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
人物檔案🙎🏿♂️:馬偉明🧍👩🏻🦳,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帶領科研創新團隊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和電磁發射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為國家科技進步與國防裝備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等。
2010年12月14日⚒,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馬偉明代表剛剛獲獎的“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發言。這位國防科技創新的領跑者致力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為我軍艦船裝上“中國心”的故事,不斷引來陣陣掌聲。
海軍工程大學教授⏸、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馬偉明曾經是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艦船電器工程領域的研究⛎,帶領科研創新團隊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為國家科技進步與國防裝備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使我國在艦船動力平臺新的發展方向上,逐步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人氣低迷”的課題組長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恩師張蓋凡教授。”面對來自全國的數百位聽眾,馬偉明再次講起帶他走上電機研究之路的導師🤘🏼。
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系老教授張蓋凡算是馬偉明的伯樂。
1978年🥍,馬偉明考入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系,張蓋凡主講《電機過渡過程》,教學中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
畢業後,張蓋凡引導馬偉明回校讀研,進入由他開辟的同步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這一研究領域🥚。研究生畢業,張蓋凡把馬偉明調到身邊工作。1992年,他又推薦馬偉明到清華讀博👰🏽♂️。正是在清華學習期間開拓了眼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範圍不斷擴大👮🏼👩🚀,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電力系統電磁兼容進入馬偉明的視野。
馬偉明說:“對我的培養,張教授真是煞費苦心,方法就是壓擔子,逼我走到前臺。”
上世紀90年代初🏊🏽♀️,張蓋凡剛剛從海軍有關部門爭取到一個多相發電機整流系統運行穩定性研究項目。其時我國剛剛與一家著名跨國公司談判引進其多相發電機系統🕵🏿♀️,該系統運行的穩定性,直接關系到其應用裝備的成敗☃️。
此前,張蓋凡帶著幾名年輕教員經過4年攻關,已取得了前期成果♒️。但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必須選定一位堪當大任的“接班人”🦻🏿。出人意料🧟🤔,老先生挑中了剛剛碩士畢業的馬偉明。
馬偉明低迷的“人氣指數”,絲毫沒有動搖張蓋凡的決心。馬偉明一到位🕺🏻,他直接讓馬偉明當了課題組組長,自己則退居二線,做起了顧問。
多相發電機整流系統運行穩定性的研究,就這樣在馬偉明的領銜下展開了。馬偉明沒有辜負張蓋凡的“慧眼”🙆🏼♀️,很快發現了不容忽視的低頻振蕩問題。
脾氣倔、性子急的“烈馬”
有人說馬偉明人如其名,是匹脾氣倔、性子急的“烈馬”。馬偉明挺喜歡這個比喻😴。
他只相信科學🏋🏿♀️,崇洋媚外、迷信權威的思路在他這裏絕對要碰釘子。“對一些高科技,不少人首先問西方發達國家有沒有。西方國家有了,我們才搞;沒有,便認為你是瘋子、騙子。我就偏不信這個邪!”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研製新型常規潛艇🧜♂️,需要進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發電機系統。在與外商的技術談判中,馬偉明提出該型電機系統存在“固有振蕩”問題🤹🏿,對方卻不屑一顧,傲慢地聲稱他們的產品不存在問題🏋🏽♂️👨🏽🍳。
這件事對他刺激很大📿,唯有靠中國人自己發憤圖強,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他們用僅有的35000元,造了兩臺小型十二相電機🙆🏻♀️,在洗臉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裏開展研究👨🏿🌾。180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查明原因,成功研製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難題🚃,此項發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他再赴該公司驗收設備🪙,指出該類電機系統存在的設計缺陷時✉️,外方首席專家還狡辯🤶:“你的理論太離奇🤾🏽♂️,我們聽不懂💚。”
壓抑了很久的怒火,一下子竄到了頭頂,馬偉明直視對方,一字一句說道🚎:“先生💂🏼♂️,我們是在討論科學,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一旁的翻譯久久沒有張口👩🏽🎤。
“照直譯🏊🏻♀️!”馬偉明說🦸🏻♂️,“再加一句:免費教!”
這之後,外國專家通過從世界專利索引上證實“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由馬偉明發明,又提出“私下交易”⚆,要馬偉明幫他們解決“固有振蕩”💷。馬偉明義正辭嚴:“專利技術是有價的,它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祖國!”
