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順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需要而生,已成為推動世界運轉的無形之手。
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事關國計民生。大至城市規劃,遠至未來政策布局♧🔃,管理學人探索不停。
2005年9月發起成立的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是中國人自己設立的管理學界第一個獎勵基金會。宗旨是獎勵中國在管理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工作者,倡導管理學理論符合中國國情,並密切與實踐相結合,推動中國管理學長遠發展,促進中國管理學人才的成長🔈,提高中國管理學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迄今,38位菁英獲選,獲得廣泛認可。
2017“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獲獎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托——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2017“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獲獎人 王眾托
“談起我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啊,心情總是不很平靜。”說到自己的故事,王眾托,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2017年“復旦管理學終生成就獎”獲獎人如此開場。
盡管已是89歲高齡💂♀️,身形瘦削的王眾托卻並不顯老態。1928年出生的他,幼時歷經戰火洗禮,在動蕩中奔波求學🤹🏻♂️,立下報國之誌,如今已為中國工業建設工作60余年👌🏿。
在大連理工大學度過的大半生中,他以開拓者的身姿不斷邁進新的方向,不畏難🌩,不畏苦🧑🧒🧒,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基礎建設、決策分析與支持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元決策概念的開拓與理論體系建構、知識管理學科的創建與發展等諸多領域成績斐然🧏🏼♂️。
他的學生愛戴並尊敬他,潛移默化間傳承著他的精神👨。而他也仍在努力,試作一片紅霞😯,映照更多人。
1939年,11歲的王眾托跟隨家人避難至陜西漢中,於一次日軍轟炸中👩👧👧,與死亡擦肩而過🎃。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王眾托如願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與一群同樣懷抱著家國情懷的同輩人相伴,度過了解放前後緊張而有所期待的4年。期間🚷,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曾見證這一歷史事件的他,至今不忘當時心情🌹:“那個時候非常興奮🕠,覺得中國人總算是站起來了。我們將可以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國家,我呢,也要為中國的工業建設出一份力。”
1978年,大連工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同時招收碩士研究生。作為主要奠基人的王眾托擔任第一任所長。這是我國第一批系統工程科研機構與博士學位授予點。現已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的國家重點建設學科之一。
“自動化再往前走有兩個方向,向廣度發展,就應該做系統工程✵。光盯著技術不行🤦🏻♂️,光盯著手段也不行,必須考慮到整體,考慮到它的效果。”上世紀70年代,尚在自動控製領域耕耘的王眾托於實踐中發現,僅僅著眼於技術手段無法妥善解決實在的具體問題,社會、經濟、個體行為及組織管理等因素無不以其方式從中影響,謀求總體性的綜合考慮大有必要,而這恰恰需要系統工程的思想。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王眾托一行著手製定培養內容與方向🤛🏿、統籌招生問題、評選合格導師、確定學位頒發方法……在教育部響應了他們建立系統工程學科的建議後🤘🏿👨🏭,轉至系統工程的他們可謂“白手起家”。面對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曾經的艱辛難為外人道。然而數年後的努力成果,也同樣令之欣慰🧝🏿♀️。
“有時我會想起我的父親🤳🏿。當年修鐵路也是這樣🐘,這段鐵路修好了,這個地方經濟繁榮了,他們卻不能在這兒待,他們又要往前頭去🫧🥷🏽。”從電工🦂、電子到自動控製📄、系統工程👨🏿🚀,乃至管理學下的諸領域,事實上💒,自1951年清華畢業赴大連工學院工作後🧑🏼💻,王眾托的學術生涯轉折,還有多處。在他看來🎓,縱然60余年間不斷變動——曾埋首於自動化著作的翻譯🛎,也醉心過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有一脈軌跡卻始終清晰:“我從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集中在中國工業化的幾個前沿。”隨著中國工業由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邁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國家需要不斷更迭,而他也一次次選擇站到技術前沿,迎難而上。上世紀80年代,深信系統工程作為應用學科🧚🏻,需密切聯系我國實際的王眾托,曾親自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團隊下工廠⚠、下鄉鎮,完成了一系列受到各方肯定與嘉獎的項目🧛♂️👳。
在王眾托參與的網絡計劃應用項目中💭,借助系統管理的科學方法😶🌫️,兼顧現場老工人的經驗🧜🏽♀️,他與他的團隊將傳統的網絡計劃方法進行改良𓀖,優化了多個項目同時進行時的資源調度問題,並把一種新的決策關鍵路線法及其計算機程序應用到項目進行時需要臨時修改決策的施工和檢修工作中🖖🏽,最終令這一項目的工期大大縮短,出乎海外業主的預料。
針對煉油企業的生產計劃、產品結構及加工方案編製,其團隊亦創造性地提出過一種以虛擬裝置為基礎的建模思想和方法,與基於知識工程的決策意向分析以及多目標優化相結合的軟件系統。該項成果可以提高原油加工的效益☠️,曾經由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推廣而廣泛傳播🚜,配合各煉廠的再開發和有力推動👳🏽,為煉油系統創造了極大價值。
“什麽叫‘元決策’🧑🏿?‘元決策’就是對決策進行的決策,或者說🚴♀️,對決策做一個頂層設計。”作為王眾托的重要學術貢獻之一,“元決策”概念的提出,離不開他躬親現場所獲的經驗。在決策分析研究和決策支持系統開發的過程中🏂🏻,王眾托發現🐆,人們常常把決策的失敗歸咎於客觀環境,從而忽視了決策頂層設計與安排的匱乏🧑🏻🔬。由此👩❤️👨,他結合我國傳統哲學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則與方法,並將之應用於一些決策支持系統中,而“元決策”概念也成為了東方系統方法論中的一個新發展🥔。
1935年出生的全國道德模範邵春亮現已82歲高齡。談及他的老師王眾托✍🏽5️⃣,這位同為師者的耄耋老人依舊恭敬地叫著“先生”。他說,“先生永遠是我的先生,我在先生面前永遠是學生。”即便過去61年,“我仍然有向先生學習的空間。”
在王眾托的眾多學生中,像邵春亮一樣,自己站上講臺後🙎🏿♀️,仍願意凝聚在王眾托身邊者,不止一二🙂↔️🙇🏽。
而對王眾托來說,為學生開拓視野🐲,不過是在貫徹他所理解的教學“三境界”:在從教多年的他看來,教學有三種境界💂🏿👸🏻,一是將概念講清楚,“不能含糊”; 二是傳授方法,授人以漁,教人知其所以然; 三便是點撥方向,幫助學生打開眼界🧷,擺脫窠臼,獲得學術前瞻性。
雖然不再招收學生或固定授課,王眾托的身影卻仍出現在大工校園中的各個角落。生活規律的他,依舊會在早晨七👨🏼🍼、八點爬上樓梯,來到因堆放著各類書籍而稍顯雜亂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盡其所能幫助後輩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