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字默存,1910年11月21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1935年得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1937年得B.Litt學位,再留學法國一年🧑🏿。1938年歸國,先後任教於多所大學。1949年任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教授,後改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代任該院副院長。
錢氏兼通中西七種語言♚✴️,其文學論著如《談藝錄》🍥😮、《舊文四篇》、《管錐編》等旁征博引👩🏻🚀,中西比較🫲🏿,議論卓越。錢氏另有雜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及長篇小說《圍城》🧎🏻,後者被譯成多種外文⏯。錢氏的作品👱🏿♂️,無論創作或評論,都文采斐然,其談話則風趣機智🧑🏿🚒,但他極少演講或講學🔽,而是在北京寓所與夫人楊絳深居簡出,以讀書𓀓、寫字、撰述自娛🛍️。1994年因病住醫院,1998年12月19日逝世,終年88歲。
(一)
錢鐘書🚀:才子、昆侖🌇、英雄
錢鐘書學問淵博,著述宏富。知錢深者、尊錢重者如湯晏更譽他為“民國第一才子”🐪,舒展譽他為“文化昆侖”,汪榮祖譽他為“橫跨中西文化之文史哲通人”。1984年我在北京拜訪錢先生👨👩👦,親聆教益,多年後寫了《文化英雄拜會記》一文🤞🏽,我稱他為文化英雄。今年是錢先生百歲誕辰紀念年🐠,我們特別要仰望這座文化昆侖、敬重這位文化英雄。錢鐘書鐘於書🤤,他一生讀書、讀書🧑🏼🍼、讀書,還是讀書,要讀盡世間該讀的書;一生著書、著書🤽♀️、著書🫶🏿,還是著書👩👧👧,要著作生平該著的書👨🏿🔧。我認為他讀書後著書的目的,是打通中西文化,打通後提出“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學說。為了這個目標👙,他專心致誌🏊🏻♂️,悉力以赴🖼,常人的富貴名利之欲,減至近乎零,這是異於凡人的英雄行為📓。
錢鐘書與夫人楊絳
他不但博極中西典籍🐟,而且勤寫筆記。年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錢鐘書手稿集》,又名為《容安館劄記》,三巨冊🧲,共二千多頁的這套大書,每頁都是錢先生觀書後寫下的筆記;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都是莎士比亞筆下丹麥王子所說的“文字💇🏻♂️,文字,文字……”是字林👏🏻,是字的森林🧑🏽、叢林、熱帶雨林。
《手稿集》中,從《詩學》到《二十年目睹的怪現狀》,都是密密麻麻的鋼筆字👨🏼🔧、毛筆字,是錢老年輕時就開始寫的——1930年代留學英國時,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飽蠹樓”(Bodleian Library;“飽蠹樓”音義兼顧,是錢鐘書的雅譯,就像徐誌摩之譯Firenze為翡冷翠)。飽蠹樓的書不準外借✸,錢先生於是天天在樓中“蛀”書、抄書;這只不饜的蠹蟲,被餵飽了詩書。劄記有一條記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話:耶穌最容易受誘惑🧔🏿。鐘書先生只受書的誘惑👨🏻🦰,不受別的誘惑,包括名的誘惑🧜🏽。他不求名而成大名後,曾婉拒多所大學要頒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據錢夫人楊絳女士說👨🏻🎨,已出版的這三巨冊《手稿集》🍱,其篇幅大約只有錢氏全部筆記手稿的三十分之一。這些手稿是這位文化英雄的一部文字傳奇。
1980年代以來🖱,大陸內外研究錢鐘書者,由鄭朝宗啟其端🥀,愈來愈多🫵🏿,形成“錢學”👨🏿。已刊行的錢氏傳記有多部🙍🏼♀️👩🦼➡️;述論錢氏作品的專著和專刊有二三十種🕺🏿。向錢看的學者已頗有一群👩🚒,從多個角度觀看到其成就所在,有了累累的錢學成果🥈。本文僅試論錢氏學說的核心思想。
(二)
中西文化相同?相異?
中西文化相同?相異👍🏽?如果是相同,那是全同還是大同小異?如果是相異🦼,那是迥異還是大異小同?
