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梅,女👩🏻🦰,1984年9月-1989年7月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攻讀學士學位🍙;1989年9月-1992年7月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94年9月-1998年4月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12月-2001年4月重慶大學儀器儀表博士後流動站作研究🗂。1992年7月-2001年5月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任教📴;2001年5月到現在,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任教。現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985工程”基地特聘專家。重慶市製造業信息化專家組成員☂️,重慶市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理事,重慶市科技咨詢協會咨詢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
大學生活
張旭梅教授的大學生活相比我們而言要平淡得許多,當時社會還不發達,社會上的誘惑很少。據張教授說,當時全系是三個專業,自己所在的班是製42班🥝,主要是數控方向。作為一個女生,張教授自己也承認機械天賦相比男生要差一點,對機械的熱愛程度也比較有限🙇🏼,但是她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非常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張學長也提到,自己對信息技術方面很有興趣♦️,平時很註意這方面的積累。似乎在大學裏,對張旭梅教授而言,平時最大的娛樂也只不過是周末的舞會而已⇒🐛,平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上課和自習中度過的。
由於對機械的興趣不是很高,張旭梅學長本科階段就有過轉系的念頭。當時清華有一個專業叫科技編輯專業,當時也有一些張學長身邊的同學轉到了那裏🫘。張旭梅學長也有意轉到科技編輯專業🌚。但一想到自己優異的學分績,用張學長自己的話說,“轉過去有點虧了”⏲,最後張學長轉系的念頭被打消了。在畢業推研的時候🔽,張學長作出了她人生很重要的一次選擇。
當時張學長的學分績是班裏第三✪,以她的條件💑,完全可以推到系裏比較好的研究所裏。但因為自己對信息技術更有感覺💪、更得心應手,張學長最終決定去重慶大學,師從一名從事製造信息化的導師👶🏿,開始了自己人生的一條新道路⛹🏽♀️✧。
轉業
張學長在重慶大學讀完碩士、博士,開始任教。在研究生階段🫱🏽,張學長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所在👨🦲🧑🏿🎤,選擇了一位從事CIMS研究的導師。所謂CIMS,就是通過計算機硬軟件💆🏿♂️,並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將企業生產全部過程中有關的人、技術、經營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與物流有機集成並優化運行的復雜的大系統。由於在本科學的是機械製造🧑🏽🔬,對生產流程甚是熟悉,再加上自己本科對信息技術的額外積累,因此在新的研究領域張學長可以說是如魚得水。機緣巧合,當時的2001年,恰逢中國的經濟管理學科發展最為迅猛的一段時間。此時重慶大學的經管學院正在申報一級學科,正在招賢納士,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學長進入了經管學院開始了工作🕵️♀️。
由於張學長具有的工科背景🔙,對製造企業生產流程的熟稔,所以相比那些經管本科出身的人更懂工程實際🔬,因而更受青睞。所以接受的企業的項目也比一般人多🕠,在重慶大學裏提拔很快⛸。用張學長的話說,在她這個年紀做教授的他們系裏不是很多🥒。
張學長也給我們講了她同學的一些專業情況。她說到他們班裏有一對情侶🪇。男生對機械比較感興趣,而女生則覺得機械有些枯燥🍑。現在夫妻倆在無錫開汽配廠,年收入八千萬,還拿到了新加坡的投資,可以說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今年他們同學畢業人二十周年聚會,張學長驚奇地發現那位女生現在不但對機械了如指掌,還主要負責廠裏的日常事務和與外面的談判工作。張學長總結到,同學們對目前所學的東西不敢興趣沒有關系,清華培養人的模式是寬口徑培養👨🏻🦽,多涉獵一些知識,然後逐步在學習和工作中發掘自己的興趣點和優勢所在,再深入地鉆研,應該是比較好的方法。
答疑解惑
在訪談的過程中,同學們和張學長漸漸熟悉起來🤹🏼♀️,聊的話題也多了起來🤳🏼🧔🏽,話題也不局限於了解張學長的成長過程了🚣🏽♀️。許多同學拿出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張學長討教👩🏿💼💜,向張學長咨詢☪️。
有同學說,在清華裏面牛人很多,競爭壓力很大,自己總是做不出很好的成績。張學長說,清華人相比其他學校畢業的學生,就是要優秀🤞🏻,這一點我們應該對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無論是從她個人體會還是其他人的經歷,都可以驗證這一點。她說,在她的班裏有一些以前成績不太突出🥔、甚至比較差的同學💡,現在照樣有所成就。年輕時,就應該好好打拼,沒什麽結果,不必自卑,不必灰心喪氣,失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可能比成功還要多。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積累經驗,為下一次的嘗試做好準備🗡。
