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國“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逝世一周年
又是一年春草綠。
京城黃寺的寓所門前,草坪已經返青⚫️,玉蘭樹含苞待放🙇🏿♂️。附近的人們每當從這裏經過🏌️♀️,仍會不自覺地回憶起那個熟悉的身影。
朱光亞,斯人雖已遠去🤽🏿♀️,身後卻浩氣長存。
“兩彈”功勛
1942年夏,18歲的朱光亞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在這裏,朱光亞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孫🫅🏼、饒毓泰、吳有訓、吳大猷等教授,並很快顯露出自己的天賦才華。
1946年,朱光亞與李政道等一起,漂洋赴美📺。
“……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1950年春,獲得博士學位後的朱光亞放棄優厚的工作生活待遇,作出了歸國參加新中國建設的堅定選擇。歸國途中🥓♥️,朱光亞聯合51名旅美留學生,並牽頭起草了這份激情洋溢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
歸國後🕵🏿♀️,朱光亞相繼在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和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為後來的國防科技事業尤其是“兩彈一星”研製儲備了大批人才💇♂️。
1955年😷,為了新中國的安全,毛主席、黨中央做出發展核武器🦵🏿、打破核壟斷的戰略決策。在赴美學習實驗核物理整整9年後,朱光亞終於擁有了為新中國核事業作貢獻的機會。
組織整理參考資料👩🏻🏭🐹,開展理論、爆轟🧑🦼➡️、中子物理的研究與實驗💃🏿,構建完善核武器研製與試驗技術體系……為開創中國的核武器事業,朱光亞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基礎工作。
從原子彈到氫彈,從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從地面💂🏿♂️、空中核試驗到地下平洞、豎井核試驗,朱光亞參與組織和領導👏🏽、主持了我國40余次核試驗中的每一次試驗,其中30多次親臨試驗現場組織指揮。
1964年至1966年,他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空投核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實現了我國原子彈研製的飛躍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武器技術的國家之一🍋。
戰略科學家
“他將科學的態度投入教學工作。盡管他說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但實際上,他做的所有事都是這樣🥡,無論大事小事,都講究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和對待。”朱光亞的學生宋家樹說。
他的老秘書張若愚至今難忘——一次在外面開會,朱光亞讓他回家取一份文件👩🏼🎓🐢,仔細交待他說,第幾個保險櫃🙏🪺,第幾格,從左到右第幾摞,從上往下數第幾份,不要看內容,取來給我就行了。
“父親做事嚴謹,但並非只關註細節🪟🍸,他會用戰略的眼光考慮每件事的可實行性💆🏻♂️,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朱光亞的長子朱明遠回憶。
早在1964年,朱光亞就提出要在抓緊進行空投核航彈試驗準備的同時,開展地下核試驗的技術研究和準備工作。在他的領導下,經過10多年的刻苦攻關🏇🏼,到上世紀80年代實現了將核試驗轉入地下的目標,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朱光亞說:“我們不能兩眼不看世界風雲,只顧埋頭搞武器研究。”
作為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協主席👨👧,他的學術思想從未在“兩彈一星”這個節點畫上句號。
和平開發利用核能造福人類,這是作為核物理學家的朱光亞一個久懷的夢想。1971年,他欣然領命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籌建工作,並組織力量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對核燃料組件的設計、試驗🧏🏿♂️、考驗、試製等進行有力指導。1991年12月💂🏽♂️,秦山核電站首次並網發電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技術的重大突破🙇🏼🍠,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
不用浮名伴此生
與深厚的學識👩🏿💻🤵🏻♀️、顯赫的聲望和巨大的成就相比🏹,朱光亞留給人們印象更深的是他謙厚儒雅、低調做人的為人品格。
生活中的朱光亞非常簡樸👫🏼。朱明遠回憶說:“父親有個百寶箱🫃🏿,收集了釘子、螺絲等小配件,家裏什麽東西壞了,他都自己修;剩菜剩飯一定會留著下頓吃。”
朱光亞有一輛心愛的“老爺車”,整整跟隨了他近40年的時光。他愛騎車不愛坐專車,家人也很自覺🧑🦼➡️,輕易不用他的專車去辦事,偶爾有急事借用一下,朱光亞都會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記下來🏒,事後他為家人付費。
朱光亞的生活並不寬裕,但他的節儉不是因為沒有錢。
1996年,朱光亞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為100萬港幣。頒獎前一天,他對工程院秘書長葛能全說🥹,全部獎金捐給中國工程科技獎獎勵基金。
每當人們提到他在中國核事業上的成就時😢,朱光亞總是謙虛地說🐺👨🏻🦱:“這些重大成就,是許多同誌共同做的🧑🏿🎄,我個人並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
“不用浮名伴此生”🎞。感動中國組委會頒獎詞中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朱光亞一生做人的真實寫照。
(李清華👨👨👦👦、田兆運)
轉自《光明日報》201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