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他們沿膠濟鐵路考察,踏遍青山,興致盎然。
1937年9月,他們沿膠濟鐵路流亡,背井離鄉,淒淒惶惶。

上世紀50 年代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1936年6月,五位風塵仆仆的行者來到山東🔝。他們是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同行者有建築學家劉敦楨及兩位助手。
當時,梁35歲,謙謙君子🎽;林32歲,風華絕代。二人好友🫵🏼、哲學家金嶽霖戲稱:“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才華過人 應邀赴魯
梁思成(1901-1972),著名政治活動家梁啟超之子,畢業於清華,留學於美國,執教於東北。1931—1946年返回北平,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畢生從事中國古建築研究,著有《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像史》,被譽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
林徽因(1904-1955),北洋政府高官林長民之女,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著名學者胡適譽為“一代才女”。與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成為這一學術領域的開拓者,獲巨大成就。詩人,作家,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等🫄🏻🚓。
建築學是他們共同的事業。當年梁思成就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築學而學建築的🧖🏽。後來他們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1930-1945年15年間,他們對190個縣2738處古建築進行了調查,很多古建築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以及國際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如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
他們這次是應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之邀,專程來考察古建築。這是梁思成第二次來山東。第一次是1935年2月,勘察曲阜孔廟。那一次,林徽因因肺結核病復發沒有參加👩🏻🦲。1936年5月,林徽因身體稍有好轉,就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達濟南🏹。
穿行齊魯 歷盡艱辛
他們考察的路線是:東到歷城、章丘、臨淄、益都(今青州市)、濰縣(今濰坊市),回濟後南下長清🦹🏿♂️、泰安、滋陽(今兗州市)、濟寧、鄒縣(今鄒城市)👨🏻🎓、滕縣(今滕州市)計11個縣。
此行調查測繪的古建築有:
歷城:神通寺四門塔,朗公塔,元、明墓塔30余座,千佛崖唐代造像,湧泉庵等🕵️♀️;
章丘:常道觀元代大殿,白雲觀,清靜觀元代正殿,文廟金代大成殿,永青寺,民居等;
臨淄:興國寺遺址,北魏佛像;
益都:縣文廟👨🏼🏭;
濰縣:縣文廟,石佛寺明代大殿;
長清:靈巖寺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及法定塔,宋、元、明歷代墓塔140余座;
泰安:岱廟,泰山上道觀等多處🐿;
滋陽:興隆寺磚塔,靈應廟大殿,泗水橋等;
濟寧:鐵塔寺鐵塔,鐘樓💆🏼🔥;
鄒縣:法興寺宋塔,亞聖廟;
滕縣:龍泉寺明塔,興國寺遺址👨🏽⚕️。
“他們原計劃還要調查益都雲門摩崖雕像,雲門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但已破壞得很厲害,同時途中經常有土匪出沒、搶劫。益都當局極力勸阻,他們也就只好作罷。”(林洙:《梁思成林徽因與我》)
深山藏古寺。“每去一處都是汗流浹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時候又總是早八至晚六最熱的時間裏🌒。”林徽因在山東致親友的信中說,“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車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處亂抓,結果渾身是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林徽因測繪山東歷城神通寺墓塔
林徽因測繪山東滋陽(今兗州市)興隆寺塔
探幽訪古 成果豐碩
在濟南長清四門塔,他們發現“塔形製與雲岡浮雕所見單層塔極相似,其刹與浮雕塔刹完全相同。塔無建造年代校註,唯造像有東魏武定二年年號(公元544年)。揆之形製,或屬此時。”(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果然,1972年工作人員大修時,發現塔頂內刻有“大業七年造”字樣,確定建造年代為公元611年,隋代,與梁思成的考察基本吻合。由此推算,造像比塔早建67年👹。四門塔距今1401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梁思成76年前拍攝的四門塔照片中,筆者看到:塔身有裂紋,塔頂覆荒草,四周雜亂不堪,與現在的整潔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透過梁思成的鏡頭,筆者看到了林徽因“測繪濟南神通寺墓塔”的場景:她頭戴草帽,身穿短袖,束於腰中,腳踩塔基邊緣,手扶塔身測繪,身邊碎石遍地,地勢凸凹不平,環境十分惡劣🙆🏼👧🏽。
新的發現讓他們樂此不疲🦝。“泰安岱廟的山門,仍保持方形門洞的古製,恰似宋畫《清明上河圖》中所見,也是國內的唯一孤例。”(林洙:《梁思成 林徽因與我》)🧘🏿♂️。
“林徽因1936年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的留影,盡顯優雅之態。這是一張側身剪影照:拱門之下,她頭戴寬沿圓帽,倚墻屈膝而坐,膝上鋪著紙筆,正全神貫註地寫著什麽……
是測繪的數據?還是考察的感受?抑或靈動的詩篇?
