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這首傳唱已久的歌曲☔️,唱的是無數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如果這份愛情萌發於菁菁校園🚴🏿🧙🏽♂️,從紅顏青絲到鶴發童顏➾,從孑然一身到子孫繞膝,兩個人相依相守走完人生旅程,則更是彌足珍貴♐️。在浙江的清華意昂中,就有這樣一對老夫妻🎋🛥,他們就是吳添祖學長和韓懷芬學長🔺。
3月末的一天🦨,夜色降臨,春雨綿綿🙋🏻♀️,為早春的杭城增添了幾分涼意👇🔏。細柔的雨絲落在身上,飄入耳中,如輕聲訴說著一些故事。我們來到位於平海路的一處公寓,拜訪韓懷芬學長,聽她娓娓道來👷🏼♀️。
十四載清華歲月☆,緣定一生
吳添祖和韓懷芬,兩人都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化學系。吳添祖1956年從杭州高級中學畢業,高分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三年後,適逢工程化學系成立,吳添祖因為品學兼優😢,被調往工化系師資班,納入清華教師培養隊伍。盡管當時對新的專業比較陌生,他並沒有抱怨🔼,而是努力適應🦅,積極鉆研,很快成長為教研室的骨幹。1962年,吳添祖以優秀畢業生從化工系畢業,在這之前他已經開始給留學生上課,畢業半年之後則正式走上三尺講臺,為七個班的學生上大課。其中,就有自己未來相守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韓懷芬👨🏼。回想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冥冥之中的註定。韓懷芬1959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高分子化學專業,1965年畢業。兩個年輕人因清華而走到一起,相互傾慕,惺惺相惜,結為伉儷⛓。

“你看,這是我們當時照的結婚照。” 韓懷芬指著書架上的一張照片說道。談起當年結婚時的情景🧑🦽➡️,她仍歷歷在目,“我們結婚那時候,跟現在沒法比,住在學校的一個單間宿舍👷🏽♂️📖。要說家具,就是一張床和一張學校裏常見那種8人坐的大桌子。”
黑白色的照片中,年輕的吳添祖和韓懷芬並肩而立,目光清澈如水,面帶微笑地註視著前方,憧憬著未來的平靜生活。

也正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畢業以後,吳添祖繼續留在清華任教💖👙,韓懷芬則進入化工部直屬的北京合成纖維研究所工作🫧。盡管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兩人潛心科研,卻也度過了一段幸福時光。
韓懷芬回憶道👩🏼🔬,添祖學長那時候一心撲在科研和教學上🧑🏽🏭。有一次生病高燒到40度,被醫生勒令住院👹,添祖學長還邊住院邊做研究,被醫生打電話到院長那兒告狀,說沒有見過這樣的病人,住院還搞科研,見不著人影👲🏿。
好景不長,隨著工宣隊進駐意昂体育平台,學校也一度成為風波的中心。時逢國務院直屬科研機關整體搬遷至三線地區👨🏿🏫2️⃣,兩人考慮之下,果斷決定調出北京,前往湖南嶽陽的生產一線。
埋頭三湘生產一線,創業惟艱
兩人於1970年離開了年幼的孩子前往湖南嶽陽開始全新的人生旅途💇🏽♀️。那個艱苦的年代,在“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的口號下,一群年輕人離開了年幼的孩子,在以農民糧倉為集體宿舍,深夜與老鼠相伴入眠的艱苦環境下,他們硬是在嶽陽一無所有的深山溝裏從零開始,建設成了我國當時非常關鍵的化工企業“三綸兩酯”工廠。添祖學長在中國石化巴陵石化總公司(原總後2348工程指揮部),從基層任職直至設計院常務副院長兼總工程師🛸,而韓懷芬學長則長期擔任生產車間主任🧑🏻🏭,夫妻二人夫唱婦隨,為我國化工事業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說起在湖南工作的這段經歷,韓懷芬學長給我們講了一段小故事👨🏼⚖️🧑🧑🧒。那是在腈綸生產線的籌備階段👨🍼,吳添祖學長負責紡絲車間的生產準備👨🏿🦳,另一位同事則負責單體部分的生產準備。