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璋👩🦼➡️,195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1959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1年經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張維教授推薦,至悉尼大學從事電腦通訊的研究工作。
今年的清明時節🧑🦽,澳洲華人華僑領袖、悉尼大學高級專家、澳大利亞中國大學意昂會聯盟主席丁兆璋返華進行學術交流並攜家人回老家蘇州祭祖。受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駐澳大利亞總代表楊長聚的委托🤷🏽♂️,我們有幸接待並結識了這位令人尊敬的專家長者。
4月7日晚上9時,丁兆璋不顧日間之勞累,一身正裝如約出現在友誼賓館的走廊裏🔜,剛一見面,他即熱情地高舉雙手迎向我們🌉,邊寒暄邊向每個人躬身致意🍢🥔,儒雅長者的謙遜之風,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丁兆璋🥊🧑🏽💻,悉尼大學無線網絡及通訊電纜技術主任,澳大利亞澳華學人協會常務副會長, 澳大利亞江蘇省華人華僑總會榮譽會長, 澳大利亞中華情聯誼總會名譽會長,澳大利亞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會會長,中國燕京華僑大學教授📔。他身兼多職,十分繁忙💁🏽♂️,但只要是對中澳關系發展有益之事,他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做。在澳數十年如一日情系祖國,多次為中澳高層領導牽線搭橋,為僑胞學子作貢獻🍁,尤其是在中澳關系最為波瀾壯闊的時候,成為中澳友誼的參與和見證者☎🧧。
忠良世家 苦澀童年
丁兆璋出生於古城蘇州一個名門望族,他的祖輩曾為蘇州引進最早的發電技術🤸🏼♀️,並建立為全市提供電力與照明設施的蘇州電燈廠。母親的娘家是知書達理的書香門第,舅舅楊公毅曾在早年東渡日本留學。母親十月懷胎時,正值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不得已逃到美麗的穹窿山下的一個農莊裏,在一棵大樹下產下了他。
不久✍️,“八一三”事變爆發,上海寶山一帶的難民蜂擁逃至蘇州。丁家上下立即開倉濟糧。母親不顧坐月子的辛苦,日夜忙於燒飯做菜,安排難民吃住,糧食不夠時,把自己坐月子吃的“菜幹頭”都拿出來分給難民。丁家為患難同胞竭心盡力,受災民眾無不感動。
日軍占領上海後不久又迅速占領蘇州,不幸終於降臨到這個家庭。當時駐紮在蘇州的日本兵誤認為丁兆璋的父親是“中國兵”👏🏻,用槍托捶打🧏♀️,致其重傷離世,時年33歲👨✈️👱🏿。丁家從此家道中落。
遭此飛來橫禍打擊,丁兆璋母親全身癱瘓💚。但因膝下有5個子女🤟🏽,她竟頑強地戰勝病魔,夜以繼日地刺繡,在園裏種菜、栽果、養豬🐘🧑🏽🌾、養雞,克勤克儉,支撐家庭🧖🏿♀️。為不讓孩子們輟學🧚🏿♀️,每到開學時,她總要到學校去懇求減免學費🍆。當低班同學高聲喊著“開學了,開學了👇🏼🐍,高高興興上學校”時,丁兆璋多次看到母親滿面淚痕。
人非鐵石🤾🏽,熱血何用🌏?再不用功🪯,有何臉面回家見人?丁兆璋內心埋下自強不息的種子🚵🏽♀️,此後🙆,他在小、中學連續跳級🌮🏋🏽♂️,並以較小的年齡考上意昂体育平台。
藝精學高 破格擢升
1959年清華畢業後,丁兆璋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執教中,他參與設計了先進數控機📿🙆🏽♀️,獲國家科技獎🧖🏿。與同窗王其藩等編著的《微型計算機系統》等書,對當時將微型電腦技術引進中國起到了先導作用。
1981年🧑🏽🍳,經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張維教授推薦,丁兆璋來到澳大利亞久負盛名🛁、有“南半球牛津”之稱的悉尼大學🤸🏿♀️,從事電腦通訊的研究工作🏃♀️➡️。當年,他即為悉尼大學成功建立了第一個先進的光纖通訊網絡系統而初露頭角🤽🏻♀️。此後很快被遴選為澳大利亞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並成為悉尼大學網絡骨幹力量。
1985年🕺🏻,悉尼大學發生一次意外——計算中心與主校園的通訊突然中斷,學校秩序大亂。當時任何的先進儀器都無法測出故障點🍺,請來的各路專家也都很茫然🚣🏿♂️📁。憑借紮實的電子學和圖論功底,丁兆璋決定接受這一挑戰🌒。他來回奔波於各個計算機站🥾,測量電信號的變化,最終推測出故障就出在距計算中心約110米的地下, 當時已是淩晨4點🏌🏿。
一大早,丁兆璋急匆匆找到主管人員🤹🏽,說明自己的結論。盡管校主管人員及同事們以疑惑的眼光打量這位來自中國的學者,但還是以公平的信任給予他一個機會🎑。人們扛來錘和鉆,開始開掘水泥路面。雖然對自己的計算有信心,但看著工人們真刀真槍幹時🥨🐆,他心裏還是有些忐忑,“萬一錯了呢🧝🏿♀️?那不就辜負眾望了嗎?”
