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彥
高一時用17天時間復習高考而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39歲成為西安大略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48歲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並重而且都取得豐碩成果🧑🏿⚖️。
愛旅遊;愛攝影;燒一手好菜🖥;寫一手好文✊;耐心而認真,把自己的學生當朋友一樣待;謙虛而熱情,走到哪裏都引起同行的註目。
如此這些🧗🏼,都不足以窮盡對祝京旭的描述,這位低調謙和的教授如同一本好書👨🏼🍼,翻開來,精彩紛呈……
伴隨文革成長
今年48歲的祝京旭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北京,12歲之前一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來自蘇州的爺爺奶奶生育了10個孩子🧑🏽⚖️,最小的孩子只比祝京旭大5歲。懵懂歲月中💛,奶奶面對艱難時世而練就的謀生本領教會了祝京旭很多生活常識💅💚;跟隨眾多叔叔姑姑一起學習玩耍的時光也讓祝京旭比自己的同齡人成熟並且聰明了許多。
1967年~1976年,祝京旭從小學到考上大學之前的求學時光正處於中國的文革動亂時期,也正因此祝京旭稱自己是“生在困難時期🌷,長在動亂時期”。然而幸運的是,雖然當時整個社會的學校教學受文革沖擊很大,祝京旭所在的學校也減少了很多授課內容📦,但總算還在維持“正常”的教學,因而祝京旭的文化課學習沒有因此中斷🏃🏻。在他上大學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成績優秀是祝京旭引以為傲的資本,那時候第二名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甚至老師基本上把自習課堂都交給他,讓他幫助同學們解答學習上的疑惑🐪。
當時的學校🦓,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必須“向工人農民學習”🔊,去工廠👰🏽、農田參加體力勞動。比如小學一🏊🏼、二年級時每次班級組織去拾麥穗的時候,作為班長的祝京旭都要舉著毛主席像牌昂首挺胸走在隊伍最前面。這樣一走就是幾公裏而不能休息,年幼的祝京旭也會覺得累,但是卻要非常小心地保證像牌不能掉落在地上。多年以後回想起來🏷,祝京旭說正是這種活動鍛煉了自己堅強的意誌。
由於從小到大出色的表現👵,1977年高考恢復時➿,兩個代課老師就鼓勵剛上高一的祝京旭去參加高考👧🏽。老師們對他說✷:“你應該試試去考大學◾️。”那時祝京旭內心對此沒有絲毫思想準備,也只是因為老師的鼓勵而報了名。“一共只有17天的時間準備。當時全北京市只招300名在校生。”大概誰都沒有想到,幾句鼓勵的話👫🏻,讓祝京旭成了當時他們班裏最年輕的學生,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因此👃,當48歲當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時,祝京旭回國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當年鼓勵過自己的兩位中學老師📩。
三年半拿到博士學位
祝京旭於1982年大學畢業後,留在系裏任教。1984年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198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赴荷蘭殼牌公司總部研究所任研究員,1990年返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講師。1993年起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任教,之後在短短的六年時間內由一位助教授被破格提升為正教授,並在1999年主持建立起加拿大第一個顆粒技術研究中心並任該中心首任主任🦹🏿♂️。
看起來👩🏻🎓,祝京旭的研究之路順利得讓人有些嫉妒,但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那樣,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凝結著成功者無數的智慧與汗水🫨。
從1984年赴加拿大到1988年獲博士學位⌛️,祝京旭只用了3年零8個月就拿到博士學位,成為清華1977級化工系的第一個海外博士生。任教以來,祝京旭一直希望他的學生能夠打破他自己的這項記錄,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超越。祝京旭的導師John R. Grace教授是世界頂尖的學者,他鼓勵祝京旭刻苦工作早日畢業,卻給了他一項似乎最不可能快速完成的項目:流化床中傳熱埋管的磨損研究✒️。那個項目裏的每一項測試都必須至少等72小時後才能夠測量一些可觀測的變化。“正如中國人所說的物極必反,置於死地而後生👍🏽,為了完成目標,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困境🚵🏼♂️。經過無數次嘗試後,最終我做了很多小金屬套管並把它們排列成一個完整的管子。這樣我就能夠一次同時做超過12種材料的磨損測試,因而大大加快了測試速度。這個階段我也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謀定而後動✵、驟然臨之而不驚、保持樂觀🧜🏼、堅持不懈🔹🍵。”