有同學問到現在生活中誘惑很多,使得我們不能安心學習。張學長說,現在的社會相比他們那時候的確誘惑多了很多,可以選擇得東西太多也有壞處吧。人生就如同企業管理,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是每個人面臨的問題。面對誘惑⚔️,關鍵在於自己的目標要確定下來:自己想做什麽樣的人,自己將來想做什麽樣的事。確定目標之後☹️🛴,要有自己的發展戰略,平時註重自己的積累。張學長也說到🐟,有時候她上課🤾🏻,發現有些學生不來上課。但她說,你們不來上課不是不可以,但我不希望你們在這段時間裏在宿舍裏睡大覺,哪怕去參加誌願活動或者社會實踐也比睡覺來的有意義🧑🦼➡️。
對我們的期望
作為一名老師🚵🏼♂️,張學長接觸的年輕人也是很多的。通過張學長和同學們的接觸,張學長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普遍不強🧚♂️👨🍳。張學長舉了一個“獵槍與幹糧”的故事,張學長說把一個人扔在森林裏,如果扔給他一帶幹糧很快就會餓死🧑🏿🍳;但如果給一把獵槍,就可以去打獵🫖,不會餓死。同樣的道理🤳🏿,在大學裏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學習的方法👈🏼👨🏻🚒。知識是無止境的⛪️🏌🏻♂️,不斷會有新的知識出現👷♂️。如果只會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不會吸取新知識📝,只會落後於時代的步伐。
張學長自己說身體健康很重要。她說🫔,她在清華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現在張學長工作很忙🛌🏽,幾乎工作日從星期一到星期七💘,往往晚上十點回家,工作強度很大。張學長說🚖,如果沒有在清華裏的體育鍛煉打下的基礎,恐怕自己現在會撐不住的🦤。張學長說,今年是他們畢業二十周年返校日,有很多同學事業有成,但都說身體有些吃不消,還半開玩笑的說,再過二十年聚會的時候🛟,恐怕有些同學就見不到了。她希望我們在學校裏能夠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將來能以充沛的體力和精神“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精儀系63 徐初隆等)
意昂經典語錄
“有兩句話是我(入學)時印象最深的,也是我一輩子受益的💦。一句話就是幹糧和獵槍的問題……另一句話是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做事有結果當然好☝🏽,沒結果你要相信通過做事情能得到收獲😨。人生是需要積累的,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從失敗裏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結果不要緊,關鍵是去做。我特別不喜歡同學睡大覺🤤,我和我的本科生說你們不來上課問題不是很大🤟🏽✵,哪怕在這段時間裏你去學別的東西🔮、社會實踐、打工我都可以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上課時間躺在床上睡大覺的……”
同學感悟
今天我們支部聯系到的訪談對象是84級的系友——張旭梅教授⤴️,她在重慶大學經管學院任教授,通過和她的訪談🤽🏿,我了解到了她的一些經歷🧙🏼♂️,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原本是學機械的🧑🏽🚀,最後竟然到了經管學院做教授🏄♂️,不過👩🎤,通過她的講解,我才了解到,其實🍾,她的專業方向的這一轉變並沒有那麽突兀,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她通過研究和機械與信息的交叉學科,追殲過渡到研究信息與管理👿,到最後的企業管理,其實,也應該說是相當有規劃的,這也給一部分最初是調劑到這一專業的同學了一個啟示,如果他們現在還沒有喜歡上這一專業🏍,其實,也完全可以通過先學好這一專業,繼而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社會需要的已經不再僅僅只是只懂一門專業或是一門技術的人才,而是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型人才,有了工科背景💗👨🦱,做管理類都能更好的上手,也比較容易做出成績,這讓我對以後的規劃有了更多的考慮🥴,也有了多一點的選擇,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這次的訪談還是挺有意義的。(翟靜靜)
第一次有機會與系友面對面交流,感覺自然也是獲益不淺🫶🏽,尤其是當面前這位系友是經管學院而非機械方面的教授👩🔬。對於讀研👩⚖️,就業甚至想遠些整個前途,我總覺得充滿問號⛹🏽♀️,而對於是否學一行就要幹一行🧑🏽🏫,相信也是很多人考慮的問題🟤。張旭梅教授的經歷至少讓我知道人生充滿問號的同時也充滿選擇,好的選擇就是合適自己的選擇🥈。所以學生階段開闊一下視野還是很應該的👞,盡多地涉足於不同的領域,也算是為自己的選擇做做準備。
“獵槍和幹糧”的比喻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不過都沒有這次從張教授口中聽到的感受這麽深刻🥦。除了業務知識👇🏿,大學教會我們同樣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畢竟相比起以後將要面對的海量信息,目前學校的業務學習知識量只是滄海一栗,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接收新知識的能力,對日後的工作效率和成果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