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戚發軔:簡版中國航天史

2010-09-02 |

回憶起中國航天的飛速發展📯,戚發軔有喜悅,也有時不我待的急切💌。(王斯敏攝)

如果有人為戚發軔立傳,這部傳記看起來一定像 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這位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總設計師🏛,幾乎從未錯過任何一個航天事業的重大節點:新中國第一發導彈“東風一號”🧝🏿‍♂️,新中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新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新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新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據說,他的名字是遼寧復縣西瓦村一個私塾先生起的🫳🏻,等他上了中學之後才知道,“發軔”的意思是“新事物開始出現”⛹️。

2010年,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4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戚發軔的發言最長🥴📐。“很多人準備了稿子,我沒準備。”他記得當年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可以連續講幾個小時,說到關鍵處💱🧑🏽‍🦲,會有淚盈於睫。

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

“東風二號要加大射程、提高運載能力。但我們當時確實沒有經驗,1962年去酒泉基地發射時,點火不久就掉下來了🥋。那時候對我們刺激特別大🕡,你說辛辛苦苦幹了這麽多年,上去眼瞅著就掉下來了🧑🏻‍🦽。當時我們覺得無地自容🩴,覺得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黨⛄️。”

1957年👷🏼‍♂️,北航畢業🐰、剛剛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國首個專門研究導彈和火箭的研究院)的戚發軔🧚🏼,從來沒見過導彈。

“當時沒有學導彈專業的人啊,只能找學航空的人。我們是搞導彈的單位,但很少有人見過導彈。”這個百十人的導彈骨幹隊伍裏只有一個人見過導彈、研究過導彈🖐🏼,這就是五院(今空間技術研究院)第一任院長錢學森。

一個簡陋食堂成了教室,老師是錢學森,學生是包括戚發軔在內的新分配大學生🌄💅🏽,課本是錢學森自編的《導彈概論》🅾️。除了自力更生,當時還有援助中國的蘇聯專家在🧙🏼,也算是一個“拐棍”。雖然創業艱難📥,但是幹勁無窮。

1958年,好消息來了——研究導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只是蘇聯人不接受軍人到軍事學院學習,他們只好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但不久🦯,一個壞消息也來了——蘇聯方面再次通知💆🏽,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

“我都準備好了——婚也結了🍋‍🟩,衣服也做好了。但是不能去。因為什麽呢👨🏻‍🦲?因為我是學總體的🦸‍♂️,其他搞強度的、搞工藝的、搞材料的、搞氣動的都可以去😗,只有搞總體技術的人不能去——怕獲取核心技術。”

所謂“總體技術”,在航天技術裏是指用最可靠的技術🚵‍♂️、最少的代價🙆🏻‍♂️、最有利的配合🥵、最有遠見的前瞻性,製定出最可行方案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通俗地說🧔🏼,學總體的人就是準備幹總設計師的人。導彈技術涉及國家核心利益,蘇聯人怎麽會讓一個中國人去觀其全局🦹🏿‍♂️,然後再研製出自己的系統呢?戚發軔受的打擊不小💇‍♀️。

但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由於中蘇關系惡化,不久蘇聯專家也全部撤出了中國💋,並帶走了有關資料🫱🏿。當時首枚導彈“東風一號”已經在研製中,這種不負責任的突然“撒手”🧏🏻‍♀️,從小處講是要留下一個“爛尾工程”,從大處講是想人為切斷中國的導彈研究進程🧡。

“這件事對我個人🤗、對我們航天戰線來講是莫大的刺激,既是一種屈辱,也是一種激勵。‘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從那時候開始——靠別人靠不了啊,只能靠自己。”

蘇聯專家曾留下這樣的警告:作為推進劑的“液氧”,必須用蘇聯的🧘🏿‍♀️,中國的“液氧”雜質太多。中國人不服💽,“液氧”的沸點是-183℃,怎麽從蘇聯運?如果不全程高壓就變成“氣”了,這是在設障🦸🏽🤽🏻‍♂️。他們堅持用自己生產的“液氧”發射,到底把“東風一號”送上了天。

“東風一號”用了蘇聯的圖紙資料,“東風二號”就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用了。“東風二號要加大射程、提高運載能力🧝🏼‍♂️。但我們當時確實沒有經驗💲,1962年去酒泉基地發射時,點火不久就掉下來了。那時候對我們刺激特別大🤷🏿‍♀️🦹🏿‍♂️,你說辛辛苦苦幹了這麽多年,上去眼瞅著就掉下來了。當時我們覺得無地自容🥂,覺得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黨。”這次發射失敗在當年是機密🤩,戚發軔和同事帶著政治和技術上的雙重壓力回到了北京,再接再厲。兩年後,“東二”成功發射了。

