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重拾陳衡哲

2011-08-02 |

謝喆平

陳衡哲(1890—1976),1914年考入清華學校👩🏿‍✈️,是清華學校首次招收赴美留學十名女生之一。第二年即赴紐約瓦沙女子大學攻讀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學🐚,191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後進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0️⃣,1920年獲碩士學位🧑🏿‍🦲。

十年前🦃,國內某著名學府百年校慶時,美國華裔學者任以都托人給該校歷史系一位領導捎話🏓,說她是該系系友😦🧔🏿‍♂️,想回母校參加百年校慶🧑‍🎓。

領導問:“任以都是誰?”

答曰👄:“陳衡哲的女兒。”

又問👨‍🚀:“陳衡哲是誰🙌🏿?”

……

任以都是誰🩸?

任以都,陳衡哲的長女🏊🏿‍♂️🏂🏼,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的合作者(該書第8章《學術界的生長🎲:1912—1949》的作者),《天工開物》全文的第一位英文翻譯者🍉。她早年是西南聯大歷史系著名才女,與何炳棣等人並為西南聯大歷史系幾位聞名世界的高才生👩‍👩‍👦‍👦,後留學美國瓦薩大學、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之後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正教授,並獨立創設了該校的東亞系👩🏻‍🚀。

陳衡哲是誰?

1943年初🦎,暫居重慶的陳衡哲,受周恩來的邀請,前去中共南方局所在地紅巖村拜訪。當天👨‍👦‍👦,陳衡哲坐專車至化龍橋,然後坐滑竿到紅巖村🤚🏽☄️。陳衡哲到達時,已在紅巖等候多時的周恩來非常熱情地迎了出來,說💉↗️:“陳先生🤽🏽‍♀️,我是您的學生,聽過您的課😰,看過您寫的書🙆🏽‍♂️。”

1939年春🥷,陳衡哲應蔡維藩盛請,到西南聯大歷史系作講座,後人回憶說“陳的盛名引來了大批聽眾♿,以致昆中北院那間大教室擠滿了聽眾❤️‍🔥,座無虛席”🧎🏻‍♂️。當時👩🏻‍🚒,“原定第一排留給教授們坐🌆,但清華北大的史學方面的教授,一個也不肯坐下,都站在臺角邊靜聽”。這些教授包括姚從吾、劉崇 、查良釗等先生,甚至尚在雲南大學的吳晗也慕名而來✌🏻🫴🏼。

胡適唯一的女兒名叫“素斐”🌲,取自陳衡哲的英文名字Sophia。胡適女兒早夭後,認了陳衡哲的小女兒任以書為幹女兒。胡適所說的新文學“最早的同誌”,指的就是陳衡哲🧗🏻‍♂️。

那麽🚎,陳衡哲究竟何許人也👨🏽?

如今知道陳衡哲的人不多了,有限的知曉她名字的人,大多也只是模糊地記得她的作家之名。實際上她的才華遠不限於此🍃,她的名字永遠留在了中國的史冊上✡️。她是中國歷史上多項第一的擁有者:中國最早官費留美的十名女生之一🗜,第一個力行婚姻自由的現代女性名流,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個白話文作家(比魯迅還早一年),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國的第一位女教授,國內第一部西洋史的作者💀,《新青年》🪚、《努力周報》的第一女將,《獨立評論》的創辦人👰🏿‍♀️,出席國際太平洋學術會議(連續四次)的第一位中國女學者,現代中國女性中首屈一指的政論家。甚至有人認為她是現代中國第一位知識分子女性。因為出眾的才華,陳衡哲在國內和國際都有一定影響。她當年就讀的美國瓦薩女子大學的校長曾經承諾說,只要是她的直系後人,子女均可以免費、免試進入該校🪞。後來,她的女兒任以都🥤、任以書均就讀於瓦薩大學。民國時代,能請到陳衡哲講學,是一種榮耀,在男性把持的學術界,這很少見,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

早年陳衡哲

陳衡哲原名陳燕,原籍湖南衡山🦸‍♀️,1890年生於江蘇武進🚥。祖父陳鐘英🏉、父親陳韜(字季略)都是有名的學者和詩人🧘🏿‍♂️,陳韜曾任四川樂至縣知縣👰🏼‍♂️。

陳衡哲的母親莊曜孚能文善畫。1894年,4歲的陳衡哲隨母識字讀書。姐妹們由母親教詩詞🌂,父親則親自教授陳衡哲🎅,課本居然是《爾雅》、詞典🫳🏻🤙、八卷《黃帝內經》。她後來回憶說🥍:“童年時代用白話寫信是我早年教育中唯一覺得有趣生動的經歷,就算我愛好的古典詩歌也不能與這種自由的表達方式相提並論,因為我對詩歌的愛好充其量只是被動地接受⬆️🛠,而用白話寫信則是積極又有創意的⚡️。”這是她後來支持胡適提倡白話文學的心理動因,並為她日後成為一代白話文作家埋下伏筆。