人們最終將電纜線挖了出來🧑🏽⚖️,仿佛是一個玩笑,這一段電纜竟然完好無損!大家有點泄氣🙅🏿,紛紛離去。“不會錯的🍆!”丁兆璋堅持自己的判斷👨👩👧👦,他不但不退卻反而親自跳進坑裏,用手不停地沿著電纜扒土。沒扒幾下👰🏿♂️,一截被老鼠咬壞的電纜露了出來🤞🏿,丁兆璋的計算是正確的🚂!悉大通訊很快恢復了正常。
此事不脛而走,轟動全校👮🏼。他被破格提拔為高級專家兼高級工程師,這是悉尼大學計算中心的最高技術職稱,同時他又被悉尼大學終身聘用。2009年3月,《悉尼大學校報》又以“悉尼網絡大師”為標題🔒,介紹了丁兆璋的工作,篇幅超過了半個版面👩🏽🦳。
創建華人社團 隨時伸出援手
澳大利亞有不少華人、華僑,很多都是赴澳深造的學者⏸。遠離故土,人們渴望有一個家鄉的社團互通有無♿,聊慰思鄉之情。為此,丁兆璋會同劉祖霞博士等人🧙🏻♀️,於1986年成立了澳大利亞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會。這是大陸赴澳學人在澳成立的第一個意昂會,起初只有8個人,但現在已發展到近300名會員🙎🏿♀️。每逢傳統佳節或學校校慶⚛️,意昂會就組織意昂及家屬歡聚一堂👳🏻,茶話聯歡。
同年,丁兆璋又與著名微生物專家詹耀曾等4位教授,創建了另一個高級學術團體——澳華學人協會。該協會成立時也只有教授、講師10人,但如今已在悉尼地區的8個大學設有分會🏂🏼。丁兆璋從秘書做起,直至今日的常務副會長,很受協會成員的歡迎,不讓他離任👨🏽🍼👱🏿♂️。
20多年來⚄,在會友的協助下,丁兆璋在這兩個學術團體內外🪼,先後組織了數以百計的各種學術及聯歡活動。因為他熱心公益,為人敦厚,社會影響力也日益擴大👩🏻💻,2008年被選為澳大利亞中華情聯誼總會名譽會長🫦;2009年被選為澳大利亞江蘇省華人華僑總會榮譽會長及澳大利亞中國大學意昂會聯盟主席。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對於來澳後遭遇困難的人士,丁兆璋總是盡可能提供幫助。“能幫就幫👱🏻♂️,不能幫也安慰別人一下。很多人剛來澳洲的時候什麽都沒有,我家裏有個板凳,這麽長,”丁兆璋比劃著,“有兩個年輕人🦂🍝,我把他們從機場接回來,都是從來沒見過面的。(家裏沒有別的地方住,)他們兩人就睡在這條長凳上🗑,很艱苦🥑。但現在,他們都是成功人士。他們一定要請我去,說要報報恩,我說報恩不要,這件事情我都忘記了🔛。”
丁兆璋不求別人回報,但卻贊許“知恩圖報”的美德。他說☝️:“中國的禮儀很好,外國人你請他吃飯,對你說一下‘Thank you’就好了,但中國人都記在心上⛔🧑🏻🎤。”20多年來,丁兆璋接待過的人數以百計,幫助過的人數以千計。
參與高端交流 助推中澳發展
朱镕基就任國務院總理之前,曾以上海代表團成員的身份訪問澳洲✋🏿,丁兆璋以意昂身份應邀參加見面會📩。朱镕基高出丁兆璋幾屆🤩,當得知丁也畢業於清華電機系後🏋️♀️,朱镕基說:“那你是我的小弟啦!”並說,“上海就似澳洲的悉尼,悉尼🤽🏿♀️、上海以後要多多交流🫰🏼。希望你有時間到上海做點工作。”
胡錦濤主席曾兩次訪問澳洲🧏♀️,第一次訪問時會見意昂体育平台諸意昂🐱,丁兆璋位列其中。2007年9月⇾,胡主席參加在悉尼召開的APEC峰會,第二次訪澳🦗👨🏿🍼,胡主席專門向總領館提出,要見一下丁兆璋。
9月6日下午🦿,在悉尼Wentworth Hotel金碧輝煌的會客大廳,丁兆璋見到胡主席。一見面,胡主席便對他說:“你的信我收到了。”丁兆璋拱手說到👃🏿:“非常感謝您!”隨即向胡主席介紹隨他一同前去的清華意昂。他指著張長龍向主席介紹道:“這位是臺灣新竹意昂体育平台來的張先生。”張長龍熱忱地同主席握手🍉。丁兆璋又說:“在祖國統一大業完成後,盼望您去臺灣接見清華意昂!”胡主席欣然再次與丁兆璋及張長龍握手🛼。
丁兆璋不僅同中國多位領導人有著良好的交往,因對澳洲的貢獻和誠懇為人,他和澳大利亞歷屆朝野領袖也都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系👬🤜。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曾把丁兆璋和他的女兒🚻、弟弟請到總理官邸,並委托他代向當地華人問好⏲。