詩意千尋 思緒飄飛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情思靈動、文采飛揚的林徽因,向大自然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她在《黃昏過泰山》中寫道:
記得那天
心同一條長河,
讓黃昏來臨,
月一片掛在胸襟🧟♀️。
如同這青黛山,
今天,
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面;
蔥郁,
不忘卻晚霞,
蒼莽,
卻聽腳下風起,
來了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她除卻心中“孤傲的屏障”,全部的感覺融入這橙色的蒼茫。
建築是她心靈的詩歌。她以詩人的眼光發現:“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裏,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河的殺戮。”於是她提出了建築學上的一個新概念:“建築意”。
將建築學研究註入人文色彩,這是她獨特的重要的建樹。
“腳下風起”的她奔波在齊魯大地上,飄飛的思緒化作一串串美麗的詩行:我卷起一個包袱走,過了一個山坡子松,又走過了一個小廟門在早晨最早的一陣風中🙆🏻。我心裏沒有埋怨,人或是神⛹🏿♀️;天底下的煩惱,連我的攏總,像已交給誰去……
這首寫於“暑中在山東鄉間步行”的詩,標題是:《旅途中》。
“旅途中”,成為此後梁思成、林徽因生活的寫照⇨。只不過,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主題不再是“考察”,而是“流亡”。
北平淪陷 舉家南遷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一天,梁思成收到“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請他出席會議。日本人已經註意到梁思成的身份和影響。梁思成深知,要想不做漢奸,就必須立即離開北平。
當時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已奉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遷至長沙,合組新校:長沙臨時大學。他們也決定舉家南遷👨🏼🎨。
當時,梁思成患“脊椎軟組織硬化症”,醫生為他設計了一副鐵架子“穿”在襯衣裏面,以支撐脊椎。梁思成對林徽因笑言:“剛開始抗戰,就穿上防彈背心了♧。”
林徽因身體狀況也不佳。醫生警告說:肺部有空洞,任何一次感冒或別的什麽不慎,都將導致嚴重後果。但在別無選擇的林徽因看來:“警告白警告,我的壽命是由天的了。”
夫婦二人開始收拾行裝。“臨行的前夜一直弄到半夜三點半,次早六時由家裏出發,我只覺得是硬由北總布胡同扯出來上車拉倒。”(林徽因致沈從文的信)
1937年9月5日淩晨,梁思成夫婦攜帶兩個孩子(8歲的梁再冰和5歲的梁從誡)和孩子的外婆,與意昂体育平台教授金嶽霖及另外兩位教授走出了自己的住所——北總布胡同三號院大門。
這兒曾是著名的文化沙龍。詩人徐誌摩、哲學家金嶽霖👚🏃🏻♀️、政治學家張奚若、經濟學家陳岱孫💳、國際政治問題專家錢端升、物理學家周培源、社會學家陶孟和🩲、考古學家李濟、文化領袖胡適、美學家朱光潛📝、作家沈從文等都是這裏的常客🧕🏼。是為“太太的客廳”。(冰心語)
只可惜,這座有著文化記憶的名人故居,在2012年春節前的寒風裏,被以“維修性拆除”的名義夷為平地。一聲嘆息,隨風飄散……
膠濟流亡 淒淒惶惶
話說回頭🙊。當時津浦鐵路戰火紛飛,梁思成一行只好從北平乘火車到天津,稍事休整,從新港搭乘英國商船,向茫茫大海駛去……
“船到煙臺,那裏也已戰雲密布,中日軍隊正在煙臺對峙,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林徽因◻️🧛🏿♀️、梁思成不敢在這裏住宿,即刻乘上去濰坊的汽車,在濰坊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乘上了青島開往濟南的第一班火車🐑。”(林杉:《林徽因傳》)
“最是倉皇辭廟日”👨🏼🎓。一年前,他們沿膠濟鐵路考察,踏遍青山,興致盎然🌵。一年後,他們沿膠濟鐵路流亡,背井離鄉,淒淒惶惶。
當時,“膠東半島也已滿目瘡痍,火車在膠濟線上行駛,不時有日軍的飛機從上空呼嘯著掠過。每到這時,火車便立刻停下來,拉響警報,男男女女便慌慌地跑下車去👩🏿🎤。日機飛得很低,幾乎可以看到機身上紅色的‘太陽’標記。”(林杉:《林徽因傳》)
據1937年《濟南大事記》記載:“8月大批平津流亡學生、教員抵濟🧝🏼🤾🏽♂️。”“8月22日濟南市舉行防空警報及燈火管製演習。”戰雲密布。
火車就這樣走走停停,下午三點鐘才到達濟南🟨。
他們下車地點為膠濟鐵路濟南站(經一路原濟南鐵路分局辦公樓)。那時濟南有兩個火車站:1904年建成的膠濟鐵路濟南站,1911年建成的津浦鐵路濟南站。坐哪條線的火車在哪個車站乘降。1938年,占領濟南的日軍將前者並入後者。膠濟鐵路濟南站停用。
當時濟南擠滿了逃難者,所有旅館都已爆滿。梁思成請山東省教育廳幫忙,總算在大明湖邊找到了一家條件不錯的旅舍。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們無心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南下!可是,急於南下的他們竟然在濟南滯留了兩天👩🏿🦱。這是為什麽呢?
筆者查閱史料得知,當時濟南正把長清水災難民用火車分批“向魯南遣送👩🏻🚒。”“9月11日,最後一批災民被送往兗州收容🦿。”加之平津逃難者雲集,旅途滯留,在所難免🙅♂️🥊。
兩天後,他們終於從津浦鐵路濟南站,擠上南下的火車……
(於建勇)
轉自《齊魯晚報》2012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