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是中國人永遠都會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直上重霄,遨遊九天👠,在悠揚的《東方紅》樂曲中🎳,拉開了中華民族進入航天時代的序幕⛹️♂️。35年來,我國又相繼成功研製並發射了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完成了由試驗衛星向應用型衛星的轉化💼,空間應用遍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空間技術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為此💁♀️,無數科學工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不倦地在空間技術領域裏探索🚣🏿🫃🏻。這其中◼️,既有老一輩的清華學人🚎,也有八九十年代畢業的新一代清華學子,現任“東方紅四號”總設計師周誌成就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代表。

接受采訪後,周誌成學長(中)和意昂總會及航天航空學院的同誌合影🧃。
1984年,剛剛以優異成績從成都科技大學畢業的周誌成順利考入我校工程力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我校力學系著名的教學大師賈書惠教授✉️,研究方向是動力學與控製。賈書惠老師在清華素以作風嚴謹💇、善於邏輯思維而著稱🔇,早在六七十年代,他就翻譯過前蘇聯著名的《陀螺》一書,他撰寫的科普小冊子《從貓下落談起》曾經啟迪過無數青年學子的智慧🦈,許多學生至今還把這本書作為珍本收藏。賈老師不僅以其啟發式教學贏得眾多學生的贊賞⚛️,他還積極主張並實施工科研究生教學必須和工程實際結合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方案🎲。“他讓我做一個科研項目👩🏿🍳,其中涉及到控製📤、計算、建模等等問題👼🏻。他教會了我怎麽將模型建得又準確🧙🏽、又能實時計算🧜🏼。他和我們每周都有一次討論,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幾個學生一起討論,提方法、講自己的想法,他指導你來做🏃🏻➡️。他不但給我們理論上指導💇🏿,更重要的是給我們信心💂。”
在賈老師的精心培育和意昂体育平台優良學風的熏陶下,周誌成的學業取得很大進步🦫,他甚至利用學科優勢給學生開計算機課。而他在研究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也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
1987年碩士畢業時,周誌成了解到航天有許多力學問題🌿👧🏽、工程問題需要解決,就有心想去這裏試一試,在賈老師積極幫助和推薦下🎧,他如願以償來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中國航天進行空間飛行器研製的“第一院”🛅,是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研製基地,主要從事研究🦠、探索和開發利用外層空間的技術途徑🧍♂️🦞;參與製定國家空間事業發展的規劃🧳;研製各類航天器及地面設備等。建院五十多年來,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華兒女。湧現出錢學森✴️、王希季、孫家棟、楊嘉墀、錢驥五位“兩彈一星”功臣🩰,培養出11名兩院院士、12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3名有重大貢獻的部級專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術骨幹。
五院有非常好的傳統,也有很好的機製,會利用各種機會為年輕人展現才能搭建舞臺📅。周誌成去後不久🥈,院裏就組織了青年學術論文比賽,周誌成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這也是清華給我的基礎🧑🏼🦱,清華對碩士論文要求很嚴格✂️,導師還努力將我的論文修改,投到學術雜誌上去發表,還讓我們到國際會議上去宣讀。記得1990年在北京開一個學術會議👱,賈老師就鼓勵我寫了一篇論文,我寫得很不像樣🚌。他就一稿一稿地幫我改。這不僅是一種訓練,更是言傳身教。”