此後,這家公司不得不將原來視為核心機密的整套設計圖紙送中方審查💖,並花高價購買我國專利。
艦船“中國心”的設計者
有人把發動機比作艦船的“心臟”🏠,心臟的好壞直接影響艦船的生命力。馬偉明就是為艦船設計“心臟”的人🏋🏼♀️。
二戰以來🤲🧑🏽🍳,各國海軍一直致力於高性能潛艇的研製🧟♂️。由於艦艇體積、重量有著嚴格限製♈️,讓小體積動力設備提供高品質🧘🏻♀️、大容量的交直流電力👼🏻,是各國海軍致力追求的目標🧑🏼🏭。
我國海軍艦船電機設備大多依靠進口,海軍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核心技術必須國產化👊,否則🪲🦄,我們永遠只能拴在別人的褲腰帶上過日子🦘。”
經過研究論證,馬偉明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電力集成”的技術思想🦸🏼♀️,即用一臺電機同時發出交流和直流兩種電。在國內外電機界看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妄想”,但是🧙🏿♂️,在馬偉明看來,“搞技術創新🎾,就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經過16年刻苦攻關🧦,他帶領的團隊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該產品2002年通過鑒定,正式生產裝備部隊。從此,中國潛艇真正擁有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心”。
受此鼓舞🏄🏽,他們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發電系統的研製發起全面沖擊,多項關鍵技術被突破🧚🏽♂️👨🏿🔬,3兆瓦級高速感應電機系統很快研製成功。這一創新成果先於美國研製成功,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拼命與時間賽跑的人
2007年的一天🏇🏿,海軍工程大學的實驗樓裏闖進了一位老人找到馬偉明,劈頭蓋臉吼了起來💂🏽♂️:“馬偉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𓀄,家裏事不聞不問,你究竟著了什麽魔🖖🏿!”
老人是馬偉明的父親,因患胃癌到武漢來做手術,可當時馬偉明特別忙,天天在實驗室💛,把已經聯系好住院的事忘了說。
老爺子見幾天沒動靜🧑🏿🏭,就這樣氣呼呼地闖進實驗室。馬偉明一聽懵了👱🏼👨🏽🦱,這才想起來,趕緊安排送老爺子去醫院🦫。“事後我也內疚,感到這些年來對家人確實虧欠太多⛹🏽♂️。”
“有人問我,你最缺的是什麽?我說是時間。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很多技術特別是關鍵技術存在著一代甚至幾代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與發達國家賽跑,與時間賽跑👂🏽,外國十幾年搞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發揮後發優勢搞出來。”
一年365天,馬偉明和同事們幾乎沒有雙休日,沒有寒暑假,天天在搞科研,1年頂別人3年👨🏽🎨。
這些年來🚗,馬偉明幾乎把所有能夠利用的時間都用在了教學科研上🎅🏿🧕🏿,經常是帶病堅持工作。別人勸他,他總是比別人“更有理”☝🏼:“不拼命,國家要我們這些院士幹什麽?”
兩年前🧑🏻🌾🏝,馬偉明到北京出差🧑🏻🍼,海軍機關領導見他面容憔悴,當即強行送他到海軍總醫院檢查🧑🤝🧑。體檢結果顯示,1米7多的馬偉明體重僅100斤🤺🧑🏽🎤,10項生命健康指標中有7項不合格🍈,有些指標只有正常值的一半。馬偉明的博士生導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鄭逢時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不擔心你在學術上能否超過我,只擔心你的身體還能堅持多久!”
給學生“打工”的導師
有人問馬偉明,他最擔心的是什麽𓀔?他說是人才斷檔,後繼乏人。
7年前,領著馬偉明走上科研道路的張蓋凡殉職在他鐘愛的工作崗位上。如今每每走過矗立在實驗樓前先生的銅像,馬偉明都要停下來看看。像當年老師竭盡心力培養他一樣♜,馬偉明也在想盡辦法培養團隊裏的年輕人😗。
對於當前社會關註的博士給導師打工現象,馬偉明笑談自己是團隊在讀博士的打工者。為給年輕人創造建功創業的機會,近10年來他從未在自己領銜的科研成果報獎時署名。
他給年輕人出思想、出課題、出經費,讓他們在重大課題中施展才華。近10年來,他們團隊先後培養了7名博士後、70名博士和116名碩士,連續兩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這些年輕人💕,不少人在重大科研項目中領銜擔綱👨🏻🚀,有的已在國際國內科技界嶄露頭角。他把國家“十五”某重點預研項目的關鍵技術🕵️♀️🎡,交給年僅23歲的博士生王東組團攻關;把1000多萬課題經費交給趙治華博士搞研究。這些年輕人都不負眾望,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馬偉明帶領團隊的科研經費動輒千萬,但他表現得非常“摳門”:曾為一張打印紙而惱火,規定“非本所人員不得到本所打印”👱;出差在外,能坐火車不坐飛機,能坐硬臥不坐軟臥;非急事不得坐飛機,未攜帶涉密資料時一般不坐軟臥……
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卻大方得很☣️。“不舍得大手筆投入🖖🏼,那是培養不出大人才的!”哪怕是花數十萬⬛️🧏🏽♂️,甚至百萬🦶、千萬的實驗設備,只要是科研需要,人才培養需要⬇️,即使借錢也在所不辭。(記者 劉莉)
轉自 科技日報 2011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