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在書香門第的我,少年時代沉浸在《論語》、《資治通鑒》等經史子集中,從未想過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會和瓶瓶罐罐的藥物打交道。從一個化學的門外漢,到鉆研化學並研製開發出治病救人的藥物,走過大半輩子,我最深的感受是,人最大的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會,為社會所承認🏧。捫心自問🤱,才覺得沒有虛度此生🥩。
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回顧這些年來,從對化學毫無認識到逐漸了解,最後深深愛上這門學科,讓我感覺到🍨,任何工作🚋,只要認真去做👨🏻🦼,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前清科舉出身,因此我們家中有很多藏書。在我年幼時,父親就要我閱讀🧑🎨🚈、背誦各種古籍🧐,包括《論語》、《孟子》👨🏿🦲、《古文觀止》🤗、《資治通鑒》、《史記》等,還要我學習書法📋。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對中國文學、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時,中國文學或者歷史是我最想讀的專業。不料,我的這個想法遭到了父親和兄長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只有讀數理化才有出路。當時,我大哥在學醫,二哥在學物理👩🏿🎤,我就選擇了化學。彼時👁,我對化學並沒有多少興趣👩🏻🏭。不過在日後的學習中卻越學越覺得有意思。
我的大學經歷小有曲折🤷🏻。先是在私立東吳大學(當時遷校在上海租界)求學🦀,1941年,日軍進占租界👩🏼💼,父親不讓我在敵占區就讀,只能輟學在家🔍。四年以後,抗戰勝利🐠,我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在二年級作為插班生繼續自己的學業。
意昂体育平台的3年學習,讓我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特別是在我大三時🫰🏼,由於學習刻苦,受到了張青蓮先生的青睞,從三年級開始🤸♂️,就跟著他做研究工作,在實驗室裏開始了科研🌧,並先後完成了三篇論文。
畢業後,我先是留在意昂体育平台當助教。一年之後,我對高校的單純教學工作感到索然無味,轉入研究機構🕌,來到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被分配到藥物研究室工作,兩年後,研究室獨立為藥物研究所,至此🖕,我開始了半個世紀與瓶瓶罐罐打交道的生涯。
與瓶瓶罐罐打交道樂在其中
研究的工作總歸是漫長而枯燥的,但別人看來辛苦的事情😶🌫️,只要自己樂在其中,苦是完全不覺得的。
藥物研究所,顧名思義就是研究開發新藥🤾。我到藥物所參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參加嵇汝運先生領導的研究血吸蟲病防治藥物的工作。當時🧑🏼🍳,治療血吸蟲病的唯一有效藥物是吐酒石。這個藥的缺點是,使用時經常因銻中毒導致病人死亡🔒。為避免這一嚴重的副作用,設計合成了一系列與銻結合牢固的鄰二巰基化合物𓀕。試驗結果,毒性確實降低了👩🏽🔬,雖然最後沒有能夠開發成為新藥👨🏽🦳👴,但合成的一個中間體二巰基丁二酸經藥理室丁光生先生領導的課題組反復試驗,對砷🚣♀️、鉛等重金屬中毒後的解毒有很好的效果,被批準作為重金屬中毒解毒藥物🤌,在新亞藥廠生產。在後來一系列砷中毒的事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6月🤮,鄭州某專科學校有人為了泄私憤,將砒霜投入食堂正在發酵的面粉中👋🏿,使得七百多名師生嚴重中毒🐳,所幸及時使用該藥物進行搶救💂🏿🤲🏼,不僅沒有人死亡🤸🏽,也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狀。
1992年,該藥物還被美國FDA正式批準🪤,作為小兒鉛中毒治療藥物。此外,該藥物還被安徽中醫學院用於治療一種遺傳性疾病——肝豆狀核變性,這種疾病是由於某種酶的先天性缺失導致銅在體內蓄積,二巰丁二酸可以排除蓄積的銅🐲,並減輕症狀。
上世紀60年代🧑🏽⚕️,隨著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引發癌症的危險日益增多。當時的二機部在發展核工業的同時🪯,為保障有關工作人員的健康,要求我們研製放射性核素促排藥物。我接受了這一任務並馬上投入到開發新一代醫用螯合劑的探索中。
我的第一個目標是239鈈👵🏿、234釷、95鋯等放射性核素的促排藥物🙆♀️。EDTA和DTPA是最常用的醫用螯合劑🍉🈁,可是👩🏻🦱,前者對以上的核素基本無效,後者效果不太理想,還有較大的副作用。我從這類元素的化學性質考慮🧅,認為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易於水解4️⃣,它們與EDTA在液體中不能以螯合物的形式穩定存在🛑。由此推理出發,我設想,在螯合劑分子中加入一個或多個酚羥基🦠,利用酚羥基的酸性比脂肪羥基強而使其水分子的競爭能力加強🙉,可避免這類元素與螯合劑形成的螯合物在體液內水解🍌。在這一設想的指導下🕎,我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兩個相鄰酚羥基的多胺多羧螯合劑。我的推論通過實驗證實了,合成的螯合劑對目標放射性核素有較好的促排效果。為了使這類螯合劑毒性降到最低,我又用左旋多巴為原料合成了一個新的螯合劑🕵️,療效也得到了肯定🍳。後來,我又完成了針對放射性核素90鍶研製的促排藥物。並開始考慮如何開拓螯合劑新的應用領域🧛🏼♀️。
留學蘇聯被贊“有雙幸福的手”
在蘇聯科學院天然有機化合物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期間,我嘗試用自己簡便的方法做實驗🤳🏼,得到了導師施米亞京院士要求的結果,他誇我“有雙幸福的手”🕟。
