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楚漢,廣東梅州人。1965年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工程系研究生(四年製)畢業,1978~198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會員,加拿大Concordia大學兼職客座教授,中國力學學會榮譽會員,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期從事水工結構工程與抗震研究,主持完成了三峽、二灘、小灣、溪洛渡、錦屏、拉西瓦、大崗山、向家壩等30多項工程靜動力安全關鍵技術研究。發表論文180余篇,SCI收錄30篇,SCI他引130余篇次,與合作者撰寫專著3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中科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工程系教授張楚漢已經在意昂体育平台工作52年了。意昂体育平台有句口號是“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算起來,張楚漢早已超額完成任務了。但是,他仍然在他熱愛並為之奮鬥多年的水利水電工程和大壩抗震的崗位上堅守著,不斷地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新的貢獻。
赴美留學訪問,融冰使者
1978年6月,鄧小平同誌作出指示:我們要向經濟發達國家派遣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不是一個兩個地派,而是成批地派。這對於在“文革”10年中停滯不前的科技教育界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同年7月11日,教育部向中央提交《關於加大選派留學生的數量的報告》。同年年底,從各大高校和中科院選出了首批赴美訪問學者52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批留學生。這52人中,清華占9人,張楚漢是其中之一。
當時,中美還沒有正式建交,因此中美之間還沒有正式的航線。1978年年底,張楚漢和他的同學們歷經輾轉到達美國。在他們到美國之後的一個多月,鄧小平第一次訪美。訪美期間,鄧小平還接見了這批中國留學生。張楚漢和他的同學們受到了當地華人和美國官員的熱情歡迎。
張楚漢回憶道:“那時候有大使館的參贊,還有很多華人科學家來迎接我們。美國總統卡特的夫人也專門舉行了招待會。卡特夫人說,你們是美中文化交流的第一批使者。”
這批赴美留學生肩負著國家和人民的期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性的使命,其壓力和意義都是今天的留學生不能想象的。經過了“文革”10年,他們的學業有所停滯,國家在科研發展上與歐美國家間存在巨大差距,所以他們當時最擔心的是在科研業務上會有很多落後的地方、會給國家丟臉。張楚漢說:“我們那輩人就是特別拼命。”
張楚漢當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他的指導老師是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地震工程與結構力學權威R.Claugh教授。Claugh名望很高,要求也很嚴格。張楚漢從他那裏學到的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創新”。由於國內當時主要搞工程建設,研究多是生產性、重復性的工程項目,在理論上缺乏創新性,缺乏學科、學術、關鍵技術的創新。跟隨Claugh學習的兩年半期間,張楚漢學到了一個大師怎樣治學、怎樣提煉創新思維、怎樣從技術問題中提煉其理論。
雖然張楚漢只是訪問學者,不是博士生,但是Claugh教授對張楚漢嚴格要求,張楚漢也嚴格要求自己,選修了全部博士生課程。最後,Claugh還讓他挑戰一下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高壩與水庫流體非線性空穴效應”的研究。
這是一個非線性的流體和固體耦合的題目,難度很大。張楚漢下決心一定要搞出來。他覺得,如果做不出來,太丟中國人的面子了。
張楚漢說:“我要給他們一個印象:中國學者一是勤奮的,二是優秀的。”於是,張楚漢開始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也沒有白天黑夜,天天在實驗室苦幹,最後終於完成了名為《計算機地震時水庫空穴對大壩的影響》的論文。後來這篇論文在一部英文專著中作為一章發表。這也使得Claugh對他非常欣賞。後來,Claugh多次到中國,對張楚漢和他負責的意昂体育平台水工抗震組評價很高。
心系國家建設,毅然歸國
張楚漢說:“在美國的時候,也有人勸我們,說美國研究條件那麽好,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很好,不如留下算了。但是對我來說,我的根在中國,國家派我出來,背負著學習先進技術的使命,必須要回歸,把這些東西貢獻給國家。這是個責任。我根本沒有留下的念頭。但是另一方面,感到美國的學術研究條件和氛圍真的很好,大師雲集,設備、研究氛圍都很好,很羨慕。相對地,我們國家當時科技還很落後。國家派我出來,培養我,我當然要回國報效。我們的天地在中國,我們的根在中國。”於是,毅然決然地,張楚漢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正趕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浪潮,各行各業都在大發展,水利水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大發展之中,這給了張楚漢施展拳腳的舞臺。
