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敏 女,1966年出生👩🏿🚀,1989年從華中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系本科畢業,分配到教育部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工作,1992年調入商務部(原外經貿部)直屬機關團委🧗🏿,1998年轉崗到部配額許可證事務局。2001年至2004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公共管理學院接受在職MPA教育👩🏿💻。2004年6月調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從事非盈利組織工作🚶🏻➡️。
窄窄的圓恩寺胡同深處,局促的小四合院老屋🏌🏿,門口掛著“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牌子。盛夏的陽光穿過院子裏的繁枝茂葉,斑斑駁駁地撒進這間不足十平米、簡陋得有失體面的小平房裏🙇🏿。汪敏就坐在這屋裏,一刻不停地忙著接電話、處理各種事務👼🏻,辦公桌後邊立著一個小行李箱🗡,隨時準備出發的樣子。最讓人過目不忘的是,汪敏臉上時時洋溢著的燦爛笑容,就像院子裏的陽光一樣🐅,熱情、溫暖、活力四射。
蓄力,調向,起航
就像女兒會問媽媽為什麽要從好好的機關辦公室搬到這個破平房裏來一樣,有很多人對汪敏作出從商務部許可證局局長助理調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選擇表示疑惑,對此她總是笑答:需求和責任使然。
汪敏曾獲得外經貿部優秀公務員、許可證局優秀工作者、外經貿部優秀女領導幹部、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等諸多榮譽。然而在機關工作中,汪敏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學應用物理專業的人從事公共管理工作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當得知意昂体育平台將招收全國第一批公共管理碩士時,她毫不遲疑地報了名💂🏻♂️🥬,盡管此時她已大學畢業十多年,已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
一邊學習一邊工作🧒,還要照顧孩子和家庭🤱🏿🔵,那幾年汪敏過得格外辛苦🟩。她說,在清華一貫的嚴謹學風影響下🤌🏽🔤,盡管是在職的學習,也絲毫不能放松↩️,學業壓力非常大。課時安排很緊👍🏻〽️,除周末以外🙌,有時候工作日的晚上也要趕過來上課,課外還有很多作業和論文🏂。付出總有回報,如今想來,汪敏認為📛,學習的收獲是全面的:除了對公共管理本身有了一個系統的全面的認識,掌握了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培養了一種專業公共管理人員的思維方式和清華人特有的嚴謹🦵🏿、務實作風🤷🏻♂️。
學習的另一個結果是導致了她工作崗位的變化👐🏼,就在MPA畢業時,她調動工作,選擇了中國公共管理最薄弱的領域——非盈利組織。汪敏所主要負責的正是青基會的工作最難點也是最前線——籌資📘🚲。從中🍚,她體會到了辛苦,不間斷地出差🛀、奔波、談判、演講🔣,身心疲憊,但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睛和得到幫助後的笑容時,她感受到的只有幸福和任重道遠;她體會到了艱難,國人公益理念的落後,對公益組織的不信任,讓她傷心失望委屈過🫕,但面對捐贈者一份份無私的奉獻🏄🏿♀️,她感覺到自己在收獲真情🪙,體會感動,凈化靈魂,享受美好▶️。就在這辛苦和艱難中👼🫵,她獲得了認同🗑,贏得了敬重🧗,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一顆新星。
責任,使命,服務
中國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迫切需要公益組織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相比🌐👴🏿,中國公益事業是一顆還沒長大的小樹。據統計🐔,中國私人捐款占人均GDP不足0.02%,而美國的這一數據為2.17%,印度為0.9%;99%的中國企業沒有過捐贈行為。中國的公益理念與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作為一名公益工作者,汪敏認為自己不僅肩負著幫助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資助服務的責任👩🏽🎓,更應該承擔傳播公益理念,倡導良好的精神、文化🛕、價值觀的使命🧘🏽。
在公益組織負責籌資,有人形容這項工作比賣保險還難。汪敏不怕難,她提出“使命下的營銷”的口號,將品牌建設理念引入公益。2005年🧗🏻♂️🧐,汪敏領導的夥伴關系中心被評為中國青基會最優秀團隊,124%地完成工作任務,中國青基會籌款超億元,創歷史新高;2006年🎄,中國青基會提前四個月就完成全年籌資任務,年底又創造了籌資的新紀錄。