“東二”算是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過了這一關✍🏻,中國導彈和火箭研製之路才開始順利起來💂🏿。“東二”發射的同年十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戚發軔接著就參加了“兩彈結合”🛍️。1966年十月份,兩彈結合成功😲。接下來的“東風四號”、“長征一號”,他負責了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都順利發射成功。

這些成功留給戚發軔的印象都不如“東二”失敗那麽深。幾十年後,戚發軔在一次政協會議上說,“科學實驗要經得起失敗、寬容失敗,我們現在最大的壓力就在於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允許失敗哪有人敢創新?”只有和航天相伴一生的人才能指出行業中症結所在,戚發軔這段大實話在網上廣為流傳⏪。

德新社的報道寫道🆕:中國人過去被大大低估了

“搞衛星的和搞運載火箭的還不同。到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這一步,人家運載就完成任務了👐。當時一喊‘星箭分離’🚔👨🏻‍💻,基地司令就一拍我肩膀——‘小夥子,成啦!’我說不成,還得等著,還沒聽到《東方紅》樂曲呢✭✏️。”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與“文化大革命”幾乎同時開始📏。就因為這個原因𓀑,在戚發軔接手總體設計工作之前🏩,“東方紅一號”總負責人的崗位已經幾易其主。

前幾任分別是趙九章、錢驥、孫家棟。趙九章因為“文革”的不公平待遇而自殺🦻🏿,錢驥🤷🏼、孫家棟則因為莫須有的原因而被迫卸任。當時掌權的“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提出了一個辦法——按“巴黎公社”原則🤜🏻,普選負責人🗂👨‍⚕️。投票結果,戚發軔票數最多🙅🏿‍♂️,當了一個不倫不類的“組長”🤦🏽‍♀️。

技術壓力非常大🎳🗓。衛星天線要做展開試驗,但當時既沒有設備也沒有試驗場地🤼‍♂️。設備只能自己改裝🙆🏼,場地是向中科院力學所借的一間倉庫。這種實驗危險性大,衛星天線一旦折斷就會傷人✣。戚發軔只能給同事們每人找個了包裝箱蓋兒當護板,從縫隙裏觀察衛星旋轉時天線的反應。就這樣找到了天線折斷的症結。

更大的壓力是政治壓力。第一顆衛星,第一次上天🩶,還要播放歌曲🧏🏼,播放的還是《東方紅》!這種壓力若以戚發軔大實話版本演繹就是:“(衛星)要是唱著東方紅掉下來了,這不相當於紅太陽掉下來了麽?這簡直是殺頭之罪🩰。”

所有的相關人都加入了這場有關《東方紅》的討論👮🏻‍♂️,也包括錢學森。有人提議加一個過載開關,衛星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接通播放東方紅,達不到就不接通。有人不同意這個提議:過載開關也是新的🚶‍➡️,可靠性如何保證?萬一該接通時不接通怎麽辦🥠?最後🕎,錢學森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到北京,請周總理決定🤾🏿。

1970414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錢學森、任新民、楊南生、戚發軔等一行🦟。在聽完匯報後,周恩來點了戚發軔的名字。

“衛星可不可靠呀?”“可靠。”“上天以後,《東方紅》會不會變調🤦🏽‍♀️?”

戚發軔沉吟了一下,“凡是能想到的🏯,凡是地面能做實驗的,我們都做過了。”

“那這樣吧,你們回去寫個報告,交中央政治局討論決定轉場時間。”

這下戚發軔緊張了,大實話也上來了:“總理,不行啊。衛星與運載火箭已經對接、水平放在運輸車上等著轉運到發射陣地了📗。我們只做了四天四夜橫放試驗🆔,電解液不漏。再久了就無法保證電解液不漏。”

“為什麽不多做幾天試驗呢👆🏽?”