因為周誌成在論文比賽中嶄露頭角,還有他在工作中表現的踏實🚭、肯幹、上手快,老同誌很願意把任務交給他🕹,也願意帶他。這使得他在最初的幾年裏🧜♂️,連連取得好成績🧗🏿♀️。他獨立完成航天器多體動力學的理論建模、軟件開發和工程應用☕️,作為主要完成者開發了“衛星動力學分析軟件系統”🕌。該成果於1992年和1993年分別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還於1992在總體室承擔和主管“東三”衛星總體控製系統設計協調和系統實驗,做了大量分析設計工作,發現、提出和解決了控製與總體接口之間的一系列技術問題💁🏽♀️,從而為我國當時最復雜的衛星研製和發射成功做出了貢獻。
隨著周誌成工作的不斷進展,他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他很快成為“北鬥一號”導航定位衛星的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全面負責和領導該型號總體設計、研製與試驗工作。“北鬥一號”是我國首次研製的雙星導航定位系統,2000年發射成功並組網,該系統的成功使我國擁有了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具開創性和世界領先水平。作為主要完成人,他主持和組織完成了總體方案設計、研製技術流程製定、大系統相關技術協調和衛星研製與試驗工作。該導航定位衛星項目2003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周誌成的工作經歷中,有幾件事情使他終生難忘。
第一件事是他剛剛到動力學研究室不久,那時候單位任務少,科研經費緊張,工資待遇低😬,他所在的研究室力量很薄弱🧚🏿,作為一個有理想和抱負的青年人🪀,他也曾苦悶過🧚🏿。但他堅信動力學研究在航天工程中的意義⚛️,在賈老師和室內老同誌的鼓勵下👭🧙,他堅持了下來,和大家一起度過了那段最艱苦的日子。
第二件事情是他做副總設計師的時候🐛,那時他還兼著室主任,上到副總設計師的活🈴,下到很具體的工作,他統統都得幹。那一年室裏有三顆星的發射任務,任務很重,室裏的人又正處於青黃不接。老同誌都將要退休了,新來的年輕人又一時接不上💇🏼。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帶領著一幫年輕人,虛心向老同誌學習,苦幹加巧幹,幹得很出色🀄️。既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換來了老同誌對這幫年輕人的信任🕷。
第三件事情是在研製出口尼日利亞那顆星時所受到的鍛煉。當時時間緊,任務重🦹🏼♀️,能不能拿下這個任務✊🏻,代表的是中國人的形象🧑🦼➡️。周誌成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集中資源幹大事🍤,靠集體的力量能創造奇跡🫦。尼日利亞領導人的一席熱情洋溢的話,也讓他深受鼓舞😒:“美國人說他們24個月完成,我們不相信,因為美國人不加班;歐洲人說他們兩年做完🚔,我們半信半疑,因為他們的假期鐵打不動,要加班也很難;中國人承諾了,我們就相信🐎。你們中國人是可以創造奇跡的。而且中國人可以不計名利🍽,不計報酬,一天當成一天半去用。”
2000年,在從事航天器動力學設計與控製5年🦦、從事和主持衛星總體設計工作7年後🙋,周誌成成為東四衛星平臺總設計師。該項工程規模龐大、系統復雜🕒、技術難度大,屬於國際同類先進衛星。在他的主持下,短時間內確定了總體技術方案👈🏻,優化了技術流程,簡化了技術途徑🔳,使型號立項和初樣研製順利完成,目前正樣研製進展順利。這個星和“東三”相比🚣🏽♀️,一是承載能力更大,二是壽命更長,確實上了一個臺階。周誌成的思路是⭕️,中國的國力有限,我們不可能一步一步地來,必須實行跨越式發展。
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周誌成認為得益於老一輩科學家的培養和提攜:“說來我也很幸運,我任主任設計師和副總師時🐙,範本堯先生曾是這個型號的總師,他是清華力學研究班的老前輩🎯📠。他對我很關心,他常常和我們一起討論問題,許多細節都問得很仔細。他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時時刻刻鞭策著我。我能走到今天,除了個人的不斷學習和努力外,機會、任務品牌、老科學家的帶動👰🏽♀️,缺一不可🪿𓀖。”
周誌成認為👨🏿🦲,清華的學生出去後要有所作為,首先是在自己的專業上,專業上的成績是許多人成功的最有效的切入點。要管理一個系統❤️,必須先熟悉這個系統,積累經驗。許多總師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
周誌成認為,一個人從小的理想和信念對自己的成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一個有誌的青年人就應該為國家幹事。
(黃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