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第一屆畢業生)
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在講臺上
200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迎來建校50周年慶典🦶🏼。錢學森先生的塑像屆時會在科大校園內落成。
科學巨匠錢學森先生,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建者之一🖨。他在建校方案的製定中,在近代力學系專業方向和教育內容的確定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科大近代力學系(原名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以下簡稱力學系)的首任系主任。他擔任這一職務從科大初創階段的1958年7月28日起,直到1970年科大從北京戰備下遷到安徽合肥止,近12年🫱🏿🫴🏻。
他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實踐表明,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獨具戰略眼光和創新思維,有卓越組織管理才能的教育家🧑🏿🦱。
“我把科學院的大炮給你們調來了”
錢學森先生重視教育,並不因肩負國家航天工程重任而放松對科大力學系的領導工作🔙。他精心安排力學系的教學計劃,工作做得相當細致到位。開學之初,他為全系學生宣講教學計劃時,闡明了他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指導方針,特別強調:教學內容做到理與工的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業務方面的培養目標,應當類似於“研究工程師”,即有科學研究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他不贊成在科大培養遠離工程技術與工程實踐的專門的理論人才,也不贊成在科大培養缺乏科學探索精神與能力,只了解工程知識的單純技術型人才。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他使課程設置有利於學生打好堅實而又寬厚的基礎,既包含科學理論基礎,也包含如工程製圖、工程設計等實用技能。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將會是多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如果基礎薄弱或過於單一,將嚴重影響科技人員綜合運用知識🫶🏿、跨學科開展工作的能力,進而阻礙科學的發展與技術創新。他曾形象地比喻,我們的知識結構應當像“金字塔”,這樣才有後勁,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空間👩🏽💻。
為了讓學生打好基礎,錢學森先生還聘請一流科學家為學生授課🐆。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當錢學森先生在全系大會上宣布聘任教師的名單時,他那躊躇滿誌和興奮的神情🤪。他高聲地說:“我把科學院的大炮給你們調來了!”當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感到有些出乎意料,甚至難以置信。我們誰都沒有想到,更沒有奢望過,竟然是科學院技術科學部的主任,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給我們講授普通物理課,1956年與錢學森先生同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殊榮的吳文俊先生給我們講授高等數學課🫠。化學課也是由當時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蔣麗金博士講授。到了大學二年級,由著名科學家錢臨照先生繼續給我們講授普通物理課🧙♂️🩰。錢學森先生曾多次說:這些一流學者都有繁重的任務在身,但培養科學技術人才“是一項光榮任務,再多白一些頭發又算什麽?”“他們知識淵博,對科學都有成熟和特有的看法,他們講課,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啟發。”大學三四年級時,錢學森先生又聘請了力學所的卞蔭貴先生為我們講授流體力學,林同驥先生講授高速空氣動力學,郭永懷先生講授邊界層理論,等等💮。
親自講授《星際航行概論》
進入大學四年級,我們盼望已久的,由錢學森先生親自講授的新課《星際航行概論》開課了。這門課原來的名稱是“火箭技術概論”,後定名為“星際航行概論”。按照錢學森先生1961年8月3日編製的教學大綱,這門課共計45學時,分12—13講,每講3學時,一學期講完👨👧。課程基本上按照大綱進行。第一次課是1961年9月18日。聽課的人很多,包括58級、59級兩個年級3個專業的學生,還有力學所的不少專家、學者。地點設在中關村中科院自動化所大階梯教室🥧。由於座位有限,力學所的一些專家、老師們來聽課時還自帶了凳子和馬紮。
當時我是58級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業二班的班長,每次上課前與另一位同學一起,站在自動化所西側門外查驗來者的聽課證。一般上課前10分鐘左右入場完畢,接下來我們兩人負責迎候錢學森先生🛀🏼。他的車總是準時到達,我們在他的車門外迎接他,並陪同他走進教室。每次他來時,總有一位秘書或警衛陪同,見到我們後會意地向我們點頭微笑,然後放心地讓我們引領錢學森先生🧝♂️。錢先生總是面帶笑容,和藹⛓、謙虛、充滿友善,同時也蘊含著堅定🕵️♂️、剛毅與自信。課後,我們倆又把錢先生送回到汽車附近🎐。還是那位秘書或警衛,向我們點頭道別。
有不少人說,聆聽錢學森先生講課是一種幸福,我也有同感。他的課講得實在是太好了,無論是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前瞻性,還是邏輯的嚴謹,語言的簡潔準確,甚至板書的漂亮工整,都可謂出類拔萃。
這門課1962年初結束🖕。1963年我們每位學生都得到了他贈送給我們的,由科學出版社精裝出版的一本書,內容就是他授課的講稿——《星際航行概論》👇🏽。經歷了“文革”的風風雨雨,經歷了科大由北京下遷安徽,我本人又從安徽調回北京,近半個世紀了,他送的這本書,連同我記的聽課筆記,我始終完好地珍藏著,不棄不離。
指導“小火箭上天”
翻開1998年科大檔案館和校長辦公室編印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事記,在1958年12月27日欄下記載的唯一事件是:“力學和力學工程系火箭小組研製的模型火箭試驗成功。”在那之後,我以通訊員名義在科大校刊上發表過《模型火箭上了天》一文,報道了那次成功的發射試驗🎨⚗️。實際上,我從火箭小組成立後不久便是它的成員,並兼任秘書組組長。
在大事記1959年1月3日欄下記載的是:“學校派代表參加中國科學院元旦獻禮大會☑️。學校向大會獻禮的禮品有電子計算機、單級模型火箭……”
大事記1960年2月28日記載:“學校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工作報告會。參加大會的有……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兼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主任錢學森……大會上,錢學森作了關於人工降雨火箭及脈動式發動機試製工作報告的總結……”
1960年8月記載:“從6月至今,我校力學和力學工程系及應用地球物理系的同學,在北京市八達嶺進行了13次催化暖雲降雨的試驗,取得了初步成效。”
應該說,大事記成功地捕捉到了火箭小組在錢學森先生指導下開展活動的幾個閃光點。
1958年秋冬,力學系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火箭研製小組,開始只有6個人,後來增加到幾十人。到了1959年,在學校倡導“低年級學生就開始搞科研”這一方針的推動下,火箭小組曾擴大到與其他系合作,比如與地球物理系、自動化系合作,那時的火箭小組規模遠遠超過百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組”了。
火箭小組初創時期非常艱苦,同學們雖然有著很重的課業負擔,但在科研方面也給自己提出了很高的目標。沒有廠房,就在新搭建的幾間簡易活動房內活動,加點熬夜已成家常便飯🦹🏿。
那時由於缺少經費買書,有時甚至由幾位同學開夜車,自己用鋼板刻蠟紙,抄錄書中內容,油印後分發給組員閱讀。有一本書叫《火箭技術導論》,記得是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就是用這種方式發給大家的。那種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的精神,頗有點像同期我們國家搞“兩彈一星”的那股勁。也不奇怪,搞大火箭和小火箭都是由錢學森先生指揮和指導的,只是後者還增添了育人的色彩!
