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際鑾,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南昌大學博士生導師。1944年考入西南聯大🤹♀️,1948年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畢業,獲工學學士,留校任助教,1950年被派往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學習🧒🏻,1953年研究生畢業?現為南昌大學名譽校長👩👩👦,湘潭大學名譽校長。
潘際鑾先生出身於一個鐵路職員家庭,父親潘鳳林14歲中秀才,科舉廢止後,進了鐵路學堂,畢業後在南潯鐵路做職員,因工作勤懇被提升為九江站站長、段長🚴🏼。1937年12月,為了不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過亡國奴的屈辱生活,潘鳳林帶著一家老小,幾經碾轉來到昆明。
由於戰亂和家境困難,潘先生少年時期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1944年,以雲南省中學畢業統考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由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三校組成的大學,學校除了圖書館和兩個大食堂是瓦房外,所有的教室都是土坯墻鐵皮頂,學生宿舍和各類辦公室全是土墻茅草屋。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學習,潘際鑾先生卻感到很幸福,因為聯大有一大批優秀的教授:人文社科方面有朱自清、聞一多🏊🏻、錢鐘書、馮友蘭等,自然科學方面有華羅庚🙋🏼♀️、陳省身👩🏻🍳、吳有訓🤽🏼♀️、周培源等;而西南聯大師生堅持教學🕧、讀書👷🏽、實驗,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西南聯大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拼搏精神、奉獻精神和科學精神,梅貽琦先生先進的教育理念,大師們深厚的學術造詣,嚴謹的學風和敬業精神,深深地植根於潘先生的心中,為他今後獻身科教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初,教育部確定學習前蘇聯高等教育經驗,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重點,從全國各高校抽調150名青年講師、助教前往進修。1950年秋,潘先生離開清華園,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主修焊接專業。師從前蘇聯著名教授普洛霍羅夫博士,普洛霍羅夫博士是莫斯科包曼工業大學教授,在焊接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較高的造詣,是當時蘇聯專家中唯一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潘際鑾先生在汲取焊接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汲取了前蘇聯教育製度中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優點,這一優點在他50多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他的辦學思想✤。
1993年,江西省為了建設一所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的大學,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將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南昌大學,1993年4月,在吳官正省長的盛情邀請下,潘際鑾先生帶著對故鄉人民的深深眷戀,離開美麗的清華園,出任南昌大學校長🤼♀️。
上任伊始,潘際鑾先生抓學校辦學定位,他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圍繞江西的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辦學指導思想:面向21世紀,以改革總攬全局,定位於江西,服務於江西,緊密圍繞江西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南昌大學。同時他又提出了辦好南昌大學的十大措施:一是根據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江西省、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學科👍🏽、系和專業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二是要在本科教學中實行學分製、淘汰製和滾動競爭製💪🏽;三是加強人才的引進和人才的培養工作;四是充分發揮專家教授在建設南昌大學當中的主導作用;五是抓好重點學科建設📽;六是抓好五年發展規劃;七是製定南昌大學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條例;八是大力發展校辦企業;九是抓好校園建設✊🏽;十是加強後勤隊伍建設🤘🏽。潘際鑾先生的辦學指導思想明確,措施具體,得到了學校黨政領導和全校師生員工的支持和擁護。
潘際鑾先生長期從事高教工作,他認為本科以上的復合型人才最適合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文理工相互脫節的狀況。為此,他在國內省屬高校中率先對系、所和學科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和改造。將原來兩校的29個系(院),76個專業優化組合為24個系,3個學院。調整後出現了一批理工結合的系(院),如將原江西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與原江西工業大學的計算機工程系合並成為計算機科學工程系,在管理👰🏼♀️、財經等方面設置了文理兼容的系科和專業。所有系(院)都按照文理工滲透的思路,對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作了重新修訂和改革💛。1994年4月,潘際鑾先生對照國家“211工程”遴選條件,清楚地認識南昌大學在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育水平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與“211工程”遴選條件存在較大差距,為了縮短差距,達到“211工程”遴選條件,他提出在現有的27個系(院)的基礎上組建學科群的設想,他認為組建學科群:“第一,可以集中人力,形成比較強大的學術梯隊🐨;第二,可以集中實驗研究設備,形成有實力的研究基地;第三,可能集中各系的成果,突出學校已有的科研水平✮;第四,可以更好地進行學科交叉,形成學術上的優勢𓀕;第五,可以擴大學術領域,更好地規劃學科發展方向,更好地規劃碩士點、博士點,也可以規劃承擔重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課題🌆。”他的設想很快在班子中形成了統一意見。組建學科群這項工作從1994年7月開始到1995年初基本結束🧑🏻🦽。在這項堪稱"大動作"中,僅原兩校南北區間調整搬遷工作就涉及到80%的系和近3000名學生。僅搬遷實驗室等內部裝修費用就投入了300多萬元。這樣做是值得的,它不僅使學校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而且也使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達到了實質性的合並🚐。因此,南昌大學的黨政領導稱這項改革舉措是進入“211工程”的新的裏程碑,是“第二次並校”。
育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潘先生在抓學科調整的同時,著力抓教學改革,並以學風建設為切入口積極推行以學分製、製淘汰製、滾動競爭製為核心的學生“三製”改革。學無壓力難以成才,潘先生說,要辦好大學沒有投入不行,但光有投入也不行🕗。所以,他認為抓學風比抓投入更重要,因為那是直接關系到學生全面素質和教育質量的大事🕵🏼。在省屬高校中,南昌大學率先推行學生“三製”。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壓力,但南昌大學的“三製”改革始終沒有動搖,由於學生“三製”的全面實施,南昌大學的學風很快有了好轉,教育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轉自:焊接界 2008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