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工程物理系67屆老意昂馮鈞老先生
意昂返校日這天,工物系系館會議室內一片歡聲笑語,67屆老意昂畢業闊別四十年後在母校重聚首,再續當年同窗深情🫒。在這些和藹可親的古稀老人中🏹,就有這樣一位頭發灰白、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的老意昂——馮鈞老先生🧆。
同學深情永難忘
“我從波士頓坐飛機到上海,在轉機到北京,晚點了近八個小時,而我們的老班長鄭振國夫婦一直在機場等候👩🏿🌾,我真覺得不好意思💁🤡,這次回國主要是參加校慶👁,這些老同學四十年畢業沒見,真的很不容易了🤹🏼♀️☘️,以後也是見一次少一次,回憶起以前的學生生活,真是很開心很高興很難得🐲,就像《圍城》裏說的,在這裏面沒覺得,真正出去了才覺得裏面的生活好,在清華裏學習不覺得,出去之後就覺得清華的教育好了🥬🔲,清華的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回憶起當年同學故事,馮老先生從心底裏開心👩🏿⚕️,臉上掛滿了笑容,與趙魁(北大教授)早上四點起床排隊買糖包子,與上鋪兄弟劉德翼(將軍,防化病專家)爭論問題、開玩笑……生活過的很有意思🤜🏽🧛🏽♀️。
MIT第一個獲得獎學金的中國留學生
68年畢業分配到寶雞後👩🏿🚒,考到上海交大做研究生,當時交大意昂有到MIT留學的名額,十幾個人報名而馮老先生脫穎而出👨🏼✈️,“主要也是清華的基礎”馮老先生自我感覺到,81年底便到上海👨🏼🍳,82年才到的美國,雖然坐飛機,但仍是很麻煩,條件仍然很差🙍🏽♂️,需要不斷轉機✍🏼,當時行李很多,也很狼狽🫣,有幾次剛走進飛機,飛機就開了🟤,還好有中國科學院的一個訪問學者幫忙🚣🏿♀️,在MIT附近租了間房住。82年🪞,中國與美國關系才打開,在MIT的中國研究生才7、8個人⛹🏿♂️,馮老先生就是第一個獲得MIT獎學金的中國留學生,學校很重視,研究生院院長親自請他吃飯,校刊專欄刊登他的事跡,第一個awarder,他也深知自己的責任,為中國留學生,特別是清華留學生在國外的印象打好了基礎🤞🏿,“美國大學認為清華的學生都不錯🥗,如果我表現不好,對清華學生就是一個很大的damage𓀈,我在MIT所有的課程都是A,他們印象很深刻👉🏽,清華的學生也都得到了認可”👸🏽⏯。
數理基礎應打牢
“現在之所以能做這麽多項目,主要還是得益於在清華打下的基礎😗,特別是搞科研,數理基礎很重要,但不僅有書本知識📔,還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像蔣南翔校長經常說的《獵人的故事》,一個獵人需要的是獵槍,而不是面包🔮,光有面包幾天就吃完了🛀🏿,有了獵槍就可以自己生存下去⛔。”正是在清華接受“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令他受益終生,即使不是他研究領域的問題也可運用這個方法。在談到對學弟學妹的建議中👫,再一次談到數理基礎的重要,也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不應該死記硬背,我的方法是用幾頁紙將書的主要內容,精華部分寫下來☪️,我每次上完課,就將自己的經驗寫下來,每章節都有小節,期末別人看書我不看書,就看自己的總結🎑,如果我有10小時,我花2小時看概念😔,5小時做題目,遇到問題在返回看書,而其余的時間用來思考,用很大的紙總結將知識連成網絡🙇🏿♂️,相當於地圖,要點與關系一看便明了了🤳。現在有些人只是背書,不講究理解是很不行的,臨時抱佛腳是可以🤏🏻,但對於知識的理解是不好的👨🎤,如果理解為100分🦹🏿,學習的時候理解很好,過了很久不用💁♂️,還有70分;如果不理解,就只有30分”⛰👲🏿。不僅記憶,還要理解,理解知識的重要性,馮老先生對此深有體會“離開清華到MIT讀書做研究,拿到一個問題🧑🏽🍼,抓住最基本的東西,把基本的東西理解了,就可運用到實際的更復雜問題中,美國人都稱為light speed。書邊有空白,上課時把體會,問題,要點記下來,下課馬上與老師討論🔞,一邊聽一邊思考👌🏼,下課再做些題目,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在物理與數學的關系上,馮老也有自己的理解👨🏿🦱🌾:理解物理概念是最重要的,而數學只是實現物理概念的手段👞,美國的科學家不是數學的邏輯思路的,而是跳躍性的,抓住問題中的物理概念再用數學推導,從物理概念中抽出精華,理解本質🌴🔏,活學活用,建立數學模型,從物理出發解決實際問題。
