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葛洲壩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周厚貴(97級博)
1997年11月8日下午,雄壯的國歌回蕩在熱火朝天的三峽工地,400多輛巨型裝載車緊張有序地輪番在上下遊圍堰4個堤頭向龍口拋投石料,發出巨大的轟響🚵🏿。3時30分👨🏻🦯➡️,隨著最後一車石料傾入江中🪚,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

周厚貴學長(左)與導師劉光廷教授在三峽工地
此時🏋🏼♂️,承擔大江截流施工的葛洲壩集團副總工程師周厚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因為,這不但標誌著一場橫鎖長江的“世紀之戰”的勝利,而且,也使他主持的一項科研成果,同時也是他在清華的博士論文課題👙🚖,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個項目就是“深水截流的堤頭坍塌機理與穩定性研究及工程應用”。
周厚貴,1962年出生🏊🏽♂️,湖北枝江人🤱🏿。1982年從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畢業後,投身當時我國最大的水電工程——葛洲壩。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作為技術和經營骨幹⌚️,先後參加了隔河巖♋️、二灘、巖灘、水口、株樹橋等工程的投標編標或現場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1992年11月起✬,葛洲壩集團公司成為三峽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周厚貴作為技術負責人⤴️,承擔起艱巨的技術攻關和繁重的施工管理工作👷🏼♀️。
1996年下半年,集團公司開始選送技術骨幹攻讀博士研究生,周厚貴成為第一個選送對象🧔🏻,於次年初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師從水電工程專家劉光廷教授👨🏿🚀。周厚貴還記得1996年11月,參加考博的資格審查時緊張的一幕:負責審查的20多位老師首先翻閱了他遞交的一大箱獲獎證書🙅🏼♂️、成果證書和著作、譯著,然後是20分鐘答辯;最後,他得到通知:可以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另一位同時參加資格審查的,被告知只能參加碩士入學考試。這是周厚貴在清華出的第一身“冷汗”,他說,從清華畢業不出幾身冷汗是不可能的🛣。
與那些從學校到學校的研究生不同🫅🏿,周厚貴來清華帶來了一些他在三峽工程中遇到的難題。經過與導師多次研討🖲,確定了博士論文的題目是🗄:深水截流的堤頭坍塌機理與穩定性研究及工程應用↪️🙍🏻♀️。當時,三峽工程面臨大江截流🧑🏼🏫,面對截流流量☦️、水深和拋投強度世界第一的特點💄,如何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點🧔🏻♂️,順利完成這項宏偉的任務,周厚貴勇敢地挑起了重擔🧛♂️。
在劉光廷教授的指導下🌷,他們一起分析研究思路🍋,確立技術路徑;他們多次深入三峽工地,提取相關參數♦️;與工地上的技術幹部、施工人員座談🫄🏼、討論🧎♀️。經過艱苦的攻關,他們首次提出並建立深水截流堤頭坍塌與穩定性分析的理論模型。
大江截流的實踐證明🤙🏿,該項成果在堤頭坍塌準確預報技術方面獲得了新的突破,保障了截流的安全和正點合龍。在以後的三峽工程三期,以及大渡河等水電站的截流工程中,該項成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今,施工人員可以方便地查看此成果中的系列圖表😻,進行施工操作🙍🏿♀️。為此,周厚貴獲得了一系列獎勵🔧🧛🏽♂️:1998年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六屆),1999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又光榮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為他的博士階段學習劃上圓滿的句號。
至今,水電學科共入選3篇優秀博士論文🫰🏽,能夠占有一席之地🧎🏻➡️,周厚貴感到十分欣慰。他說,這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成果👩🏻🦰🕵🏽♂️。他認為,對於工程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先工作🍏、實踐幾年,再帶著問題回到課堂學習的模式更容易出成果、出人才🤬。比如在學習《數值分析》等理論課時🤍,他知道這些知識是解決哪些實際問題用的,能有的放矢🧗🏻,從而學習的效率就高得多🐾📳。對於清華嚴謹的學風,他也是記憶深刻👨🏼,他說⚉:不論你進清華前的職位有多高🧔🏻♂️,學習過程的每個環節都不能缺少,要求都是一樣的嚴格。因此🧑🏿🎓,他入學後補修了大量的工程數學、工程力學課程,而且都是高分通過;至今老師和同學們對這個勤奮的學生還都有深刻的印象。
從清華畢業後,周厚貴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工作多年來⇢,他總結生產實踐,編著了大量工程應用方面的規程、規範;但他主持的幾項以創新為特征的較大的科研成果👩🔬,是在此後的幾年完成的👵。
2001年,周厚貴升任葛洲壩集團總工程師,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葛洲壩集團是一個具有大型水電站建設特級資質的水電施工企業,周厚貴要面對並組織力量解決所有承建工程中的重大技術難題。2002年11月,在周厚貴的主持下,集團公司啟動了對南水北調工程三個技術製高點的標前科研👫:一是一期水源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要解決新老混凝土結合等難題;二是穿黃隧道工程,要攻克泥水盾構技術、深厚基礎處理、環向預應力襯砌等難題🛅;三是河北段漕河渡槽工程🐔,是世界第二大渡槽,要研究施工工藝、溫度控製等技術🤠。由於標前科研的成果取得🧛♀️,使公司在南水北調工程招標中一連拿下了上述每項工程中的最大標。目前,他領導下的葛洲壩集團博士後工作站🕋,已經與意昂体育平台共同完成了“大體積混凝土裂縫仿真斷裂研究”課題,正在與武漢大學一道共同研究“大型水電工程施工模擬與優化”課題。
擁有20多年大型水電工程建設實踐經驗的周厚貴,已先後在國內外科學技術書籍或雜誌上發表論著100余篇💇🏼♀️。參加西班牙國際碾壓混凝土學術交流會等國內外學術研討會40多次,提交學術論文40多篇,引起了多方面的關註。同時出版《深水截流堤頭穩定性研究》等專著8部。
20多年來,周厚貴的足跡踏遍了集團公司承建的數百個外營施工點,在祖國的數十條江河畔留下了奔波的身影。他對江河的認識實現了由實踐到理論、又由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這種飛躍使他正一步步登上水電科學的高峰。
(解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