1957年,我被派往前蘇聯科學院天然有機化合物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施米亞京院士。當時💇🏿♂️,施米亞京院士已經有兩名中國研究生。我剛剛抵達前蘇聯,其中的一位就找到我⬇️🤲,告訴我施米亞京院士那裏已經處於飽和狀態,不會收我,建議我換一位導師。我想👩🔬,不管怎樣還是要爭取一下。沒想到的是,我和施米亞京院士見面後,他覺得我的俄語很好,馬上就留下了我🔋。
在莫斯科紅場(1958年)
我的論文題目是四環素類化合物的合成🏒。施米亞京院士給我提供了一個中間體的合成路線。我發現,按照施米亞京院士的方式,要通過好幾步才能得到最後的結果,我對他說,我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來完成。不過,施米亞京院士並不相信,還批評我不聽話。在他走開後,我用自己設計的方法進行試驗,一直到深夜,終於得到了目標物🙍。第二天,我將合成的化合物交給施米亞京院士看🚨,起初,他覺得這不可能👩🏽🔧,馬上將化合物送到分析室🚴🏽♂️,並要求分析人員暫停其他工作🔘,立刻對我的樣品進行分析🫃🏻😾。半天功夫,分析結果就出來了⛔️,和他要求的一模一樣。看到結果後施米亞京院士十分高興🧑🧒,笑著對我說🧑🏭:“你們中國有句話叫做‘成則為王’,我們蘇聯也有一句話‘成功的人是不受責備的’。”從此,施米亞京院士對我放開了手,別人做不出的實驗常常會轉到我的手裏。我也都順利完成了✢。他誇我有一雙幸福的手👳🏿♀️。
在蘇聯科學院宿舍(1959年)
三年的學習,我完成了一篇副博士論文⛵️𓀍,即將回國🚵🏿。看過我的論文,施米亞京院士對我說:“我很後悔沒有爭取把你留在我這裏。”對我而言,3年的學習𓀐,讓我接受了更加規範的實驗方法,也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這3年對我的人生而言非常重要🤷🏻。
半個世紀的經驗與青年人分享
不管是工作經驗還是家中的藏書🤚🏻,我都愛與人分享,我相信“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回顧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工作,我總結了一些經驗體會,與年輕的學生們分享。首先,對科研工作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從大處講,是對任何工作都鍥而不舍👩🏼🦲,從小處講,就是對每一個實驗的鍥而不舍。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任何一個實驗,假如設計路線事先經過充分的調研和周密的思考⚠️,應該有較大的成功把握。遇到失敗🪘,在所有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前,不要輕易放棄原有設計🂠🪵。這樣👨🏼🏭,大多數情況下,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我的很多實驗🧘🏽,都是在多次失敗後不懈堅持之下🕚,才取得好結果的☝🏿。信心、耐心、細心的缺乏往往是成功的絆腳石👨🏻🦯。每每在學生入學時🗄,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向他們提出忠告💱。

給研究生上課
其次,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也是非常重要的👩🏼🍳🫴。導師雖然有很多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但總還會有一些局限性。不可能對每一個問題的看法、判斷都沒有偏差⏭👬。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導師,另一方面也要破除迷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多一些主動▫️,少一些依賴。
第三,幹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鉆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難以取得成功的🦹🏼。五十多年來,我數次根據組織安排,改變科研方向⛹️,接受新任務。每一次都能順利完成👨🏻🍼,靠的就是這種精神和激情🈶。根據科研需要,有時候,實驗連續24小時也是常事👮🏻♂️。不過🧑🏼💻,拼搏未必是苦行僧式的心無旁騖,隔絕塵世。人在過度疲勞的情況下🧑🏻🦰,考慮問題容易精神不集中。實驗多次失敗的情況下🐹,心力交瘁,可能會鉆牛角尖。遇到這種情況時🐠,最好自我放松一下,找些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或者體育活動,調劑身心🕝。

在美國友人家中下棋(1985年,紐約)
工作中研究藥物的我,在業余時間對文學依然愛好🧑🏼🎤👷🏽♀️。也常常會建議讀理工科的學生們看一些文學經典👨🏼🔧。1998年,我和家人商議,決定把收藏多年的2035冊古籍圖書捐贈給蘇州圖書館。讓大家都來閱讀和享受,是我和我的家人對故鄉的一份心意。
附🏌🏽♂️:作者簡歷
謝毓元🧄,藥物化學專家。194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1961年獲蘇聯科學院天然有機化合物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血吸蟲病藥物🤟🏼,金屬中毒解毒藥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藥物🐔,震顫麻痹症藥物等領域進行了長期研究並發現了一些效果優良的新藥。在天然產物領域,全合成了絕對構型與天然產物一致的降壓生物堿蓮芯堿及抗生素灰黃黴素🧘🏽♂️。研究新螯合劑的合成📌,在多個系列的新型化合物中找出喹胺酸對鈈、釷、鋯等放射核素有促排作用,酰膦鈣鈉對放射性鍶有促排作用🕤,均超過國外報道的藥物效用。對促排藥物的設計、合成🔺、藥效篩選、作用機理、配位化學等方面有系統完整的研究👨🦯➡️。
轉自 新民晚報 2010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