中西文化的異同,至少已被討論了三四百年🧑🏼🚀。舉例而言🎀,德國人黑格爾認為西方有哲學而中國無哲學👸🏽,或者說中國哲學是“史前哲學”🧑🏼🦰;黑氏認為中國的文字不宜作思辨之用👾。叔本華認為“歐洲人的基本思維方式與亞洲人截然不同”。
近代中國學者也侃侃而論中西文化。陳獨秀說⬆️:“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庭為本位。”梁漱溟說🏄🏿♂️:“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西方的文明是成就於科學之上🈯️;而東方則為藝術式的成就也……西方的學術思想,處處看去,都表現一種特別的彩色,與我們截然兩樣,就是所謂‘科學精神’。”錢穆說:“我民族文化常於和平中得進展……歐洲史每常於鬥爭中著精神……中國史如一首詩,西洋史如一本劇👨🏽🍼。”
20世紀之始🪤,辜鴻銘說:“必須承認,一場鬥爭現在正在歐洲文化與遠東文化之間進行著。人們可以將它看作東亞文化與中世紀歐洲文化間的鬥爭。”這個世紀之末,亨廷頓說🫳🏻:“在這個新世界👳🏻,最廣遠、重要、危險的沖突,不會是社會階級之間🤷🏿♀️、貧富之間或其它經濟性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於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上述這些人認為中西文化差異甚大🖊、極大,甚至中西文化迥異🈷️。


錢鐘書手稿
中國之東有東海。印度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有阿拉伯海,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之間有紅海🦔,伊朗和俄羅斯之間有裏海,歐洲和非洲之間有地中海;阿拉伯海、紅海🎼、裏海👩🏿🎓🖨、地中海,在中國的古書中都稱為西海。東海之濱和西海之濱,數千年來棲居著種族、語言、宗教、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產生了、發展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而錢鐘書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三)
錢鐘書: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笑同
他的意思是:中西文化基本上相同,有共同的基本信念、核心價值🤟🏽🖍;換言之並引申之💱:中西文化😱、中外文化🫴🏽、世界各種文化是大同的。錢鐘書的《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著作,舉出如長河大海般古今中外的事物和理論,說明“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其例證的豐富🙅,我們不知道西方有沒有學者的著作可和他相比——也許難以望其項背。錢鐘書著述論及的範圍,極其廣大,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無所不包😫,甚至有涉及科技的。他論述文學的單篇文章中🅾️,大概以《詩可以怨》和《通感》兩篇最為著名,經常為人所引用。這兩篇正可用來說明“心同”和“理同”🤹🏿。
《詩可以怨》主要說明“心同”,《通感》主要說明“理同”。這裏“心”可譯為heart,“理”可譯為mind🧟;“心”“理”二者有別7️⃣,但也常常混合為一❄️。不同文化的人💇🏽♀️,貌異心同,都要抒發感情🥞,特別是心中的悲怨之情👩🏼🦰。正因為如此🐡,《毛詩序》說“詩可以怨”,而西方有悲劇。錢鐘書旁征博引🧑🏿🍼,論述中西同“怨”:在中國,詩的妙訣,“只有銷魂與斷腸”;在西方🧒🏼,詩人說“最甜美的詩歌就是那些訴說最憂傷的思想的”🗼。在中國,《文心雕龍》說“病蚌成珠”🧙🏽♀️;在西洋則有“詩好比害病不做聲的貝殼動物所產生的珠子”之說。
