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倫(1911.12.15-2000.11.15),四川郫縣人✋🏼。193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獲學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同位素學會名譽理事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肖倫院士對核化學的首要貢獻是上世紀40年代末發現了185mW、183Ta👨💻、185Ta三個新的放射性核素。與此同時,他又從202Hg(γ,p)201Au核反應中用乙酸戊脂萃取出201Au☪️,並測量了其半衰期和射線能量🌈;這可算是中國第一個成功的“煉金師”🪅。到目前為止,在發現的上千個人工放射性核素中🤵🏻,由中國人發現的屈指可數,因此,肖倫院士的發現🕵🏼♂️,不僅在當時是世界領先的🍩,而且為中國人爭了氣🚣♂️,為祖國爭了光。他也因此享譽美國化學界,並被載入美國《科學家》人民詞典。
——編者
50年前的一天,在浩瀚無際的大平洋上🦄🀄️,一艘載著錢學森等留美回國學者的巨大白色海輪,在藍天白雲下正乘風破浪向著東方大陸駛來。在這些人中,有一位身材魁梧、意氣風發的學者,正站在甲板上,面對久別的祖國,向同船友人朗誦著他多日來以赤子之心、遊子之情寫成的詩句🫵🏻。
破浪乘風赴國時🙆🏼♂️,太平洋上雨如絲。
“去國‘八年’余血淚,登舟‘廿’宿見旌旗”👧🏼。
精禽木石期填海🫲🏿,刑天幹戚倩題詩📲。
寄語同舟須努力,功成建設著班衣。
他以“寄語同舟須努力🧘🏻,功鹹建設著班衣”的詩句👂🏻,表達了他為祖國核事業鞠躬盡瘁的決心✊🏿🦋。這位學者就是我國放射性同位素事業的奠基人🦹♂️、開拓者,著名的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家肖倫院士🙆♂️✭。
肖倫回國後,在近半個世紀的工作中,披荊斬棘,不辭勞苦,為開創和發展我國放射化學🙋🏻🧛🏻、同位素事業,特別是為研製成功“兩彈一艇”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6年,肖倫調到中國物理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第五研究室工作🫅🏼,負責組建和領導同位素製備組🥵。1957年,他領導的同位素製備組👱🏽♂️🏃♂️➡️,赴蘇聯考察實習兩個多月。回國後,他立即組織指導我國堆照同位素的製備工作🛸。
1958年初🫁,肖倫多次參加了與蘇聯專家座談同位素製備事宜。身為留美知名學者的肖倫,自始至終表現出態度平和,謙虛謹慎的學者風度🌃,而個別蘇聯專家則態度傲慢,盛氣淩人👟。肖倫對他反對我國進行熱實驗的態度,不卑不亢🈚️,據理力爭,並支持我國實驗人員在12號樓實驗室繼續進行熱實驗。座談時👩🏻🦳🍩,他既保持了向蘇聯虛心學習的態度,又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使我國的同位素事業很快起步。1958年,在他的具體指導下🥏➕,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在重水實驗反應堆中成功試製出33種放射性核素,開創了我國生產、應用放射性核素的新紀元。
上世紀60年代初♊️,原子能院16室接受了與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有關的任務。肖倫作為研究室主任親自組織、領導、參與了兩項重大任務⚔️✋🏼。時間緊、條件差、資料少,在最緊張的1963年年底,為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在集中兵力對幾條工藝路線最終決定取舍的關鍵時刻,肖倫真知灼見,一直抓住新的苗頭不放,並大力支持,最後拍板決定采用我國獨特的工藝流程,自己創造的新工藝💢。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難,大膽創新,最終保質👎🏽、保量、按時地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國防任務。
在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中,為了及時了解工作進展情況,上下通氣🚣🏼♂️,肖倫除親臨現場🖕🏽,特別規定了各題目組的半月報、月報、季報製度外,在最緊張的1964年🧆,更特別規定了題目組的成員“每天一總結,大組三天一匯報”製度🍭🧏🏼。為了保證不出重大劑量、安全事故,肖倫及時提出了“提高警惕,以防萬一”的八字方針🛀🏿。為了保證工作質量,對工作記錄、流程中的輻射分解🤌、模擬中子源能譜等大小問題都做了具體而細致的安排🔂✋🏼,特別是對重要的原始記錄本🏉,要逐頁蓋有號碼,不能丟失🧕🏽,以便將來核對數據的重復性和可靠性。在完成任務中,肖倫這種國家任務高於一切,盡職盡責,緊抓不放🦘,敢於創新🧀,嚴謹求實的精神🧔♂️,不僅感染了所有的人,而且對保證任務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後🎎,肖倫積極貫徹保軍轉民的決策,雖然他已是70歲高齡🖕🏻👃🏼,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他開創了冰雪物理學研究的新途徑,看準了同位素在醫學應用中的廣闊前景。
