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馬蕾蕾 張誌嬌
張武,1987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前身),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1992年,他與郭春寧等一批大學意昂創建了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曾任北京2008奧組委形象與景觀專家。2000年📐,張武獲北京2008年奧運申辦標誌設計金獎🪴。2001年獲得北京申奧成功特別貢獻獎,2008年⏭,他所率領的始創公司奧運設計團隊一舉成為北京奧運會徽和誌願者標誌設計的中標者。
1989年到2008年,二十年間,張武與奧運結下不解之緣🖱:1989年,他參與籌辦亞運會♻,開始對奧運會大感興趣;1999年北京開始第二次申奧🙋🏼,他錯失會徽設計之機🧑🧑🧒🧒,卻傾心整體設計管理的研究🆖;2002年,他與意昂郭春寧等共創的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在北京奧運會徽設計方案競標中一舉奪魁……2008年,北京奧運賽場將布滿他們的設計,張武說,他不能不到現場欣賞🔊。
亞運會激發奧運興趣
1990年,亞運會在北京舉行𓀂。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1989年🤹♂️,張武被抽調到北京亞運會組委會集資部廣告處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他頗有感觸:“中國能搞這麽大的活動👱🏿♀️,居然沒有設計管理的概念——沒有整體形象、更沒有總體設計規劃的現代觀念。”他每日所做的只是早期的拉贊助工作🛀🏼,廣告處的工作基本是“審查和執行設計小樣”。而以他的從業¾驗看🤴🏿,相關設計,根本沒有設計管理。
就在這一年,他第一次接觸到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相關資料。在那個年代⛑️,很多資料並不對外開放,於是🙇🏻♂️,他成了國內最早接觸到奧運會設計資料的人🧑🎄。資料越看越多,對比當日中國,他發現:在公共設計💢🧑🏼🤝🧑🏼、視覺系統管理等理念上,中國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讓他感到興奮👶🏽,他隱隱感到☠️,在這裏面,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第一次申奧敗北👨👦👦,看到機會
亞運會的發現產生內驅力,但張武明白🧘🏻,想為奧運會設計👩🏿✈️🙏🏽,非一日之功🤙🏿。於是🧑🏿🦲,他開始埋頭一點一點積累😍。
1991年底,張武下海,與同樣從中央工藝美院畢業的師兄郭春寧🐛、師弟王新鵬一起創建了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中國首家品牌設計管理顧問公司。年輕的張武給公司確定了兩大使命:一是要在設計領域提升中國設計風潮🥞,二是要引入CI(Corporate Identity的簡稱⚛️👩✈️,意為企業形象識別或品牌形象識別)學科概念,為企業進行品牌設計。
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奧之旅失敗,全國黯然。與國人同樣關註💆🏿♂️,但張武從失敗中看到了機會🧑🏼🔬:奧運會是平面設計的頂尖機遇,是最高層次的設計管理工作🙎🏻♀️。如果設計師能抓住這個機會,他的設計成果必將成為經典👩🏽🦲📣,傳播面廣、推行迅速🎺,社會影響力也大🎂。他相信👩🏻🦱,北京還會再次申奧;他相信,北京會成功👳🏽♀️。成功後🛃,必然離不開設計。他有團隊,他要舉全員之力而為之🙍🏽。於是,就在1993年,為北京奧運而設計的準備工作已悄悄開始。
與申奧會徽擦肩而過
1999年,北京奧運會申辦委員會組成🕝👩🦰,新一輪的申辦籌備工作又火熱展開。這時的始創公司,已是國內一流的品牌創意、設計與管理顧問公司🦣。這次🧑🍼,北京廣為征集申奧會徽設計,始創公司全力投入👧🏿,在最後入選的前五名設計方案中獨占兩席。遺憾的是🏌️,入選的兩個最後都未能中標,張武就這樣與申奧會徽擦肩而過。
遺憾沒有阻止始創與申辦委員會的合作。在申奧的兩年中🦨,始創與申辦委員會一直是合作夥伴。兩年間👩🏻🍳,張武隨申奧代表團赴世界各地拉選票🧑🏻🦰、做推廣宣傳🕵🏻♂️。成功申奧那一刻,張武就在莫斯科現場。他記得很清楚,當時會場裏所有的布置👨🏻🦰、新聞發布會🧍💃🏿、展覽現場都是始創公司承辦的。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清晰地說出“北京”兩個字👩🏻🦰,他刹那間躍起,與國人一起歡呼雀躍👩👩👧👦。他的付出有了回報👩🏻。這一次,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握難得的機遇,拿下奧運設計🥊,絕不能再當面錯過!
