。夫婦二人住進了東村一所簡陋的平房小院裏☞,開始了中國科學家的生活➞。
世人皆知🕗,何炳林以研究離子交換樹脂和吸附樹脂著稱🐼,陳茹玉則以研究新農藥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磷化合物聞名。殊不知,他們曾經都是農藥研究領域的翹楚🏋🏿♀️,完全可以一路攜手並肩走下去,後來“分道揚鑣”全是為了祖國的需要。
何炳林曾開玩笑說🏇𓀚:“都搞一個專業,不就成了夫妻店了?‘近親繁殖’不利於學術發展𓀁。發表論文時一篇文章有兩個人的名字,多不好。”
在美國時,何炳林在公司研究農藥及用於水處理的藥物。回國前🔓,有同事要他幫忙買離子交換樹脂🦪,何炳林寫信去買👗,結果接到回信說這個不能賣🙅🏿♀️,因為是不能出國的國防用品🍼。於是何炳林展開了調查,得知這種樹脂可用於提取原子彈的原料——鈾。他決定不搞農藥了🏓,而是改為研究離子交換樹脂🧖🏽♂️👈,因為“美國有原子彈,中國也得有原子彈,才能不被欺負”。回到南開園🧙🏽,何炳林利用帶回來的當時國內不能生產的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乙烯,開始了我國最早的離子交換樹脂研究。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成功合成出世界上當時所有主要的離子交換樹脂品種,其中就包括苯乙烯強堿201樹脂,為我國國防部門成功提取核燃料——鈾💘、為我國原子能工業的誕生、為我國首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都作出了卓越貢獻。1958和1959年♊️,毛澤東♟、周恩來先後到南開大學何炳林的實驗室和生產車間視察🛫🤽🏻♂️。何炳林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周恩來視察科研成果。左一為何炳林。
1981年🦓👩🎤,何炳林以63歲高齡開辟新的事業,成為首個在生物醫用高分子領域發表論文的中國人。研究方向拓展到生物醫用材料後,何炳林主持研製出一系列高選擇性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南開大學開發生產出遠銷海外的微米級固相有機合成載體,成為世界上同類產品的兩個生產基地之一。何炳林的工作大都具有開創性,正是這些開創性工作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直到今天🙎♂️,離子交換樹脂技術仍是我國高分子工業裏唯一無須引進的技術,且在世界具有領先地位。
他們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歷👩🏼🏭,卻又有著不同的工作內容🫱。他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但又保持了相對獨立的人格。回國後🫢🏌🏿,陳茹玉在南開大學校長楊石先的安排下,為了國家大辦農業的需要💇🏼♂️,開始了她畢生從事的有機磷化學和農藥化學的研究工作,並籌建兩個研究室⛹️♂️。當時,我國的農藥化學事業基本是一片空白,而果樹蔬菜的蟲害十分嚴重👷🏽。在陳茹玉的帶領下,終於合成了效果很好的有機磷殺蟲劑“敵百蟲”👨🏿💻👈,和防治小麥銹病的“滅銹一號”🦶🏼。這些研究成果投入生產和使用後,填補了我國農藥的空白,也為我國遭受嚴重病蟲害的農業挽回了巨大的損失💽🧚🏿。1962年,陳茹玉作為全國唯一的一所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也創建了國家第一批重點學科、第一批博士點🧑🤝🧑、第一批博士後流動站、第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農藥工程研究中心。
陳茹玉說過🤱,“當時國內元素有機化學研究還是一片處女地🧜🏼♀️,我是根據國家需要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上世紀70年代,防除野燕麥的“燕麥敵2號”、除草劑“磺草靈”👨🏽🏭🧑🔬、植物生長調節劑“矮健素”都在她的手中相繼問世🙋🏻。80年代🏄🏽♀️,她更上一層樓,不僅研究成功能使大豆👼🏻、花生等作物產量增加10%到30%的“七八四一”號植物生長調節劑,她所在的元素所也成為我國唯一的農藥篩選中心。此外,她還進軍天然產物農藥的研究領域🍫⚖️,努力闖出一條創新我國農藥的路子來。
每周一三五的早上🦨🎱,準點來到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上班,這個習慣陳茹玉一直堅持到86歲💂🏼♂️。在85歲高齡時✋🏿,她還帶領著一個博士和碩士的團隊,進行抗癌新藥物的研究🧜🏿🚣🏼。她認為,癌症是世界上最難治的疾病,植物病毒則是農業上難解決的病害💁♂️,從事這兩方面的科學研究是21世紀“人口與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課題🥍。
(王虹)
轉自《每日新報》201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