陳衡哲母親的娘家,乃是江蘇常州的名門,戲劇家吳祖光的曾祖母與陳衡哲的母親是姐妹🤸🏼‍♂️。北洋政府都肅政使、審計院長莊蘊寬,是陳衡哲的舅父🛞。莊蘊寬曾任廣西邊防督辦👩🏽‍💼,蔡鍔是他手下愛將💖,湖南起義失敗後的黃興🧑🏿‍🎓,正是在莊蘊寬的重金資助和護送下,出鎮南關🧑‍🎨,東渡日本。袁世凱陰謀恢復帝製由所謂“國民代表”投票🦴,60位代表中只有一位起而激烈反對👨🏻‍🦲,並用公函請徐世昌轉呈袁世凱🏥,此人即莊蘊寬🤲🏻。

陳衡哲自小在家讀書🚣🏼‍♂️,沒有上過小學。每當舅舅回家省親,五六歲的陳衡哲總是天不亮便起身去看舅舅,要他講故事。舅舅很佩服西洋的科學和文化👏,更佩服那些到中國來的美國女子。他把所看到的西洋醫院、學校和各種近代的文化生活情形講給陳衡哲,最後一句話總是:“你是一個有誌氣的女孩子👨🏼‍⚕️,你應該努力地去學習西洋的獨立的女子。”舅舅給她講了許多中國以外的世界🧎‍♂️🎪,還對她說:“一個人必須能勝過他的父母尊長,方是有出息。”陳衡哲回憶說🥙💑:“這類的話🧗🏿‍♀️,在當時真可以說是思想革命🌻,它在我心靈上所產生的影響該是怎樣的深刻👷🏼‍♀️!”

1911年的冬天🔼🛹,舅母帶她到上海,進入一家新辦的女校讀書。雖然該校水平一般,但上海3年👬,為陳衡哲的英文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成為她後來考取清華學校赴美留學生的關鍵👨🏼‍💼。

陳衡哲的婚姻

1914年,陳衡哲作為清華首批女生前往美國,進了當時美國最有名的5所女子大學之一的瓦薩女子大學,主修西洋史,輔修西洋文學,英文名為Sophia(莎菲),後入芝加哥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而位於紐約近郊的康奈爾大學,是一所中國留學生比較集中的名校🆎,任鴻雋、楊杏佛📃、胡適、趙元任等人都先後在此就讀🥨。原留學日本的任鴻雋🧜🏽→,辛亥革命時回國任總統府秘書,後被公派美國留學🚒,並被推選為《留美學生季報》主筆⛹🏽‍♂️。陳衡哲向該刊投寄了一篇《來因女士傳》Ⓜ️,寫的是來因女士創辦益河女子大學的故事👨🏽‍🌾🌦,任鴻雋很欣賞,說:“文辭斐然🤷🏿‍♂️,在國內已不數覯,求之國外女同學中尤為難得。”

1916年暑假期間,任鴻雋邀幾位科學社的朋友郊遊,其中就有陳衡哲,這是他們的首次會面👩🏿‍💼。9月初,假東美中國學生年會召開之便👍🏼,召開了中國科學社的首次年會。陳衡哲雖是文科生👏🏽,也加入了這一團體,在科學社前期的三四十個會員中,只她一個女性。1917年春🚵🏼‍♂️,任鴻雋與胡適專程拜訪陳衡哲。陳衡哲後來說:“我是1914年秋到美國讀書的,一年之後😶‍🌫️,對於留學界的情形漸漸熟悉了,知道那時在留學界中,正激蕩著兩件文化革新的運動。其一👍,是白話文學運動🚙,提倡人是胡適之先生;其二🤽🏼‍♂️,是科學救國運動,提倡人便是任叔永先生。”

這一時期,她寄給擔任《留美學生季報》編輯的胡適一篇小說《一日》,該文刊載於1917年《留美學生季報》的第一期上,署了她的筆名“莎菲”📏。這篇《一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比魯迅的《狂人日記》還早一年多📡。接著她又創作了《老夫妻》📉、《巫峽裏的一個女子》💅🏼、《孟哥哥》、《小雨點》等等。這些作品為陳衡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奠定了基礎。陳衡哲的創作當時給了胡適極大的支持,10年之後👷🏻‍♂️,胡適在給《小雨點》一書出版作序時說,莎菲是他倡導文學革命的“一個最早的同誌”,“當別人還在討論文學革命時🧚🏿‍♂️,莎菲已經行動了”。

1916年🏊‍♀️🖕🏼,胡適收到任鴻雋寄來的兩首五絕,《月》與《風》💞,請他猜作者。

初月曳輕雲,笑隱寒林裏🤑👰‍♀️;

不知好容光🪪,已映清溪水🥖。

夜間聞敲窗♠️,起視月如水🤌🏿;