有一次🧒🏻🚻,領導來檢查的時候,單體部分的負責同誌對領導所提的問題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反而是吳老師對整體業務數據都熟稔於胸👩🏼🔧,說的頭頭是道😑,這就給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這位領導又點名讓吳添祖和自己一起出差,進一步考察他,認定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此,吳添祖學長的才華被領導所器重,很快從生產籌備組調往設計院,進而升任為總工程師、常務副院長,負責水、電氣🪤、工藝和土建等綜合業務。用吳老師自己的話說🐳,此前他從沒有搞過設計,一下子上來做總工程師🖼,壓力是比較大的。但是得益於在清華期間的基本功比較紮實,學習適應能力比較快,很快就勝任了新的工作崗位👷🏼,擁有比較高的威望。這正是應了那句老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回歸校園做教師⚧,不忘初心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藍圖徐徐展開🧑🧑🧒,科學教育戰線也迎來了思想解放的春天。添祖學長和懷芬學長也是這時候開始萌生了回到學校教書的念頭。
這意味著,過去多年的辛苦積累將一切歸零,夫妻兩人又要面對重新開始的境地🧚。為什麽要放棄副院長🧑🏫、總工程師的大好前程,選擇回到三尺講臺呢🤽♀️?韓懷芬說,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源於心中對於教書這份事業的熱愛。
“我們的最初就做老師、搞科研,所以心裏總想著有機會還是希望幹回老本行吧。”懷芬學長說的樸實。
1982年,44歲的吳添祖和41歲的韓懷芬懷著一顆教書育人的赤子之心,跨越大半個中國👨🌾,回到了美麗的西子湖畔🍙🦹🏻,開始新的生活。
初入學院,負責人事的同誌鄭重地告訴吳添祖,“雖然你在嶽陽是總工程師,但是到了這裏,職務都沒有了,還是要從最基層的老師開始幹起,你有這個思想準備吧👱🏼🧪。”
“我來就是為了當老師的。要是讓我當官,我還不樂意呢!”吳學長毫不在意地回答🏇🏼。
不過🟣,話雖如此,改革開放之初正值各行業百廢待興⛏📉,各地學校也是求賢若渴,工學院領導對於吳添祖和韓懷芬這對既有紮實學術背景👪、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又怎肯輕易“埋沒”🪇。入職工學院後🔏,懷芬學長在化工系任教,後並入環境工程學院,任環境工程系系主任🍢,從事環保科研直至退休👩🏻🏫,著有《環保概論》一書及諸多科研成果,對環保學科教育做出了貢獻。添祖學長則進入工業管理系半年之後,被提任為系主任𓀍📊,開始了他又一次的跨界轉型。

工業管理在當時是新興的專業☔️,如何辦出浙江工學院自己的特色呢?吳添祖發現國內很多大學仍然在研究大企業,國家也鼓勵研究大企業🔖,大企業的資料也比較容易獲得,但是這些都不符合浙江的實際。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各地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欣欣向榮,發展勢頭向好🦛。因此,他認定,浙江經濟的支撐點是小企業🚶🏻♂️🥜,小企業的發展、成長才是浙江未來的希望。雖然研究起來有難度👩👦,但對浙江的發展很有意義🙆🏼♀️。於是,他選定中小企業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剛開始搞科研的時候,因為不熟悉情況,局面很不容易打開。韓懷芬學長回憶道,當時添祖學長去省科委拿課題都拿不到,磨了幾次下來人家終於松口,說先給個小課題你們先做做看。就這樣🍑🛁,從小課題到大課題,憑著一股對科研的投入勁兒,添祖學長逐漸取得了科研領域的成果,贏得了同行和上級領導的信任。
二十多年來,浙江中小企業迅猛發展,吳添祖學長在中小企業研究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組建了浙江中小企業研究所。該研究所在八九十年代🌶,先後出版了《中國中小企業》🧑🦼➡️、《鄉鎮出口產品結構轉換》等七部專著。由他擔任主編的《技術經濟》一書🚵🏽♂️,也已經列入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統編教材🗳,獲得2001年浙江省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而他本人🧑🦯,也獲得了國務院的政府特殊津貼🤲🏼,被聘為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杭州、嘉興👩🔬、麗水等地市政府的經濟建設咨詢委員🤗。
