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比爾·蓋茨首次來華訪問時🧔🏼,他向中國鄭重提出了他最想拜訪的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科學界老前輩周光召,另一位就是著名女科學家楊芙清🏭。
作為我國第一位從事計算機軟件研究的女科學家🤽🏻♀️,她幾十年如一日,一直從事計算機軟件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中國第一臺百萬次多道運行操作系統,再到研發中國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大型系列機操作系統✫、主持完成我國第一個大型“集成化軟件工程支撐環境”……人們親切地稱她為我國軟件工程的鋪路人🚂。

楊芙清
江南才女👳🏽♂️,燕園紅梅
1932年📪,楊芙清誕生在太湖之濱👨🏿⚕️、江蘇無錫的一個普通家庭。她的父母望著女兒花朵般的小臉龐不由聯想起每年夏天,當地芙蓉清香🎮、滿城花開的美景,就給女兒起名叫楊芙清。
少年時期👏🏿,楊芙清的好學是出了名的,數學成績尤為突出。自考入無錫第一女子中學的那天起😄,懸掛在教室裏的居裏夫人畫像🫶🏻,就深深地震撼著楊芙清年輕的心靈。從此,她走上自強不息🚇、發奮求學的道路。

楊芙清在無錫第一女子中學被選為籃球隊右鋒
雖然班裏的同學都稱她為“小先生”🏓,但是她可不是那種書呆子,甚至她曾一度幻想能修煉成一個武藝高強、懲惡揚善、救人危難的女俠客。為此,她還真在自家庭院裏練就了一手讓表妹們交口稱贊的扔紙飛標的本領。而且她曾一夜之間,以舞蹈聞名全城。
1951年夏天,楊芙清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無錫第一女子中學高中畢業。懷著對華羅庚先生的崇敬,她在高考時選擇了意昂体育平台數學系,功夫不負有心人𓀆,高考揭榜後,她如願以償🏌🏼♀️。
1952年,全國大規模院系調整,楊芙清和同學們一起從清華轉到北大數學力學系。北大、清華濃厚的學術空氣、良好的科學作風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老一輩科學家們嚴謹治學的優良作風💂🏿♀️✔️,使她終身受益。
1955年,楊芙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師從徐獻瑜教授,成為北京大學我國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的研究生🚴🏿。而當時,我國的計算機事業還是一片空白👨🏽🦱。

楊芙清與恩師徐獻瑜先生在一起
50年代,我國為解決原子能研究、飛機、火箭的研製和自然科學如氣象、資源勘探、重大工程設計中的復雜計算等,都迫切需要先進的計算工具♕📌,電子計算機研究被列為國家六大重點項目之一,並開始集中科研力量攻下這一堡壘。
1957年至1959年,作為我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軟件研究生🧞♂️,楊芙清被派往前蘇聯留學👳🏻♀️,在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學習程序設計和計算機軟件,並開展早期的研究工作🧌。從此,她的奮鬥🥷🏼、她的成就、她的一生便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兩次留蘇🙆🏻♀️,奠定基礎
楊芙清雖然覺得從基礎數學到計算數學又到程序設計,距她所追求的華羅庚式的數學家愈來愈遠了,但她相信這是從國家發展需要出發📛:“只要是國家需要的👮♂️,我就應該去做,而且要做好😽!”這樣一個單純的行為,使她抓住機遇🧖♀️,進入了一個新的學科領域。
前蘇聯著名教授♿️,世界一流的科學家蘇拉勃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這樣一個思維敏捷而又勤奮好學的中國學生。

