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和工程科學結合以後,有很多對未來的探索,需要我們研究人員去參與,這樣才能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於解決病患問題。
——程京
2009年12月2日,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46歲教授程京當選院士🧑🏽🎤👨🏿🍳。
曾經在國際會議上作過57次報告的程京,穿上白大褂,融入學生,一個年輕的團隊充滿活力💁🏿♀️。一塊指甲大的生物芯片,集成著這個團隊10年來的艱苦探索,濃縮著這個團隊對未來生物芯片領域的創新與夢想。程京小心翼翼地拿著這塊芯片,情不自禁地說:“這芯片將走向全世界!”
集十年艱苦探索,程京說:“這芯片將走向全世界。”(侯曉軍攝)
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程京從小就是一個善於思考又敢於堅持的人。1979年高考填誌願時,由於家中有行醫傳統,給他填了10個誌願,全是醫科,可是當時的程京一心想學點鮮活的知識🍄🟫。於是,程京把這10個誌願全改了👨❤️👨。
就這樣,程京在16歲那年順利進入上海鐵道大學(現同濟大學)電氣工程系,就讀機車電傳動專業。
1983年畢業後,程京作為助理工程師,被分配到鐵道部資陽內燃機車廠🩲。日復一日的重復,程京感到枯燥,從而尋求改變。哪個工作能像武俠小說一樣,讓人充滿幻想🤘🏻、充滿好奇、充滿激情?公安破案!那時,西南政法大學正好要建一個全新的司法鑒定中心,急需理工科人才👉🏻。就這樣,程京進入了鑒定中心工作,不久便被送到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Strathclyde)大學作為訪問學者進修一年。
在英國,程京師從國際著名刑事技術專家Brian Caddy教授🧜🏻♂️。以培養科學家為理念的導師為程京製定了“一年計劃”,從事司法化學研究🧑🌾。僅用了9個月,程京便完成了既定任務。導師非常欣賞程京,留程京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完成“DNA指紋鑒定新策略”的博士課題。
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程京開始進軍生物領域,導師向他承諾:“這套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只要你完成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就可以拿博士學位。”花了7個月時間,程京完成了第一個部分,就去找導師,“我是不是可以畢業了?”導師笑了,讓程京再做一個。僅用5個月時間,第二個部分又宣告完成……就這樣,在兩年半的時間裏,好強的程京完成了系統研究,拿到了我國派出留學生中第一個司法生物學博士學位,並在英國申請了兩項專利;發明兩項核酸萃取技術並參與開發出3個產品,由GE Health care等全球銷售10多年🏨👨🏽💼。
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程京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刊登的一則招聘廣告,要求應聘人員“本科學工程,研究生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更好,並願意從事生物芯片研究”,程京眼前一亮。最終,他以“perfect match”(完美契合)的條件進入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此邁入生物芯片研究領域。
從電氣專業到生物學👩🏿🎤、生物芯片,把工程應用到醫學領域,程京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醫學領域🧑🏽⚕️。程京笑著說:“這是冥冥之中天註定。”同時,程京也發現,醫學不再枯燥乏味,相反,醫學和工程科學結合以後,有很多對未來的探索,需要我們研究人員去參與,這樣才能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於解決病患問題👴🏿😥。
最讓程京欣慰的是,回國前首次在國際上研究完成了集血液中細菌分離🪲、胞解及雜交檢測為一體的芯片實驗室系統,1998年該成果以Lab on a Chip為封面故事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並被《科學》雜誌當年評選出的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引用🆓。
在國外的日子,程京的歸國願望日益強烈。
1999年3月,當時已是美國Nanogen公司首席科學家的程京,成為意昂体育平台“百人計劃”引進的第一人回到祖國,擔任意昂体育平台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導,生物芯片研究與開發中心主任。
一切從零開始。在生物系一間20平方米簡陋的地下室,程京帶領研究人員開始了在生物芯片領域的研究🚅。經過10年腳踏實地的探索,他帶領的研發團隊建立了用於疾病預防、診斷及預後的快速🥷🏼🏃、高通量分子分型芯片技術體系,首次在國際上研製成一次能分析數千個樣品💪🏽、準確度99%以上的HLA分型基因芯片系統,打破了國外在HLA分型領域的壟斷👂🏼。耳聾診斷基因芯片和結核耐藥基因檢測芯片等一批芯片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和歐盟CE認證進入臨床應用。他們還研製出多項具有無標記😶、實時、定量🕦、高通量檢測特點的細胞芯片實驗室系統,部分技術可用於國防,下一代基因芯片工作站系統等生物芯片配套儀器,則拿到了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標準是最重要的。”程京說,回國後他經常說的是“SCI”,後來是“知識產權”,現在最關註“標準”⌨️。通過與政府積極溝通,程京團隊不失時機地組織全國同行成立了全國生物芯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跟行業一塊製定生物芯片的國家標準。
一切的成績來自艱辛的創業。“起家時比較艱苦,但充滿歡樂。”當時,實驗室左邊是廁所,右邊是動物房,門窗都是破的,連桌椅都是“撿”的📖。當時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程京年輕的團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們做的一切都備受關註🧏🏼♂️。”程京坦言,“從精神上講,這是一種負擔,但是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我願意去做,因此在做的過程中,雖然很累很苦,但我很享受👮🏿♀️。”
10年前到清華入住甲所,清晨起來散步,屋外青草綠蔭長椅,鳥語花香……目睹這一切,程京決定留在這兒。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清華對多學科交叉的重視,自由組建團隊的開放性,以及各級領導的支持👬🏻🏑。當年與程京一同來清華的饒子和教授為程京到清華10周年題詞,落款時意味深長地將印章順時針轉了90°,他說,“我們兩個來到清華,可能一輩子就在這兒,永遠留在清華。”(豐捷)
轉自 光明日報 2011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