語氣已略帶責備💴。

戚發軔馬上回答:“原因在我,是我們搞總體的沒有向負責電池的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周恩來當時說了一段話,至今戚發軔還能一字不落地重復:“你們搞總體的人,應該像貨郎擔子和赤腳醫生那樣,要走出大樓,到各研製單位去👽,把你的要求老老實實告訴人家🥏,讓人家知道應該怎樣做工作📯。”當向記者談及這段話時,這位在研製“東方紅”過程中曾暈厥、曾闌尾穿孔、曾被抄家的總設計師真誠地說,“我很服氣。”

報告仍舊得寫,不過有了“四天四夜”的限製👨‍👩‍👧‍👧,一切就要從速。當夜的國防部大樓👨‍❤️‍👨,若幹辦公室通宵亮燈——任新民負責運載火箭的一級二級報告😅,楊南生負責運載火箭三級報告🔝,戚發軔負責衛星報告💇‍♀️。三人寫完要交錢學森👨‍🦯,錢學森改後要交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羅舜初改後要交國防科委主任王炳璋🔯,王炳璋改後要在15日淩晨6點前送到周恩來手中🧑‍🚀。層層接力終於換回了一個重大批示——“政治局同意衛星發射安排”,也換回了一個重大要求——“萬無一失”👦。

1970424935分,“長征一號”載著“東方紅一號”直上雲霄。一聲“衛星入軌”👨🏽‍🌾,全場沸騰。

除了戚發軔⛑。“搞衛星的和搞運載火箭的還不同。到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這一步⚠️,人家運載就完成任務了〽️🙍🏼‍♀️。當時一喊‘星箭分離’,基地司令就一拍我肩膀——‘小夥子👩🏼‍🍳,成啦🧑🏼‍🔧!’我說不成,還得等著🥊,還沒聽到《東方紅》樂曲呢🐹。”

酒泉發射基地已是一派狂歡景象,祝捷大會馬上開始。有人喊,“戚發軔,上去說兩句啊!”他只是沉默地坐在那裏。十五分鐘長似一個世紀,950分,國家廣播局來電:“收到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格外清晰洪亮。”他仍舊忍著,一言不發。

90分鐘後,衛星繞地一周,新疆喀什站報告🧏🏽:收到太空傳來東方紅樂曲📪。萬千感情瞬間決堤,他站起來大喊一聲:“我們成功了!”已是哽咽難言。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喜悅🦍。(前為戚發軔)

新華社馬上發出喜報,天安門廣場上手握毛主席語錄的人們開始狂歡慶祝,街道和鄉村的百姓團團圍坐在收音機旁收聽《東方紅》,《參考消息》將所有外媒報道集中了一整版,其中德新社的報道寫道🧑🏽‍🚒:中國人過去被大大低估了。

那一天如在眼前,滿頭鶴發的老科學家說起來,眼中盡是氤氳之色🧗🏿。“真不容易啊,那時候的負責人沒有任命,也沒有人在乎這個,就憑著一股愛國熱情幹🧙🏼‍♀️。”在一個派別林立✶、人心復雜、氣氛壓抑🫶🏻、組織渙散的特殊背景下🕑,一群知識分子竟被“家國天下”這麽形而上的理想緊密地集合在一起,如何不算一個奇跡🧑🏿‍🦳。

幾十年後,當這段歷史要刻在為紀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而建的“百星墻”上時,人們竟不知該在“總設計師”一欄中填上誰的名字。為了確定這個問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領導提出了一個原則:發射時誰負責誰就是總師。按照這個標準,總師是戚發軔。

戚發軔說,我不同意。“‘東方紅一號’當年沒有任命總師🍮📁,只有前仆後繼的科學家群體🌍。即使寫一個人,也應該是孫家棟。”“百星墻”最後刻上了戚發軔和孫家棟兩個人的名字💨。

他很少說這樣有些“煽情”的官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的大實話:“他們老讓我講,我說我沒啥可講的,我就是‘第三個饅頭’,前面人家都幹那麽多事了👩🏼‍💻。”

我的竅門告訴你,你也學不去

“一個德國同行問我,你們一年發射兩艘飛船,這麽快✧,有竅門麽🈯️☝️?我說我的竅門告訴你,你也學不去。俄國人規定,搞載人航天產品,不能晚上加班,你們德國人規定🧑‍🤝‍🧑,周一和周五不做重要的精密性工作。而我們中國人呢,白天✷👣、

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就是這麽幹。他喊:‘你那是違法的🩵!’我說📶🧏🏻‍♂️,‘為了迎頭趕上,我們只能這樣幹了。’”

1992年,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決定走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隨後,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系列總設計師。