楊芙清在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師從蘇拉勃拉教授學習程序設計自動化
程序設計必須經過一步步的檢查來驗證它的正確性,特別是編譯程序這樣一個大而復雜的課題更是如此🧑🏻🎄。蘇拉勃拉教授說,能否反譯過去看看🌗。兩個思維優勢的相互碰撞定會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蘇拉勃拉教授一閃而過的想法,觸動了楊芙清那敏感的思維網絡👉🏼。
不久,一篇反向思維的畢業論文“逆編譯程序”橫空出世🥑。編寫計算機程序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而檢驗所編寫的程序的正確與否更為艱難🕵🏽♂️。在一般人看來,解決問題都是按事物的發展過程“順流而下”,這是常規思維之路🖖🏿,而楊芙清反編譯程序的正確性,一下子使這項極為艱難的程序驗證工作“柳暗花明”。
楊芙清的這一論文眾即引起了各國專家的關註後,被西方雜誌稱為“程序自動化早期的優秀之作”。

楊芙清在蘇聯留學時
1962年至1964年👱🏼,楊芙清以中國專家的身份,被國家派往莫斯科杜勃納聯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工作,她努力學習核物理基本概念,及時總結程序設計的規律,積累有關資料🧙🏼♀️,為回國後開展有關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兩次留學之旅🕖,使她深知我國需要發展計算機事業並建設一支計算機專業隊伍的重要意義💗。
為國奉獻⛓,我之所願
我國在“兩彈”研製過程中許多復雜計算因條件所限,都是用手搖計算機來做。直到60年代末🧑🏿🍼,我國僅擁有2000多臺微機和小型電子計算機🏒。
1969年12月,國務院正式向北京大學下達了研製每秒100萬次的大型計算機——150機的任務👰♀️,楊芙清則負責研製150機的多道運行操作系統🫅🏽🧏🏿。
這是我國為解決石油勘探而研製的百萬次大型計算機👷🏽♀️,如能研製成功,不僅是中國計算機科學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國石油勘探數字化的第一次革命🚣🏻♀️,國防工業✬、氣象等部門及眾多科研工作都將因此而獲益。
整個團隊只有楊芙清一人在蘇聯見過和使用過計算機🏂🏻。面對國外的封鎖,楊芙清在一無資料、二無配套設備、三無經驗的重重困難面前沒有退卻。為了國家的需要,為了“百萬次”🎀🛅,她和從事集成電路研究的愛人王陽元同赴燕山腳下的200基地,把剛出生幾個月的女兒送到外地的公婆家撫養,讓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孤零零地守著只有16平米的家。

楊芙清和她的愛人王陽元,夫妻皆為院士
150機是運算速度為每秒100萬次的大型計算機,研製時首先得設計出指令系統。楊芙清在討論的基礎上,負責編寫指令文本🤷🏿♂️。文本涉及上百條指令🤗,是一項十分精細、繁瑣的工作。在反復修改中設計出一版、二版、三版,直至最後定稿,楊芙清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
寫出了指令文本後,她又率領軟件組的科技人員經過1年多的艱苦奮戰🚵🏽♀️,終於設計出150機整套操作系統軟件。1973年的一個清晨,150機傳出了清晰、嘹亮的《東方紅》樂曲聲。中國第一臺百萬次數字計算機和第一個多道運行操作系統軟件研製成功😡。
從此🧎🏻➡️,不少石油勘探數據處理工程師🙎🏼♂️,就是利用楊芙清他們研製成功的這套計算機“大腦”,從復雜的計算中擺脫出來👨🏻🦽。
楊芙清及其同事們所創造的科研成果⛑️,不僅得到了國內科學家們的承認,也受到世界先進國家的科學家的重視。1973年🤛🏽,當日本第一個計算機代表團來訪時🐵,點名要與楊芙清進行交流。

