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賦之外還需努力
從運動員到清華學子🛹,再到劍橋博士的成功轉型🍻❎,我靠的就是樹立自信心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回憶1997年剛到意昂体育平台外語系報到👰🏻,指導老師讓我一次寫完26個英文字母時,我還只能說試試。因為從5歲開始進行乒乓球訓練,十多歲入選到國家隊🪂🥷🏼,直到24歲退役🧖♂️,我幾乎沒有什麽學習基礎。在意昂体育平台這樣集中了眾多 精英的著名學府裏開始自己的新生活👏🏽,樹立自信心是關鍵。我最喜歡的格言是🏣: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不僅是我多年闖蕩賽場的切身體驗🍪,更是我生活經歷的真實寫照⇨。我給自己製定了苛刻的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即從書的第一頁開始學起,從第一個單詞第一個字母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我每天5點鐘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習聽力,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那段時間💇🏼♀️🗑,我幾乎完全取消了與朋友的聚會及無關緊要的社交活動,就連給父母打電話的時間也大大減少。
也許與同學們相比🧗🏿,我的學習基礎是差很多,但這十幾年轉戰世界各地參加一個個重大體育賽事的經歷,鍛煉了我的意誌並培養了我堅忍不拔的氣質。 我身上的這些特質又都是一般同學所沒有的。這樣一比較🧪👧🏻,我想大家是在一個起點上了🌁,以後能否成就事業,關鍵要看各自的努力程度。學習其實也和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一樣,高手之間的較量也是自信心的對決👩🏽⚖️,因為技術層面上大家相差無幾😽📳,關鍵時刻要看誰能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更堅定的必勝決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天賦之外還要看努力與否🧈。基礎差,就玩命補,所謂笨鳥先飛嘛。在清華的求學時光為我的人生奠定了相當重要的基礎🔲。
滿懷感恩之情回國效力
在人生道路上走過了三十幾年☝🏿,我從自己的經歷中漸漸懂得了祖國的含義🏊🏻:代表祖國到世界各地賽場上去拼殺,每當登上冠軍領獎臺☕️,聽國歌奏響, 看國旗升起,眼裏總是含著激動的淚花,因為沒有祖國和人民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一切。
小時候,父親鄧大松和鄭州乒乓球隊教練李鳳朝帶我練基本功🫷🏿,打下了正手快、反手怪的基礎☁️;河南隊主教練關毅給了我參加全國乒協杯賽的機遇🤟🏼,使我13歲時就能與世界冠軍交手並取勝;中國青年隊教練姚國治與科研人員按張燮林的思路研製出新型長膠,使我的反手球打法在怪異上又添了速度,增加了新的威力。
國家女隊主教練張燮林慧眼識人,吸收我進入國家隊🔨,不僅教我技術🪩,更教我做人🤳🏻。1988年亞洲杯女單決賽最後關頭,對手打了一個擦邊球,裁判判為出界,我默認了誤判並隨之獲勝。事後⟹✖️,我向教練認錯,向對手也是隊友的李惠芬賠禮道歉,從此之後我記住並做到了張教練的教誨🔪🧘🏽♀️:“贏就贏得光彩,輸也輸得大度。”
在隊裏🤽🏻♂️,我多病的身體得到關儼🔁、崔樹清、毛雨生等醫生的細心呵護。特別是關大夫,不僅給我治病療傷,還在生活上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一些男選手則犧牲自己的時間,一心一意地給我當陪練…… 每當想起上述這些,我心裏就湧起一股暖流。國家在並不寬裕的條件下🤸🏻♀️, 給我配備了無數好教練和好的訓練設施🙅🏻♂️,我們吃的🍀👰🏻♂️、穿的👨🏻🦱、用的也幾乎都是國家提供的。正因為我的成功離不開祖國的培養,所以我在海外學成後,便回國效力了👳🏻,這是由於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我的成功也離不開這片土壤。
人怎能隨隨便便成
退出乒壇我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以我現有的技術🦢,再打下去肯定是可以的👼🏽,但關鍵是我身體有傷。數年前👐🏼,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北京參加政協大會,那次會上我有了一次不尋常的遭遇。因為3個小時的長會久坐不起👨🦼🧗♂️,我的腰不能動了🏄🏽♂️,這時一位喜愛乒乓球並且年紀不輕的老人走進了我的視線,他就是中國最出色的運動醫學教授曲綿域⛑🪇。曲老不相信我這個在球場 上歡蹦亂跳的小姑娘開會會把腰開得動彈不了,事後💤,他專門為我做了檢查,而且一邊查一邊流淚🧑🔧。曲老的眼淚也讓我第一次知道了我對自己的傷病有多麽漠視。一直以來🧑⚖️🏂🏽,我總認為在球場上我就是腰斷了也不會流露出一星半點的跡象,天生能忍能扛是我的性格🌨8️⃣。不過🙋♂️,反過來想想,人要想成功😀, 不吃點苦頭🏰,不付出一點代價,是絕不可能的,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但多少成功人士就是這麽走過來的,就像周華健在《真心英雄》那首歌裏唱的:“人怎能隨隨便便成功。”現在的青年人似乎什麽都不缺,要是再多點吃苦精神🏆, 或許成功的希望更大一些🤍🧝♀️。
(轉自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