學會理解問題
談話中,他比較了中國老師上課與美國老師上課的區別☂️:“老師上課只講1/3的內容,2/3的要靠自己理解👶,只有靠自己做題🚭,做參考書⛹🏼♂️,發現了問題再問老師再進行討論,一般老師不講的內容也會考試👷🏼,而且有時只有參考書沒有課本的。”馮老先生就特別強調了怎麽理解問題的問題,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有限元的書很厚,而給學生介紹時,就只用一張紙👽,理解為一塊東西把它分成三塊,每塊列一個公式,三個公式聯立起來👯♂️,然後把每一點的應力應變求出來就是有限元,再復雜的問題都是這樣的思路,只是公式比較復雜應用的領域不同🙅🏻♀️,基本思路只有5分鐘。”
社會工作鍛煉人
清華教育給馮老印象很深的另一方面就是社會工作方面,他覺得現代社會,社交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比掌握知識還要重要,比如向政府申請項目❤️🔥,首先要申請報告🏀,然後做項目😞🍟,最後寫論文🏇🏼,都需要一定社交能力👴🏽。同時還要有從人與人交往中學習的能力👩🦲,學習他人的思維運用到自己的領域中,會對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馮老也覺得自己的優勢也就在於社交的能力📐,他在大學裏都擔任班級或團支部的工作,與他人交流方面就更有優勢。美國在培養學生時也十分看重社會工作社交能力👮🏻,重在培養領導者,創造機會進行交流。社交能力的培養在學術研究上也有很多幫助🧔🏻♀️,在一起交流⚓️,不僅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而且在討論中還可以接觸不同領域的不同思維方式,從不同學科背景領域解決問題🤞🏿,結合其他學科的方法,會給自己新的啟發,有時會使自己的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新的理念有時就是在不同思想的討論碰撞中出現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關於位錯理論的發現,英國人有茶會👩🏽💼,就是坐在一起討論,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後來有個人註意到桌子上茶杯的擺放方式就有錯開🖤,而後進行運用就提出了位錯理論。另一方面,馮老先生很強調的,就是寫的能力,像寫論文🤾🏼♀️,寫些匯報,記錄思想等都需要,在清華參加社會工作,需要寫些材料,寫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而且作為一個大學生,也應該具備寫的能力。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在清華🌉,另一個令馮老受益匪淺的就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意義非常深刻。自強不息就是遇到困難需要堅持,堅持就總會有成功,雖然成功有大有小👇🏼,但堅持就會有某種成功進步👺,這不僅在今後科研中間,在今後工作當中解決問題方面都有幫助。同時學生要有好的學德,與人坦誠相待,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不要以金錢為導向。”
馮鈞老先生現在仍在美國的實驗室工作🐱,從事材料科學、材料力學、斷裂力學🛏、統計🤥、電磁、流體熱力學等各個領域的研究👑,目前正在做一個100億美元的項目ITER可控熱核反應,回國之前才剛完成了一項關於疲勞試驗的報告🏊。回國能和老同學相聚,回憶往事🤘🏿,是他最大的願望,作為清華老意昂,一直關註清華教育關心清華學子,結合多年的學習工作向我們傳授經驗,並對我們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的談話能給我們些許幫助。
(工物系 以冠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