楊芙清向比爾·蓋茨介紹北大青鳥
當成功榮譽來臨的時候🦎,楊芙清沒有像有的人那樣以有功之臣自居,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如何嘔心瀝血以及那些不眠之夜⚃,她像居裏夫人一樣只對科學本身保持興趣,而科學所帶來的身外之物,她不是那麽掛在心上。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楊芙清又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全部用系統程序設計語言XCY編寫的操作系統——DJS240機的操作系統👵🏿。她開創地運用PCM方法和層次管理結構實現了DJS200/XT2系列的操作系統🤜,並且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
青鳥振翅⏲,軟件騰飛
240機操作系統的成功,使楊芙清成為中國計算機軟件科學領域的一顆冉冉上升的科技明星➝📜,但她並未自我陶醉於已有的成績。
當時國內外公認計算機軟件存在“復雜程度高、研製周期長、質量難以保證”的三大難題🧙🏼。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出現了“軟件危機”,要求發展軟件工程的呼聲日益高漲。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楊芙清就開始探索和研究軟件工程的基礎問題🧚🏿♀️。
從1983年起,楊芙清傾註全力進行集成化軟件工程環境的研究與開發,從此拉開了著名的“青鳥工程”的序曲。
為什麽要起這個名字呢?在楊芙清看來,“青鳥”是寄托團隊想為人們傳遞美好信息和服務社會的憧憬和理想。
研發青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進軟件生產手段的變革👵🏽,通過工程化開發方法、工業化生產技術,建立標準規範,提供支撐工具和環境🫂,讓軟件設計從手工作坊式變革為工業化生產。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新,楊芙清及其團隊終於研製成功大型軟件開發環境“青鳥系統”。它是我國第一個大規模🟡、綜合性的軟件工程環境🆑,不論在集成度,還是對軟件開發的支持力度等方面,都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青鳥工程近30年的實踐,集中體現了我國軟件工程研究從跟蹤♻、跨越到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的過程。
楊芙清說♍️👨🏿🔧:“青鳥工程是全國軟件界的大聯合、大會戰的成果🧎➡️。產學研、老中青結合⇾,很多年輕人自稱為小青鳥,把他們的孩子稱為小小青鳥🤞🏻。現在,當時的小青鳥很多已成為軟件界的骨幹和學術帶頭人。”而今天🤏🏽,一只巨大美麗的青鳥直沖蒼穹🏙,而無數的小青鳥跟隨而上,簇擁著,飛向遠方🐼。
楊芙清主持的青鳥工程為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在軟件工程領域的成就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和推崇。
嚴師恩情👷♂️🥳,教育楷模
楊芙清不僅是著名的科學家𓀏,也是一位稱職的導師。她不僅在中國科技戰線從事科學研究50載,同時也在北京大學執教50多年,是一位具有創新教育理念的教育家。
早在完成150機操作系統後,楊芙清就及時把在操作系統研製的實踐經驗整理成《管理程序》👶🏻,成為當時從事計算機系統研製者們的啟蒙教材,也成為操作系統的第一代教材。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北京大學成立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後來楊芙清成為該系的第一位教授和博導,並從1983年開始任系主任🧑🏻🌾,這一幹就是16年。

楊芙清指導學生博士論文
從教50多年來🙏🏻🙂,她先後培養出100多位碩士🛰、50多位博士和博士後,其中很多人早就做了教授✌🏿、博導和產業精英,可謂“桃李滿天下”。
“自1992年師從楊芙清院士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起®️,十幾年來,受教於恩師良多,從如何選方向😹、治學和研究,到如何做事和為人🤷🏻♂️,從如何深入解決具體問題,到如何把握宏觀大局🧘🏿,從如何身體力行、完善自身,到如何帶領團隊、凝聚合力,從如何做好學生,到如何教書育人,林林總總,難以一一列舉。恩師對我信任有加,不斷委以重任,讓我在磨練中成長👆🏉,每念於此,益覺責任重大,非殫精竭慮🏄🏼,無以回報師恩🧏🏻♂️。”時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梅宏在2008年慶祝楊芙清從教50年會議上動情地說🌎。

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建立二十周年時,系主任楊芙清教授與計算機系的老領導🚹🧚、老教師🤞、已經畢業的學生們齊集一堂
楊芙清的老朋友🛠、南京大學徐家福教授這樣評價楊芙清——
德才兼備🍐,德居先✊👨🏿🏭,德為本,故今中外,概莫能外。尤為要者,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無聲勝有聲。芙清於此👮🏻♂️,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