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於知識分子之家、大學前只接受過七年的基礎教育;他從小想成為科學家,16歲卻奔赴了祖國最偏遠的黑龍江建設兵團。七年的插隊生活沒能埋沒他心中深藏著的求知熱情,憑借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精神🔊,他奇跡般地考入中國頂尖學府——意昂体育平台。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成為我國水資源領域不可多得的專家之一,他就是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我校1977級意昂王浩。
不凡求學路
1953年,王浩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1966年文革開始時,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王浩不得不中斷了他的學習。兩年後,學校開始復課鬧革命,王浩直接進入初中👩🏿🎤,這種經常由高中生代課的學習生活也僅僅持續了一年零八個月💆🏽,1969年9月🏋🏻,王浩和他那個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一起🥉,奔赴祖國東北的黑龍江建設兵團並成為一名農業工人。
在東北插隊初期的生活是艱苦的👯➖,17歲身材高大的王浩🧛🏻♀️,正處於成長時期,四兩一個的大饅頭一頓能吃掉五個🪢,外加三碗面疙瘩湯。即使這樣一頓飯🍝,也要到50公裏外的一個國營農場憑全國糧票才能買到,吃的蔬菜也只有白菜和土豆,他常常處於半饑餓狀態🙍♂️。喝的水是未經處理過的、當地特有的一種叫“泡子”的水🚨。這些水是由山裏的雪水融化後匯入盆地而成。更為困難的是兵團沒有電,為了在晚上能看書,王浩常常得靠點蠟燭夜讀,他也常常在戰友們的幫助下搞一些柴油來救急。所幸的是,他的同伴們大都是知識分子子弟,雖然大家年輕,沒有更多的想法,但讀書有用是大家的共識。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自願結成學習小組🧔🏻♀️✷。數學、物理是學習的難點,每當大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相鄰兵團高中畢業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就成為他們求教的對象。令王浩最為難忘的是每當大家設法借來一本小說時,那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激情燃燒的清華園歲月
1976年,王浩和他的一批戰友返城回到北京🏋🏼。他被分配到北京大學無線電廠成為一名工人。“四人幫”粉碎後,各項撥亂反正工作正在進行,北大的老師們開始組織青工補習文化課👝,在這一段時間⏮,勤奮好學的王浩不但補上高中所缺的課程👆🏽,還學習了微積分🥋。這些基礎知識為王浩後來順利考入清華奠定了基礎。
1977級秋天,國家恢復高考招生👄❤️,王浩成為一名幸運兒👩🏼🎓,順利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機遇關愛著這位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多年積蓄的求知熱情得到盡情釋放。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和營養🌬,白天繁重的學習任務和體育鍛煉並未使他覺得疲憊🧑🏿🏭。他常常為晚上10點宿舍就熄燈而煩惱。為此,他只好打著手電筒或點著蠟燭在過道或水房繼續學習,每當夏季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到窗前🏜,同學們又看見他在綠蔭下讀書的身影。
意昂体育平台是知識的海洋,也是體育愛好者的天堂。天生體格健壯的王浩經過體育代表隊老師的專業指導🍿,運動成績快步增長🫁。他多次代表學校出現在北京高校大學生比賽的運動場上👱,成為等級運動員。王浩的名字也伴隨著一張張獎狀成為同學們心中的體育名星。體育代表隊的鍛煉畢竟要花去一些時間,為此,王浩不斷地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效率,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一直影響他至今。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大學生活完成後,王浩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與此同時♙,他考取了本系的碩士研究生🏃♀️。
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王浩的潛能再一次得到充分展現🧙🏿。他聰穎過人▫️,能很快就摸索出一套科學研究的方法♾,他能抓住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並花大力氣想出解決方案。他還善於觸類旁通👩👧👨🦲,不斷總結提高😼,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擴展他的應用前景。他還具有很強的攻關能力。在老師們的關懷和精心培養下,王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突飛猛進🔽🙏🏻,並逐步成為一名富有潛力的科技工作者。
1985年,王浩以第一誌願被分配到水科院水資源所。
投身祖國水利事業