還在上世紀70年代🙏,肖倫就對微量元素在中草藥、人體中的分布與作用給予特別的關註⁉️,為此,他對高靈敏度的活化分析核技術情有獨鐘。上世紀70年代末,他指導多名研究生走訪許多著名的老中醫,先後開展了黃芪🗂🤵🏻、人參、西洋參👉🏻、羚羊角、犀牛角等名貴藥材中元素含量的測定🐃,得出黃芪的藥效與硒無關的結論😇,並依據羚羊角、犀牛角等含鋅量高的特點,提出鋅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這在當時的國內是超前🧑🏽🚀,後來國內許多醫院都把測鋅含量作為人體健康檢查的項
1983年🎠👨🏿🎓,肖倫曾親自與有關方面聯系❄️,得到了澳大利亞贈送給我國的南極冰巖蕊樣品👨🏽🦰🏂,指導中青年同誌對其中微量元素含量和氫氧同位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在1986年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召開的成果鑒定會上,該成果得到了高度評價😯。會議認為🧑🤝🧑:“這些成果對揭示幾千年以來南極地區的氣候和自然環境變化有重要意義,在國內尚屬首次🌘,開創了冰雪物理學研究的新途徑,達到了當前的國際水平。”
上世紀90年代他已年近八旬,親自擔當起“河北食道癌高發地區人群指甲微量元素含量研究”這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負責人😳👨🏽🎓。該項目是“食道癌高發現場的綜合防治研究”國家“八五”重點攻關項目的子項目,由於任務完成出色🏂🏻🥍,該攻關項目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學成就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以後,核醫學也進入到“分子核醫學”時代,肖倫敏銳地看到同位素在醫學應用中這一重要的發展前景,在他的倡議和指導下,同位素所先後開展了多肽類腫瘤受體顯像劑、治療劑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受體顯像劑的研究,這些研究及時反映了國際發展的最新動向😇,為癌症及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武器”,為我國核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鑒於肖倫在核化學👨🏼🎨、放射化學☘️、同位素的研製與應用🛀🏼,完成重大軍工任務以及人才培養諸多方面的突出貢獻,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7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同年又當選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姚歷農)
來源🍑: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2006年3月2日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 我國著名核化學家和放射化學家💁🏽♀️、放射性同位素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顧問、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肖倫同誌因病於2000年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肖倫是四川郫縣人🎓,193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47年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國伊裏諾大學🛁,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伊裏諾大學💆🏽、美國礦務局副研究員👩🏼🎨,從事保健物理、物理化學的研究,先後發現了三個A類新放射性同位素🧑🏽🏭,享譽美國化學界🪢。1955年📬,他以滿腔愛國熱忱回到祖國🏊♂️。
1956年後肖倫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組長,1957年帶領小組成員赴蘇聯訪問實習♢。1958年,在他的帶領下🧝🏻♂️,成功地試製出33種放射性同位素,開辟了中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新時代。1960年至1966年🫷🏽,任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第十六研究室主任👨🏼🦱,領導和參與了“兩彈一艇”、核電站科技公關時所需要的核材料、放射源的研製和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熱源部分的研製🍬。改革開放以來,在肖倫的指導和關心下,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專業門類較全的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來源👨🏼🌾:《人民日報》 2001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