就這樣,在我們入校後百天之內,就把長約1米,箭體直徑約10厘米,以中碳鋼為固體發動機壁面材料,內裝空軍殲擊機駕駛員座下緊急情況跳傘時用的火藥——雙基藥,使用自己設計和加工的鋼製超音速噴管,鋁製外殼的小火箭,發射到約5000米的高度。
錢學森先生參與並指導了火箭小組的工作💀🌳。當他知道我們取得的初步成績,並了解了小火箭的設計👨🦲、加工情況後,高興極了。他半開玩笑地對我們說:“你們的路子走對了,簡直是‘發了科學洋財’。”對於如何改進設計,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至今令我深感遺憾的是,當時他曾給我回過一信,內容有兩三頁之多,信中認真地解答了一些問題,並談到了一些改進意見。後來校方開展保密大檢查,我只好把它交給上級,作為保密資料保存了📲🤾🏽♂️。幾年前我曾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渠道,托人查詢過這一資料,但一直沒有結果🫕。
錢學森先生多次與火箭小組座談,指導小火箭的研發工作,有時在簡易房,有時在系辦公室🍲。1960年2月28日的一次討論中,一位專家建議,為了降低成本,我們可以考慮將使用的超音速噴管由鋼製改為水泥製或陶瓷製🐕。那時全國都提倡“土法上馬”🍋、“土洋結合”,但錢學森先生對這個意見明確表示不贊成,他說:“該洋的地方還是要洋嘛!”他反對跟風,反對人雲亦雲,而是實事求是,以科學為依據🙅🏼♂️。
火箭組的工作到了1960年已相當深入。那時我們已使用長余輝示波器測量和分析發動機壁所受應力情況,用自己研製的彈道擺測量發動機的推力,請解放軍空軍雷達部隊協助,用雷達觀測火箭發射情況與發射高度,用自動彈射出降落傘的方式,成功地回收小火箭✊。為了提高小火箭的射程,還研製出雙級火箭。同學們在研製工作中,有不少發明創造,小火箭的研製,無論從成果上,還是從育人上,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
小火箭的研製較為成熟後,便開始與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人工控製天氣研究室及中央氣象局合作,以它作為運載工具,把降雨催化劑帶到雲中炸開散播,用來人工降雨或增雨,或者消除冰雹。1960年夏天我們曾駐紮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山地,住在自己搭建的帳篷中,連續做過兩個月的人工降雨試驗,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與此同時,力學系火箭小組還派遣了一支小分隊,前往甘肅蘭州地區用小火箭作為運載工具,進行人工消除冰雹的試驗,同樣收效良好。之後不久,中央氣象局等單位曾成百支地向我們下訂單。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和內蒙古大學等都曾派人來進修學習。一些新聞媒體也紛紛來校采訪,刊登了同學們發射火箭的照片。之後,日本的報紙對我們的小火箭作過報道,意大利和前蘇聯的格魯吉亞共和國相關部門也曾與我們進行學術交流,尋求合作,有的索要了圖紙。前蘇聯科學院通過中國科學院向我們索要樣機,我們很鄭重地向他們贈送了一支單級火箭和一組雙級火箭的樣機。
這段40多年前曾經引起過轟動的歷史,也許由於時間的推移,變得鮮為人知了,但它的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和不小的範圍內發生過作用。它對我們的成長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錢學森先生始終是這項活動的堅定支持者和指導者✌🏽。
本文完成後,筆者又略翻了一下科大大事記,見到這樣兩條記載:
“1959年11月23日:郭沫若校長捐贈兩萬元稿費作為全校福利金,幫助同學們添置衣被。”
“1961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錢學森贈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民幣一萬一千五百元,作為改善教學設備之用。學校已購買部分計算尺供同學使用。”
這些事我們都親見或親歷過。有這些誌存高遠,且腳踏實地的師長們引路,無比幸福!
(轉自👨🏽🏭🥂:光明日報 200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