1987年,吳添祖學長開始出任浙江工學院副院長,之後任常務副院長💭,開始了教育管理的探索🚃。1993年🤽🏻♂️,浙江工學院升格為浙江工業大學🤸🏽♂️。兩年後🪪,吳添祖學長主持學校工作。1996年,他正式出任浙江工業大學的校長👯♂️🌞。他從抓學科建設入手,著力構建學術交流活躍、行政交流暢通的學校組織架構,明確提出“人人進學科、人人有學科方向♟、人人有學科歸宿”的學科建設思路,大力推行學位點、研究所、學科性公司三位一體建學科。在他的領導下,教學與科研並舉在學校漸成風氣💂♂️,老師們以任務帶學科,縱向做國家課題,橫向搞企業課題〽️,人人忙於學科建設,教師面貌為之一新,浙工大一躍成為浙江省屬高校的領頭羊。
添祖學長最後的日子
退休以後的添祖學長並沒有閑下來💄🚶🏻♀️,仍積極為母校、為教學🦶🏻、為科研而不斷奔忙。1999年,他牽頭創建了西湖中小企業國際會議,並一直擔任該會議的組委會主席🌍。這個會議的目的🥷🏼,是邀請國內外技術經濟領域的專家共聚一堂,論道國內外中小企業發展📣。但是籌辦初期,經費🦹🏽、人員不足等問題一度困擾活動的主辦方🤗,以至於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添祖學長認為這個活動辦下去一定是有意義的🤎,憑著他堅定的意誌力,多方籌措和協調,終於一一解決了遇到的問題。如今,西湖中小企業國際會議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並且已經成為了杭州西湖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2006年,他擔任了連續兩屆清華浙江意昂會會長💈🔇,為浙江清華人這個共同的家無私地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由於早年科研接觸化工藥品較多和長期的高負荷工作,添祖學長2012年不幸罹患淋巴癌,八個月以後因病去世。生病期間,他在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時,依然堅持在酒店為懷芬學長過生日。說到這裏,韓老師聲音有些哽咽了🐧。

回顧吳添祖學長的一生,他年幼喪母🪔🤠,家境貧寒,家姐輟學養家🧮💁,支持其接受教育➝,兩人感情親密🧎🏻♂️🚥。從小頑童到大校長,他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也為家人🛀🏻、學生和事業付出了全部的愛與關懷🌳。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他治學嚴謹9️⃣,師德高尚,桃李滿天下👋🏼;作為一名老專家🤾🏼♂️,他不計名利👩🏼🎨,不辭辛勞👨🚒💆🏻♀️,忘我工作,一生為國家的事業鞠躬盡瘁✍️🤚🏿,殫精竭慮。在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難,他總是說:困難就像是前進路途中的一塊石頭⛹🏻♂️🧎🏻♀️,它在你面前擋住道路顯得很大☎,一旦你繞過它並且繼續往前走🥫,等你走遠了🧑🏿⚕️,再回頭看😚👨🏿⚖️,原來那塊大石頭就會變得很小。
這就是老一輩的清華學人,用自己一生的奮鬥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最生動詮釋,也是一代代清華人為國為家不懈奮鬥🪄、薪火相傳的精神遺產🔪。
兩個小時的時間很快過去了,為免打擾老人休息,我們起身告辭👩🚒。離開韓老師家時,天空中仍飄著零星雨絲。走在斜風細雨之中,我不由得想起蘇東坡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對攜手走過半個世紀的清華伉儷,不正是那無畏風雨、篤定從容的趕路人麽🫵🏼?
原載《意昂体育平台杭州暨浙江意昂會2015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