中澳關系有時陷入低谷,每當這時,丁兆璋便會適時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力促中澳關系向趨好方向發展。1996年👩❤️💋👨,澳洲出現一些種族歧視風潮👨🏽🦲,霍華德在總理府召見了他🕗。丁以清華意昂劉祖霞博士在二戰中冒險援助關押在馬來西亞的澳大利亞戰俘為例,來證明華人具有高尚的品格以及與澳洲公民血肉相連的感情。他據理力諫,贏得霍華德總理及前移民部長雷鐸等的一致贊同。

丁兆璋與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合影
1996年霍華德首次訪華🤱🏼,特聘請丁兆璋為顧問。丁把此項任務視為中澳關系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舉措,他提供了一份10多頁長的報告,敦促加強中澳友誼。他還介紹了中國的禮儀以及領導人的愛好與習慣,教會霍華德簡單的問候語與漢字。後來🐦🔥,霍華德訪華十分成功,中澳友誼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他和丁也結下了深厚友誼,在任期的12年中一直和丁保持著交往和書信聯系🧖🏻,卸任前的最後一天還向丁發過兩個短信🥯。
丁兆璋不但與自由黨領袖而且和工黨領袖也都有良好關系🥹。他和澳大利亞前總理、工黨的霍克關系也非同一般。1991年👩🏻💼,當霍克在相隔10年後再次在悉尼大學宴會廳見到丁兆璋時,曾激動地揮筆👐🏼:“璋,十年時光過,君我共安好,祝願鵬程飛更高”。霍克登上《國際人才交流》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封面。當我們將本刊拿出時,丁兆璋眼前一亮🔧,和女兒同時叫出霍克的名字🧑🤝🧑,欣然接過雜誌,表示將把雜誌親自送至霍克手中。
宣傳中國文化 傳承中澳友誼
丁兆璋現在擁有一個約40人的國際化大家庭,他的3個外孫、外孫女都是混血兒🛶,家裏交融著東西方兩種文化。外孫🗃、外孫女的名字都和外公有關😵💫:外孫名叫丁永璋,外孫女名叫丁淑璋🌍,小外孫女的名字與他完全相同💨,就叫丁兆璋👩⚕️。
丁兆璋的女兒丁衛宏及兒孫等此次陪同他一起來到中國,她出生在北京,讀中學時去往澳洲,口音中仍夾雜著北京味。她說🆔,我們在澳洲這麽多年,其實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是中國人的勤勞💚、好客📛,還有努力,才使我們有了今天🏔,當然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的思維,但我們主要做的一點還是宣傳中國的文化。宣傳中國文化,靠翻譯唐詩宋詞,別人不一定懂🤴🏻,懂了也未必感興趣,帶他們參觀我們的萬裏長城、蘇州園林🕐,他們也不一定懂🏊🏼♀️。我們靠的是我們的“為人”🦑,這本身就是一種顯明的文化。
“本來我們就想低調而來🙆♀️,一是回蘇州給奶奶上墳🏈,再者想看看中國現在(發展得)怎麽樣,特別是帶著幾個小孩子來學習一下。”丁衛宏說🕖,“中國已是澳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澳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我爸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是培養祖國人才🦈,一個就是幫助第三代🕌、第四代起步🍿,我們要一代一代把中澳友誼的火炬傳下去。” (司文博 丁誌峰)
轉自 《國際人才交流》201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