在之前的二十年中,戚發軔一直在“放衛星”——“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中星22號”,已經磨煉出一支同甘共苦、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通信衛星研製隊伍👩‍❤️‍💋‍👩🪇。那一年他59歲,即將退休,最大的願望是“每天能回家陪老伴兒吃晚飯”📢。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這樣完美謝幕了👙,原來濃墨重彩還在後面🚯。

到處可見這樣的新聞題目——“戚發軔🐡:花甲之年掌帥印”;系統內也有這樣的疑問——“戚發軔一個老頭帶一幫年輕人,能行麽😺?”他自己心裏也很忐忑🧦🌯,花甲之年重新披掛上陣、拓土開疆,這確實為難🕓。但他這一輩子,從來沒有不服從組織安排的時候☝🏼,六十歲也一樣。

任務是“爭八保九”(爭取1998年保證1999年發射神舟一號);困難是兩個👩🏻‍🏭,一個是“文革”造成的人才斷代☔️,所謂“老頭+小夥”的隊伍,一個是很多關鍵技術沒有經過太空環境下的考驗。“神舟一號”要解決的關鍵是艙段連接和解鎖技術、調姿和製動技術🍦、升力控製技術、再入防熱技術以及回收著陸技術。七年一劍,戚發軔打的是持久戰。

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總經理張慶偉(左)、神舟飛船總指揮袁家軍(中)商討航天科研

1998年初冬🧫,展現在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面前的北京航天城,一派繁忙景象。“當時形勢確實很好,幾艘做地面試驗的飛船也拉出來了☹️,做力學試驗的、做電性試驗的🏨、做熱真空試驗的🥋,如火如荼啊🚣🏻‍♂️。”在江澤民同誌的這次視察之後,“神舟首飛”與“五十年大慶”🏋️‍♀️、“澳門回歸”一起列為1999年中國的“三件大事”。

19991120630分,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升空。10分鐘後👰🏼,青島站完成雙向捕獲🤹🏽:飛船準確入軌。

張萬年將軍當場致賀詞🧚‍♀️🚴🏻‍♀️:“‘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國邁向新世紀的一座新的裏程碑。”大廳裏頓時掌聲雷動🏧。

場景似曾相識,人也還是老樣子——戚發軔剛聽完賀詞就馬上乘專機從酒泉趕回北京航天指揮中心,監測返回情況🚴‍♀️。他要等船行一天安全返回指定區域,才會覺得大功告成🧚🏽‍♀️👈🏿。

千禧年之後,中國航天事業日行千裏。20011,神舟二號發射🕙🔜;20023,神舟三號發射;200212,神舟四號發射。速度之快,世界驚嘆🥘。

“一個德國同行問我➾,你們一年發射兩艘飛船,怎麽這麽快啊?你們有什麽竅門麽🧙🏽‍♂️🙍🏽‍♂️?我說我的竅門告訴你,你也學不去🧑🏽‍🔬🤟🏿。俄國人規定,搞載人航天產品🤾🏿‍♂️,不能晚上加班,只能白天工作。你們德國人規定,周一和周五不做重要的精密性工作。而我們中國人呢💃🏼,白天👩🏿‍🚀、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就是這麽幹。他喊🕙:‘你那是違法的!’我說,‘為了迎頭趕上,我們只能這樣幹了。’”

他的頭發全白了,“陪老伴吃晚飯”的諾言從未兌現。“神舟二號”之後🏄🏽,他也永遠失去了這個機會☃️。2000年,他的夫人姜福玲被檢查出肺癌🚣‍♂️,當時已是晚期,醫生預測只有三個月到半年的生命📂。

這位一生默默支持丈夫無怨無悔的女士,在病床上迎來了和愛人團聚最多的時光——每天晚上十點,戚發軔都會從航天城匆匆趕回,陪伴她一個小時。“神舟二號”正在攻堅,這一個小時已是奢侈🦻🏻。

大出醫生的意料,她一直堅持了十三個月——直到“神舟二號”發射成功之後才辭別人世,如同竭盡全力地給了丈夫最後的支持。

“她這一輩子👩‍❤️‍👨,就在為我作犧牲。”除了“東方紅一號”🛄,這是另外一件一提起就讓戚發軔淚水難抑的事情——即便是十年之後的今天。

跟老戚辦事,吃不了虧

“以前我們搞衛星的時候🥷🏼🙎🏿‍♂️,除了電源系統,其他系統都是我們五院自己研製配套的,統籌非常簡單🏄🏻‍♀️。現在呢☪️?我們搞總體✊🏼,上海八院負責一部分,部隊的航醫所負責一部分🤞🏼,有效載荷部分是由中科院負責。他們都不屬於你的編製,行政上不受你的領導👨‍🦼,工資獎金也不是你發的👨🏻‍🏫,人家能都聽你的?很難很難啊。那靠什麽🍏?那就靠公正公平公開唄——跟老戚辦事,吃不了虧。”