當時我國正在興建一批二三百米的高壩水電站,而這樣的高度、規模、技術難度,都找不到先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也不具備這樣的技術經驗。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創新。30年來,張楚漢帶領他的研究組艱苦奮鬥,幾乎跑遍了我國所有的高壩水電站,參與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研究,為支撐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維護壩庫安全,獻言獻策
跟水壩電站打了一輩子交道,張楚漢也有了深刻的心得。他認為,水利建設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很多方面,要考慮周全,爭取最大化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他提出了建設水電站的“三大挑戰”:一是移民安置,大水電站建設,動輒移民十幾萬人,三峽更是有上百萬移民,人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保證移民搬遷後安心、富裕;二是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和開發要並重,不可偏廢;三是壩庫安全,如果水壩出現問題,那將給整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實際上,壩庫安全也是張楚漢和他的研究組重點研究的問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大地震也給四川境內的水利工程設施造成嚴重破壞,並可能影響電力供應,進而影響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心系於此,張楚漢4次趕赴災區。一次,張楚漢和專家們沿著大渡河往下走,沿途冒著余震和滑坡的危險去查看大渡河上的水電站損害情況。最險要的一次,張楚漢等剛走過去,身後就滑下一大片土石方,阻斷了道路。盡管如此,他們仍然堅持一直驅車到了大渡河口。作為專家,張楚漢還在位於綿陽的水利部指揮部出謀劃策,爭分奪秒地製定排險方案,為唐家山堰塞湖及下遊北川、綿陽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今年2月開始,中科院又提出一個課題,那就是地震後的唐家山該怎麽整治。北川縣位於唐家山堰塞湖下遊幾公裏處,萬一洪水漫壩、泥沙沖下來,北川縣城遺址必將不保。而唐家山上遊大禹的故鄉——禹裏——如果不搬遷後靠的話,就會被唐家山洄水淹沒。這條河如果不及時整治,必將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張楚漢、陳祖煜等4位院士建議,唐家山的整治應該既有利於經濟發展,又有利於保護地震災害遺址和唐家山自然形成的人工湖。立項後,由張楚漢負責這一咨詢項目。該項目歷時3個多月,兩度到當地調查研究,通過舉辦研討會和論壇,集合了中科院和工程院共16位院士以及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治河等領域專家共70多人的意見,完成了若幹專題報告。最後,由張楚漢院士執筆完成了《中國科學院關於呈送〈關於唐家山堰塞湖整治與北川地震遺址保護問題的建議〉的報告》,由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簽發為急件呈送中央,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
投身水利事業,奮鬥終身
已經年逾古稀的張楚漢現在還在一線忙碌著。近幾年,他連續跑了南水北調三條線,考察了怒江流域的保護和開發、西南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電站工程、渭河治理等大型工程項目。除此之外,他還在實驗室研究水庫水壩電站的安全,做計算、搞模型、做實驗——20年來,張楚漢帶領研究組教師和學生,緊密結合我國關鍵技術的主戰場進行研究。
張楚漢還有一部分工作就是教學。他非常關心青年的成長,因為他把青年看作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現在,張楚漢培養的學生散布在產業界、研究界,其中有教授、博導、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水利科技十大英才等,為國家水利水電建設貢獻著重要力量。
張楚漢半個多世紀來的工作歷程是和國家的時代變遷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回想起來,張楚漢感慨良多。他說:“中國這麽多年來變化多大啊,現在GDP為世界第3位,這太了不起了!我們中國人能和美國人平起平坐,和日本人平起平坐,和歐洲人平起平坐,過去根本不敢想。中國貧窮落後好多年,受盡欺淩,抬不起頭。國家的蓬勃發展,這裏面也有一份自己的貢獻,我特別感動。”
最後,他表示:“我國水利水電建設還處於高潮。未來,只要身體還好,我爭取在培養人才、國家水利水電建設中再作點貢獻。”(邵姝)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