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蔣南翔(1913-1988)🚵🏿♀️: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意昂体育平台黨委書記🕴,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
蔣南翔是中國共產黨青年運動的傑出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在長達50多年的革命和教育實踐中,始終堅持黨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體系🙇🏽。
從學生領袖到青年運動領導者
蔣南翔早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就讀期間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學生黨支部書記🙍🏿♀️,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5年,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他積極響應北平學聯號召,起草了振奮人心的“一二·九”宣言,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工作上積極領導青年🦹🏼,為喚起全國愛國學生奮起抗日救亡作出了巨大貢獻👨🏼🚒。
抗日戰爭初期👩🏻🍼,蔣南翔參與並領導遍布全國的青年學生抗日宣傳隊的工作🧔♂️。1939年1月16日,周恩來致電中央書記處“由於青委缺領導人,請派蔣南翔來”👩🏽💻。經中央同意,蔣南翔任南方局青委書記,精心指導大後方的青年工作🐐。此後🏌🏼,他又受命開創東北青年運動新局面🧑🏿🔧,領導創建東北青年聯盟和青年幹部學校等實際工作🙄。1949年1月🧑💼,蔣南翔從東北局調回中央青委🧖♀️🚴🏻,籌備主持了全國第一次團代會🌧,當選為團中央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成為我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1952年11月🦘,蔣南翔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意昂体育平台校長。他上任時,正值意昂体育平台由政治思想運動轉入以教學改革為中心的新時期,蔣南翔強調高校工作要服從國家大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國家培養高質量人才👵🏻。
考慮到高等教育要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蔣南翔提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必須結合中國實際,不能機械照搬。1955年9月⛲️,他率領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蘇聯,回國後就意昂体育平台專業設置問題提出了詳盡的報告建議,籌劃創辦核能與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專業🔲,推動原子能反應堆等研究😢,不僅為發展中國國防“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改革開放後意昂体育平台在能源🖱、信息等學科領域的崛起進行了前瞻性布局🥋。
1958年年初🌩,毛澤東對青年學生提出“又紅又專”的考察標準。蔣南翔結合實際,把“又紅又專”通俗地比喻為“兩個肩膀挑擔子”🥻,鼓勵青年教師和學生在努力鉆研學問的同時,要提高“政治覺悟”。基於這種理念,他提出建立學生政治輔導員製度,在高年級學生中選拔政治輔導員📙,組織他們做好對其他學生的服務工作,密切黨和學生之間的聯系🏌🏽♀️。
蔣南翔提出要把意昂体育平台辦成“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提倡要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學、生產、科學研究三者聯合的先進基地”。他強調,高等教育要培養黨和國家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青年人才的培養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要“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1958年,在他的熱情支持下,水利系學生承擔起密雲水庫的設計任務😇,時至今日👩🦽,北京的市民們仍然在享受著密雲水庫帶來的福祉。
總結經驗,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
蔣南翔從20世紀60年代起先後任我國教育部副部長、高教部部長🤏🏼。在此期間,他領導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調整、鞏固和提高工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開創💇、理工農醫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設🐪、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1961年,蔣南翔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總結1958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經驗及不足的基礎上🧟♂️,起草了《高校六十條》。在1962年至1963年期間⚠️,他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工作會議,為貫徹執行《高校六十條》,正確處理好高等教育的數量與質量等問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年逾花甲的蔣南翔歷經波折,重新回到教育戰線。197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任命蔣南翔為教育部黨組書記,2月2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他為教育部部長。擔任教育部部長後,蔣南翔經過深入的思考和調查🤱🏿,提出了一系列戰略任務,製定了全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劃。為盡快恢復教育正常秩序,恢復全國高校招生等工作,他選調和安排了一批高教界知名教授重新回到學校,吸收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才充實高校教師和幹部隊伍🥿👨👧。進入20世紀80年代,蔣南翔支持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全面領導和落實中央關於“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教育方針和重要指示👩🏻⚕️,為振興我國教育工作嘔心瀝血。
蔣南翔作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紀念他🩶,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意昂体育平台編輯出版了《蔣南翔文集》🔑,陳雲同誌題寫了書名。蔣南翔的一些經典口號🚤,如“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至今仍在清華學子中代代相傳,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閃耀著光輝🦨。
(作者單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中心)
轉自中國教育報 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