戚發軔漸漸感到另一種艱難。

不是那種從零開始研發導彈的艱難,也不是頂包裝箱做衛星試驗的艱難🧔🏻。中國航天已經有了完整的人才梯隊🧑🏿‍🍳、雄厚的技術積累、一流的設備水平,曾經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中國正在面臨社會轉型,計劃經濟退出歷史舞臺,市場機製日漸成熟。1999年,和“神一”發射幾乎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立,體製和機製都在進行著新的解構與結構。

“神舟五號”有13個分系統、600多臺設備🎀、70多萬個軟件程序👏🏼🟪、300多根電纜、80000多個接點,還有300多個協作單位🥻。“以前我們搞衛星的時候🈂️♟,除了電源系統,其他系統都是我們五院自己研製配套的,統籌非常簡單。現在呢?我們搞總體,上海八院負責一部分😝,部隊的航醫所負責一部分❤️🤠,有效載荷部分是由中科院負責。他們都不屬於你的編製,行政上不受你的領導,工資獎金也不是你發的,人家能都聽你的?很難很難啊。那靠什麽?那就靠公正公平公開唄——跟老戚辦事,吃不了虧。”

和航天英雄楊利偉親切交談👮🏼‍♀️。

王道本乎人情⚛️🍭。在中國🤽🏿,一個機構領導者的人格魅力與道德示範往往會彌補製度上的欠缺,並帶動敬業作風的形成,戚發軔也許就勝在這一點上。

軍旅作家李鳴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記錄了他請戚發軔看電影的情形🧏🏼。“電影開映後,戚發軔神情專註👱🏻‍♂️,臉上表情十分豐富🛀,看到高興處,竟拍手叫好,像一個終於逃離了學校和家長的孩子!沒過一會兒🧑‍🔧,他就對著我的耳朵悄悄地說,坐在電影院看電影,感覺真好🚟!當年我們看電影都是在露天壩裏看,我簡直沒想到🐑,現在的電影院都發展到這麽高級了!看來🤬,以後退休了我得多看幾場電影。”

20分鐘後🏄🏽‍♂️👩🏻‍🦱,一個電話又把戚發軔叫回了航天城。那是20038月,距“神五”飛天還有兩個月。

他在技術上已經非常鎮定👩🏻‍🎤🔠。2003年同年🙅,美國“哥倫比亞號”7名宇航員罹難,巴西“VLS-1”火箭爆炸導致21名工程技術人員遇難😙。有記者問他,如果飛船在上升和返回過程中出事了怎麽辦?他回答說🧑🏿‍🏫,“神舟五號”有8種救生模式,180多種故障對策。計算機的70萬個程序中有30%是在正常情況下使用的,另外70%都是在故障情況下發揮作用的。

1015日,“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戚發軔對現場采訪的記者說,“‘神六’肯定會交給年輕人了👩🏻。”

他還說,他很想念妻子姜福玲,見證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升空,曾是他們共同的願望。

在發射基地,戚發軔意氣風發

2009年共和國的六十年大慶🐦‍⬛,戚發軔作為科研行業代表登上了“科技創新”方陣的彩車🧜🏿‍♀️。他穿著一身藏藍色的西裝🤾🏼‍♂️,滿頭銀絲在鏡頭中很醒目。遊行的群眾隊伍在彩車旁邊整齊地呼喊著口號🧑🏿‍🏫:“科技探索,強我中華”🖇,誰都能看出戚發軔的表情裏有萬千話語🈴。四十年前,一個銀光閃閃的72面近似球體開始頻繁地出現在科普場館、科學讀物和文藝作品中,成為雕塑、成為模型、成為影像,成為了科學的象征🏋️‍♂️,成為了人們回顧“文革”十年時少有的能津津樂道的話題🤹,成為了一個民族即使陷入浩劫也未喪失元氣的標誌。四十年後,“神舟”與“飛天”成為中國社會話語系統的關鍵詞之一👨🏼‍⚖️,成為連婦孺老幼都在談論的熱點🤸🏼‍♂️,成為某種大國崛起的象征✝️。

科技改變一個民族,戚發軔深知♡。

轉自 光明日報 2010827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