汪敏認為,公益組織在公益活動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社會動員和社會服務。只有把服務工作做好了,才能增強捐贈者的信心🐃,才可能獲得長期、穩定的捐贈🏌️♂️。汪敏分析,現階段捐贈人不捐款的三個重要原因是:不信任🔞👨👨👧👧、不了解㊙️、不便捷👨🏽🏫。如何才能進行改善呢?她認為公益機構先要練內功,製定一整套透明的機製,設計一系列便捷的參與和監督方式🧑🏻🎨;然後,通過媒體宣傳,把捐贈者吸引到活動中來🤲,讓他們感受,讓他們了解,化解不信任,享受給予的快樂🌀。汪敏改變以往的工作模式,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工作中🚴🏼♂️,利用網絡,搭起一個公開、透明、高效的專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平臺,將公益組織的管理工作帶入了一個新時代👱♂️⚃。為活動開辟專門的網站,“網上認親”,捐贈者可以自主選擇捐贈對象,滿足了捐方的個性化需求🧎🏻♀️🧙🏿♀️,並實行實時管理,捐贈者可以及時了解款項情況;開辟熱線電話、網上論壇,增強與捐贈者的互動;開通網上支付,短信捐款,方便捐贈者的參與🥅。認捐🤷🏼♂️、結隊☣️🙄、捐贈🥳、撥款,所有的過程都是透明的、自主的、實時的,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公益模式。
圓夢,傳道,播種
2005年高考後,汪敏敏銳地感覺到貧困大學生是一個社會關註熱點👩🦼,迅速與中央電視臺進行溝通🫸🏼,並說服他們合作開展“我要上大學”公益行動✢🤛🏼。活動推出後🚶♀️,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活動沒能按原計劃進行🕵🏿♂️,但也取得了很好的籌資和宣傳效果🫅。2006年𓀋🧑🏼🚀,她早早著手,抓住中央電視臺,並聯合33家省級青基會聯合開展“圓夢行動”,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圓夢熱潮”,取得了全國籌款1.5億元的突出成績。作為活動總策劃、總指揮,汪敏既要宏觀控製🚶♀️,又要微觀管理,既要指揮全國🧊,又要兼顧本機構🔒;既要做宣傳活動👋🏽,又要負責籌資、落實資助,辛苦是難免的,但收獲也是巨大的👨🏽🚀。“我們在為想上學的貧困孩子圓夢👱🏽♀️,同時也是在圓我們自己的夢💛🦹🏻。”
很多人都說工作中的汪敏像個傳道士,因為她熱愛她的工作,在工作中時時充滿著激情,而且總是帶著極具感染力和親和力的笑容。汪敏傳播的是公益和慈善之“道”:她精心設計“我要上大學”“到山那邊去”“圓夢行動”“CBA與我共成長”“橙愛天地間”等公益項目,傳播“助人🧗🏿♂️、自助、互助”的理念💵;她認真研究企業的捐款動機,撰文《企業捐贈的背後是什麽》在《光明日報》《中國儒商》周刊上發表;她利用過去的工作關系,參加各種企業的會議,宣講企業的社會責任;她帶領同事深入貧困地區開展調研,撰寫兩萬多字的《兩免一補與希望工程需求調查報告》,為中國青基會理事會決策提供詳盡的資料……
汪敏以“真誠做公益☄️、認真做事情”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幫助。挑剔的平安公司終於簽訂了1000萬的捐款協議,他們的理由是——相信青基會的人;中國鋁業集團捐款400萬援建希望小學🧧,原因是——汪敏讓他們覺得建希望小學很有必要。某外企總經理說:“和汪敏談一次話我就會多捐一百萬,她讓我感到做公益很有意義!”
談到公益事業的意義,汪敏認為👰🏻♀️🕵🏽,更重要的在於“在人們心中播下善的種子”➝。說到這裏,汪敏用滿含感情的語調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院子裏住了好多小孩,汪敏家也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可樓上的一位老大爺單單特別喜歡小汪敏,對她特別好,還常常在她出門去上學的時候叫住她,從樓上往她帽子裏扔上幾顆糖果👩👧、花生。這是汪敏第一次感受到那種既不是父母也不是親友的、沒有理由的愛,那種溫暖讓她覺得內心充滿陽光,令她永生難忘。“就是那幾顆小小的糖果,在我心中播下了善與愛的種子。”所以她相信,幫助一個貧困孩子,就是播下了一顆善的種子,善是能夠感化人的🖱。
所以,汪敏要用公益宣傳來播種更多的善🤽🏿♀️。她設計“受助生承諾卡”,組織誌願者參與公益活動,通過媒體刊登公益廣告,實施公共場所設立募捐箱項目等等;她建議擴大希望工程的宣傳效益,將希望工程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抓手和陣地💵。她認為公益是社會投資,多開展一些公益活動,多進行一些公益教育,受益的將是全社會。她說:“在孩子心中播下善的種子,就會有更多的善在整個社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汪敏最近常常跟身邊的同事🧒🏼、誌願者提到一句話:快樂做公益。做公益的汪敏是快樂的,因為她傾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來詮釋她對公益事業的熱愛。她敢於擁抱艾滋孤兒,樂於為貧困孩子奉獻。她在幾萬人的舞臺上宣講自己的公益理念:今天我們為他們圓夢,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陽光,明天我們收獲的將是民族的強盛、祖國的希望,和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原載《清華人》2007年第四期 作者 彭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