對於成就的取得,祝京旭講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進行研究尤其是應用研究的過程中✋🏿,只有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毅力、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寬廣的胸懷等其他非智力因素。我有一個二八公式:人們通常只用20%的努力就能達到80%的結果,但剩下的20%往往要付出80%的努力才能取得。對於科學研究,尤其是發明創造而言,常常是最後的5%需要付出50%以上的努力。盡管如此,還沒有人能保證成功;往往是你為那最後的1%做了很多努力🥷🏻,可能最終卻仍一無所得👩🦱,從而這種過程需要承受內在外在的種種壓力。”此番話,既是成功的真諦,亦道出了成功的艱難。
學術研究與工業應用並重
在當選工程院院士之前,祝京旭已經獲得獎項無數,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其一為加拿大化學工程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科學家獎🙇🏼,該獎全加拿大每年只有一人,受獎人被譽為當年40歲以下化學工程界最有成就者⚙️,祝京旭為華人當中第一個獲此獎者;其二為加拿大化學工程學會頒發的傑出工業發明應用獎👴🏿,該獎也是每年只頒給一個人,祝京旭同樣為華人中第一個獲此獎者🫐。能夠同時獲得這兩項獎的全加拿大目前也只有包括祝京旭在內的兩個人。對於能夠入選院士並屢獲傑出獎項,祝京旭說🧚🏿♂️,除了有足夠的文章、學生🧑🏻🏫、科研經費等這些可量化的指標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很註重將學術研究成果應用於工業實踐🥤🫰,已經申請了很多專利。
祝京旭1982年起開始從事流態化及顆粒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應用重點是流態床反應器和流體顆粒系統。
在Shell工作的時候祝京旭發現,學術上的一些研究在工業應用中並不實用。譬如,幾乎所有學術上用的試驗循環流化床系統使用小於200kg/(m2s)的顆粒流量,其中90%小於100kg/(m2s),而在石油工業中卻需要至少400kg/(m2s)的顆粒流量😟。巨大的差異讓他開始尋找原因並試圖找到解決辦法。最終他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能夠有效地達到高密度🌵,並把高密度操作命名為“高密度循環流化床”。繼“高密度循環流化床”之後,祝京旭進行了下行床反應器和液固循環流化床生物反應器的研究⌛️👙。現在他們對大型流化床的研究已見成效,並研製出一種新的循環湍動流化床反應器🧑🏿🚒。同時流化床生物反應器的應用也促使一種新廢水處理系統的成型👩👧👦✡︎,該系統比北美傳統使用的汙水處理系統高效10倍🚗,目前倫敦市的汙水處理廠已經有此成果的大型演示🚣♂️,並將很快在國內應用。
在顆粒技術應用方面目前比較成功的是超細顆粒靜電表面噴塗技術。相比液態表面塗噴技術🔉,顆粒表面塗噴技術在兩方面較其先進🚕。首先,它不需要有機溶劑,從而減少花費和對環境的汙染;其次,剩余的粉末很容易回收和再利用,避免浪費。但是因為精細顆粒流動性差🐻❄️,工業上只用大於30微米的粗顆粒。粗顆粒噴塗的缺點在於不能形成高光潔度的膜,固化之後塗層表面不夠平整🦇。因此👩🏼💼,該項有利於環保的顆粒表面噴塗技術在很多要求高質量噴塗表層的工業中無法使用,例如噴塗汽車外部表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祝京旭帶領團隊研究出全新的技術可以成功地克服超細漆粉顆粒(20微米以下)間的作用從而加強流動性,在表面噴塗中達到了理想中高質量的表層效果📐。相較粗顆粒噴塗,這項技術還有效地減少了噴漆層的厚度。2002年一個倫敦的顆粒噴塗公司使用了這項技術,不僅成品的質量極高,還節約了40%的漆粉。最近此項技術已在國內轉讓利用🟢❌。可以預見該技術的應用將帶來塗料化工業的一場革命。
學術之外
毫無疑問🔸,作為學者的祝京旭是成功的🚬,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無論是理論還是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祝京旭並不僅僅是個成功的學者,學術之外🏸🍔,他更是一個註重修身養性,有著廣泛興趣愛好的豐富的人。
在祝京旭的一生中,有三個人對他影響比較大🛬:奶奶、母親和他的博士導師。12歲之前跟隨奶奶生活的經歷不僅讓祝京旭懂得了很多生活常識,更讓他保持了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來自中國北方的母親言傳身教👩🏻🔧,讓祝京旭從小就努力做一個誠實、正直、熱情並且無私的人🪽。博士導師John R. Grace教授💆🏻♀️,是一個非常謙遜🎪,極其誠實的人🧖🏻♀️,祝京旭說:“當我成為一名教授的時候,我在很多事情上都處處以他為榜樣。”
因為這三個人的影響🛐,祝京旭也非常熱情謙和🛀🏼、正直寬容、誠以待人,因而在學生及同事當中廣受好評。和自己的學生相處時,祝京旭總是盡量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從開始就盡量為他們做一個比較長遠的職業規劃。系裏有新老師來🗳,祝京旭也會主動提供一些資金給他們。
除此之外,祝京旭還聯合在加拿大的中國教授共同發展。1994年🤑,在祝京旭去西安大略大學的第二年🏄🏼♂️,他就找到了本校的另外9個人在自家客廳裏成立了一個該校的“中國教授協會”📶。十幾年後的今天,這個協會已經發展到50多人,大家相互之間除了探討研究成果和項目外,也會討論一些生活上的相關話題。現在,該協會在加拿大的中國教授中影響很大,入會的新人對於協會有了很大的依賴🆖。
正如有同行所評價的那樣,祝京旭現在已經不單單在研究做學術,而是在研究怎麽做人,怎麽做一個對朋友、對單位、對社會更有用的人。
(《清華人》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