萬葉正亂飛👨🏻‍🌾,鳴飆落松子🚿。

胡適在回信中猜道:“兩詩絕妙!《風》詩我三人(任、楊及我)若用氣力尚能為之;《月》詩則絕非我輩尋常蹊徑。……足下有此情思🤱🏼,無此聰明🩵;杏佛有此聰明👨🏼‍🔬,無此細膩,……以適之邏輯度之™️,此新詩人其陳女士乎?”胡適猜中了作者🧘🏽‍♂️,也與陳衡哲通起信來🚴🏼‍♀️,半年中通了40余封信🎟,自此,三人遂成知交。後來他把自己創作的首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歸之為“我們三個朋友”共同作用的結果,任鴻雋亦作減字木蘭詞以答之,傳為佳話。這段交往也最終促成了任🚳、陳之戀。

任鴻雋於1918年初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國🖐🏿。翌年年底為在四川籌辦鋼鐵廠事再度赴美🤾🏼,同時為北京大學物色人才,與陳衡哲重逢。陳接受了任的求婚,也接受了北京大學的聘任。1920年𓀚,陳衡哲獲碩士學位回國🕛,任北大西洋文學史教授🤙,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是年✩,30歲的陳衡哲與任鴻雋結婚。

陳衡哲的學術與選擇

1920年回國後,陳衡哲寫了100多萬字的小說🧎、新詩、散文,成為民國初年的知名女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陳衡哲得風氣之先🔔,為現代文學與歷史的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陳衡哲比冰心年長10歲,比林徽因年長14歲🏄🏻,在她已經學成歸國時,這些後來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聲名遠揚的女作家們還未出國門。

陳衡哲參與創辦了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刊物《獨立評論》,並多次在《新青年》🌠、《東方雜誌》等刊物上發表文章🙆‍♂️💟,而她在西洋史的研究方面更是頗有建樹,曾著《文藝復興史》🤙🏻、《西洋史》等。陳衡哲善於用中國的成語和古典詩詞來幫助讀者理解外國古史的變遷🧑🏿‍⚖️,她的《西洋史》水平之高🧔🏽‍♂️,至今仍廣受稱道。但實際上,她在文化與思想方面的重要先導作用,遠遠沒有得到重視。

1922年🍰,陳衡哲任商務印書館編輯👷🏿‍♀️,並被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會的指導老師,曾在南高演講“中國與歐洲交通史大綱”,後又有多次演講📅,每次演講都深受史地研究會年輕會員的關註🍈✌🏻,與會員交流,“討論久之”。1924至1925年間,陳衡哲曾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教西洋史,為期半年。1926年她出版《西洋史》。1927、1929、1931和1933年陳衡哲連續四次代表中國出席在美國、日本🏭、上海、加拿大召開的太平洋國際學會會議🎟,主編了《中國文化論叢》一書。

1930年,陳衡哲的《文藝復興小史》出版,並回北京大學講授西洋史一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她與胡適、蔣廷黻、丁文江🪰、翁文灝🤔、任鴻雋🦓、吳宓等人共同創辦《獨立評論》周刊☝🏽,創刊後3年之中發表了49篇文章,大多有關國家與歷史、兒童教育、青年及婦女問題。

1935年🧑🏿‍🦰,南京政府認識到大西南的重要性🤽🏽,為控製和建設四川,將成都的幾所大學合並為四川大學🤲🏻,請時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總幹事的任鴻雋去做校長👩🏽‍⚕️。陳衡哲隨任鴻雋赴四川大學擔任西洋史教授,並曾擔任四川大學史學研究會的指導教師。

短短一年內,川大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南最高學府。但是任川大教授的陳衡哲,對四川軍閥和官僚的腐敗深惡痛絕,連續在《獨立評論》上發表文章進行抨擊👖🦬,此外,她還對當時四川到處抽鴉片、四川女學生居然以“寧當英雄妾,不做庸人妻”為理由,爭當小妾的現象進行了抨擊☀️。她的文章惹怒了四川上層,他們不僅在報章上對她汙蔑謾罵🫶🏽,還進行威脅和恫嚇。這種情況下,陳任夫婦先後辭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已經47歲的陳衡哲“流離轉徙於香港及川滇兩省🪷,過著地道的文化難民生活”🧜‍♀️。抗戰勝利後🤦,陳衡哲除間或發表文章之外,只在1945年受美國國會圖書館之邀🗜,前往美國擔任指導研究員一年半。

晚年陳衡哲

1948年🚚,58歲的陳衡哲與丈夫赴港,準備去美國與子女團圓,卻又突然間回到上海💃🏻,任鴻雋還北上出席了首屆全國政協會議。這一大轉變,據說原因是任鴻雋無法割舍中國科學社的事業。新中國成立後🧑🏽‍🎤,任鴻雋一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圖書館館長等職,陳衡哲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生活相對安靜🤳🏿。1960年👩‍🚀,任鴻雋編完《科學》雜誌l36卷總目錄後退休。次年冬即因心力衰竭病逝。1976年1月7日🍥,陳衡哲因肺炎病逝於上海瑞金醫院,終年86歲。

(轉自《人物》2009年第3期↕️,本刊有刪節)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𓀇,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