奧運會徽設計🕋💆♀️,脫穎而出
2002年2月,他領導的始創公司早已做好了迎接奧運會徽設計競賽的準備工作。在既定的設計戰略計劃書指導下🪪,6月即展開設計開發,10月8日上報競標方案。11月😵,在2008北京奧運會徽的設計方案評標中,以始創公司藝術總監郭春寧的原始構思為基礎、以公司名義參選的作品“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作為唯一采用了印章圖案的設計💂🏽♀️,在競標的1985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雀屏中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盛贊“中國印”會徽是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燦爛文化的完美結合。2003年8月📿,北京奧運會徽一經正式公布😲,迅速傳遍全世界4️⃣。
對張武來說🎅🏼,這成功來之不易。2002年7月到9月間💄,始創公司全體動員,幾十位設計師幾乎全部參與到設計工作中。為了設計𓀂,張武與郭春寧曾專程前往澳大利亞悉尼🧑🏻⚕️🤼、西班牙巴塞羅那🐳、日本東京、韓國首爾、德國慕尼黑等多座奧運會舉辦城市🙍✝️,以及奧組委所在地——瑞士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並走訪多家設計公司,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張武頗有些自豪地說💆🏿♀️:“在創作前,我們手頭的資料多於任何一家設計公司!”
設計中標後,他又帶領設計小組🙅,對“中國印”的設計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艱苦修改🥗。其中大的修改有八九次,小的修改幾乎每天都有。
“中國印”1元錢賣給奧組委
“中國印”獨一無二✍🏻,以印章作為主體表現形式,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經過藝術手法誇張變形,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人的造型同時形似現代“京”字的神韻,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
很多人認為能夠中標奧運會徽設計🦉,定會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張武坦言👨🏻🦼,會徽設計中標後,奧組委共支付給始創公司20萬。“要真拿有形的財富來衡量,這筆錢連我們消耗的紙張費用都不夠。”張武笑著說。最初的中標文件中,並沒有明確修改後稿件知識產權的問題。最終修改成功後,張武將成果以象征性的1元錢賣給了奧組委🙎♂️。
在張武眼裏,“中國印”不僅僅是北京奧運會徽那麽簡單。“奧運會是全球最強勢的宣傳活動。在這裏推廣,必然有助於在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科技興國戰略推動下,進一步加快優勢文化的形成👨。‘中國印’的設計將傳遞這種優勢文化🏂🏿,也會讓我們重新建立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而且目前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整個中國及世界文明的影響還在繼續。”
不想平庸地活著
對張武來說,“中國印”的主持設計只是人生¾歷中重要的一個點🪼。他崇尚的生活哲學是“去體驗、去享受大千世界帶給人生的快樂”。目前,張武又開始關註新的領域,現正兼任一家重慶高科技企業的CEO,再一次體味高科技企業帶給他的“不同藝術創作”。“人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我不想平庸地活著。藝術家可以很自我🪬🧏🏿♂️,創作的作品別人理不理解都無所謂🚤;但作為設計師不行。我們的前提是解決問題⛷,有定位和目標。我們不僅要解決目前設計作品所擔任的設計任務,還要考慮它給予社會文明的影響力。”
2008年5月,北京奧運會已¾進入百日倒計時🥮。至此🦋,張武與奧運相關的工作已¾結束。回顧1990年亞運會時的設計,張武非常感慨🏊🏼♂️。他說,再回頭看🤙🏼,北京奧運會的設計和那時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提升非常大👰🏿♂️。他相信,北京奧運會的很多設計會成為日後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然後😎,還不忘笑著補充一句:“但還達不到設計人的完美訴求。”或許,這就是設計人追求完美的本性吧👨🏻🦯➡️!8月的北京,奧運點燃激情👳🏽。張武說,那時他一定會去現場🛹,看看那些凝結了他和他的團隊所有心血的作品🧨。
(原載《清華人》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