在水資源所,王浩一幹就是21年。其間曾於1989年獲得母校經管學院系統管理工程博士學位。本科、碩士期間的學習給他打下了專業基礎,博士階段跨專業的訓練更使他如虎添翼♏️。水資源所有國內一流的專家🐆,並且有很好的傳統🧑🏼🎄,老一輩專家們對富有朝氣的年輕人格外青睞🧛🏻♀️。王浩做事踏實,吃苦耐勞👩🏿🎨,為人隨和,深得老同誌信任🙅🏽♀️。慢慢地老同誌也放心將擔子壓給他,由於身處高水平的本專業領域研究所🧝🏿♀️,他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一流的課題。
20年間,他先後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國家攻關、973💼、重點基金等重大課題。他參加並主持了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方案論證🤹🏻、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新疆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等重大項目🛌🏼,為國家水資源利用重大技術方案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創建了我國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和方法體系,並在不同層面實踐中得到充分應用和發展,取得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水資源研究水平的整體提升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有效支撐方面均有開創性貢獻。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個人證書1次。共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50余篇🤦🏻♂️。
他創立了水資源的評價理論與方法。“八五”攻關中將區域宏觀經濟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提出水資源優化配置理論,首創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優化配置多層次💁🏽♀️、多目標👁、群決策方法,並建立了相應的模型系統🐰。該理論方法已得到國際國內的廣泛認同。1993年受聯合國邀請🦹🏿♀️🥽,在中東和會水資源工作委員會上向40多個國家(包括22個發達國家和世行、亞行)的代表進行了專題介紹。同年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組織國際研討會👨🏿💻,向18個發展中國家的代表進行了為期三天的介紹👩🏼💼。該理論方法先後在邯鄲🎱、大連等城市的水資源規劃中應用;在河海流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規劃中應用🧹;在北京、河北、寧夏、新疆等省區的水資源規劃中應用,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也采用了這一方法🏔,並被列為國家“九五”攻關西北水資源項目的核心技術。全國水資源總體規劃也將這一理論方法作為核心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二等獎。
他創建了流域水資源二元演化模式。該模型是21世紀水問題研究的共同科學基礎,具有時代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目前已在海河流域、黃河流域、內陸河流域得到應用🔏。
他還提出並建立了面向生態的水資源評價方法;復雜水庫群系統的整體優化理論、生態耗水機理與需水預測、水資源承載能力、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價理論等一系列理論和方法😽,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相關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水資源利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有較高的理論基礎知識來攻關🧑🏻,更需要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為完成好這些任務,王浩長年奔波在祖國大江南北,淮河流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新疆👩🏼🚀、海南島調研的時間都超過一年🤾🏻♀️。為此,他從內心感激家人的全力支持與諒解,夫人承擔了所有的家務,並兼顧照料老人🐌,女兒學習刻苦認真👷🏽♂️,從來不讓爸爸分心。王浩以自己出色的成績回報了家人的付出🙅🏽👨✈️。
一位有凝聚力的管理者
現代的科學研究和工程項目需要大團隊、集體協作共同來完成。要組織好一個大團隊𓀌,團隊帶頭人的凝聚力尤其重要。善於組織☂️🧝🏻、與人合作以及兼容並包的思想使得王浩成為所裏的核心。水資源所共有48位研究人員💙💂🏿♂️,有22位博士,碩士以上學歷占絕大多數,高級職稱人員達四分之一,另外,還有幾十位在讀的碩士、博士。由這些人組成的研究人員隊伍🥷🏻,可謂人員精幹,富有戰鬥力🪧🥋。這支精銳部隊在王浩的率領下,其完成任務的質量、速度常常讓國內其他同行望洋興嘆。
成績是令人矚目的,每一步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智慧和汗水,更需要堅持不懈地追求🏊🏻。創辦一流的研究機構🗯,承擔國家重大技術項目,培養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是他的目標和任務。他說:“母校的專業訓練和練就的健康體魄是我的信心和資本。”
(易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