至於《通感》,這說明的是詩文修辭的一個規律、原理。作家創作時🙍🏿,或為了求忠實表現“入神”、“迷狂”的情狀,或為了求“自鑄偉詞”、“陌生化”的效果,乃打破👨🏿🚒👩❤️💋👨、打通五官六感,而有“通感”。也因此,天宇靜止的星星有行動有聲音🧖🏿♂️:蘇東坡的詩說“小星鬧若沸”👩🏽🍳,意大利的詩人說“碧空裏一簇星星吱吱喳喳像小雞似的走動”。也因此,聲音是看得見的:中國的詩人說“風隨柳轉聲皆綠”🤚🏼,西方的詩人說知了在樹上“傾瀉下百合花也似的聲音”🎎。
錢鐘書對詼諧文字甚常感興趣🧑🏽🍳,其《小說識小》一文引述一笑話,頗能博讀者諸君一粲,也可見東方西方心同笑同🥾。錢引《笑林廣記》謂南北二人均慣說謊,一次二人相遇🥦,南人謂北人曰:“聞得貴處極冷,不知其冷如何?”北人曰:“北方冷時,道中小遺者需帶棒,隨溺隨凍,隨凍隨擊,不然人與墻凍在一處。聞尊處極熱🧔🏼♂️,不知其熱何如?”南人曰🤸🏻♂️:“南方熱時👏🏽,有趕豬道行者,行稍遲,豬成燒烤,人化灰塵👩⚖️。”
錢氏又引英詩人《羅傑士語錄》第135頁記印度天熱而人化灰塵之事,略謂一印度人請客👉🏽,驕陽如灼,主婦渴甚,中席忽化為焦灰一堆;主人司空見慣,聲色不動,呼侍者曰:“取箕帚來,將太太掃去。”錢氏曰:較之《廣記》雲雲,似更詼諧。
(四)
文化大同論與錢氏的貢獻
中西文化相同還是相異,東海西海是否同理同心🧸,誠然論說紛紜。西海有相異論,也有相同論🧟♀️。歌德就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和德國很相似的民族,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西海更西一些🕎,大西洋岸邊的奈保羅📔,宏觀東海西海之後,也有“世界文明”之說🕹。奈保羅認為💻:在文化上😧,人類匯合在一起;全世界的人,共同的價值🤗、信念、取向、實踐、體製愈來愈獲得采納👧;一個“世界文明”就這樣產生了🫡。所謂共同的價值👩🏿🚀、信念、取向等等☪️,就是錢鐘書說的“心”、“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非我族類,其心大同”。我們也可以說👩🏻🦽➡️,種族膚色、語言文學🤦🏻♂️、宗教儀式👩🔬、生活習俗這些形式、表層、外貌之“異”,實際上藏著深層的、內心的“同”🧜🏿♂️👨👧,是“貌異心同”。
最近看到2010年9月16日出版的《社會科學報》,其海外新書欄介紹《心中之火🧑🏿🏫:白人積極分子如何擁抱種族平等》一書,內有“白人積極分子發現他們與有色人種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觀”的說法;由錢鐘書來講🚴🏻,這就是白人黑人心理攸同。誠然,禮義廉恥,或者說👩🏻💼,仁義禮智信,這些怎會不是世界價值呢?
中西文化的異同是個極大的學術議題🌾,涉及諸種學科、諸多角度既深且廣的研探,議論紛紛是必然的。筆者絕無才學獨力作全面的研討與判斷,對此所能說的,只是比管更狹窄、比錐更尖小的一得之淺見而已🧑🏽💼;只是震服於錢鐘書的海量式論據,進而折服於他之高見而已;只是憑數十年的閱讀📊、觀察、體會👱🏿,認為東海西海事事物物的基本性質或核心價值相同而已🌙🎳。
本文作者與錢鐘書先生
2009年辭世的法國人類學者利瓦伊·史陀在其1955年出版的名著《憂郁的熱帶》中🍊,指出亞馬遜雨林印第安部族的不同部落,骨子裏有相同的深層結構🙎🏻♀️;而原始部族的深層思想體系,跟文明的西方社會並無分別。加拿大文學理論家弗萊在其1957年出版的名著《批評的剖析》(中,指出不同國家🧛🏼、語言的文學中,有其普遍存在的各種原型。史陀和弗萊之說也就是“心同理同”之意👨🏻🎨。
二人的學說獲普世重視,影響深遠。錢鐘書的《談藝錄》在1948年出版,其伸延性巨著《管錐編》則在1979年出版,錢鐘書視野之闊大✫,大概超過史陀和弗萊二人👱🏻♂️。中華學者中仰錢者眾👂🏿❌,其“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說得到認同🚴🏼♀️,錢學且已建立起來,但可惜的是其學說尚未有國際地位。
心同理同🤔,中西大同,世界文化大同🥋;全人類應有民胞物與的情懷,盡量消弭爭端,促進和諧🥻👨🎤。錢鐘書的小說量少而質極優,備受推崇;在學術研究方面🦸🏿♀️,他以英雄式的堅毅🚰,窮其一生,建立學說⛹🏻♀️。他理應獲得當世最高榮譽的文學獎或和平獎。(黃維樑)
轉自 深圳特區報 201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