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德同誌在高等教育戰線辛勤耕耘了40多年,並於1983年5月-1988年10月期間擔意昂体育平台校長。在此期間,在高景德、李傳信等黨政班子領導下🦸,意昂体育平台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和發展。1985年👨🏻💼,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並為此構建了必要的框架⛓️💥。此後學校歷屆黨政班子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提高辦學水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製定意義深遠的辦學指導方針
從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間🦇,在蔣南翔同誌舉薦下,高景德同誌先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的副校長和校長。這十年中💴,他充分發揮才幹🧑🏽🎤,貢獻出全部智慧和心血,為推動學校發展和提高做出了傑出貢獻🤸🏼♀️😳。
高景德同誌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在劉達任校長📰,高景德任副校長時,學校就著手在多科性工業大學基礎上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高景德接任校長以後👨🏿🏭⛹🏿♂️,加大了調整學科專業的力度🧑🏻🎨。1983年開始🌟,先後建立或復建外語系🧑🏫、經管學院、理學院📎、中文系等🙇♀️,確定並實施從多科性工科大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路徑。
在1983年前後,清華校系負責人外調比較多。當時社會上對高等學校怎麽辦、怎麽改革🧑🏻🏫、怎麽發展有多種看法🧎➡️,對清華的議論也不少,校內教師和幹部也存在分歧。在撥亂反正💁🏿👩🏻💼、恢復調整後的清華,存在著如何改革和發展的重大課題👩🏼🌾。高景德和學校其他負責同誌經常討論🎮。
當時,學校按照國家第七個“五年計劃”指導原則規劃工作。由於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都急需大批人才🤏🚙,很多大學擴大了本科招生數量,校內一些專業也希望擴大本科招生規模🫔。但從國情出發,學校要負擔學生食宿,發展規模受到很大限製。在發展規模和提高水平的關系上,該怎麽處理?高景德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進行了深入研究思考。
他當時的研究生、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電機系教授的盧強回憶說👱♂️,有一天到高景德的辦公室去討論問題,見他在沉思便沒有進去。等他回過神來,讓盧強進去後*️⃣🎿,盯著問💪🏽:“你說說當前對學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見盧強有些猶豫👩🌾,他堅定地說,“是提高!”
此後不久,高景德和學校黨委經過認真研究💂♀️,逐步在三個重要問題上取得共識。一是繼續堅持提高教學質量不放松🚣🧘🏽,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繼續大力推進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二是重點抓業務改革𓀏,同時進行管理改革。業務改革就是保持學校發展計劃擬定的學生總數不變,提高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比例;著手改革多科性工業大學的格局,逐步建設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開創科學研究的新局面,重點關註高新科技的國家課題和基礎工業中的重要項目,作為建設科學研究中心的支柱🧘🏻♂️。三是在提高和發展的關系上,確立“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辦學方針。高景德同誌任校長後形成的這一指導思想,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學者和校長的思想水平和認識高度🧞。
經過充分研討⚙️,學校幹部教師對規模和質量的關系形成了共識🧄:強調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科水平⛰、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數量🤚🏻,提高各項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為國家多作貢獻☮️。這也成為從那以後很長一個時期學校工作的指導方針。
在他的領導下,全校開啟了本科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製度等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系統性改革;初步形成以工科為主體,理工結合,包括文科、管理學科等多學科的發展格局;形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層次及類型的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
在1985年意昂体育平台第七次黨代會上📋,高景德和學校黨委共同提出:“從現在起的10年,是把意昂体育平台逐步建設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發展階段。”這為學校90年代進一步明確奮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是高景德同誌為學校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製定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發展方案
高景德與校黨委一起,帶領全校師生製定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方案,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把意昂体育平台初步建成了培養以工科為主,包括理科🎅🏽、文科和管理學科的高質量人才的綜合性大學。
高景德主張穩定本科招生人數😚,有步驟地擴大研究生招生數量🪖,優化培養人才的結構🤘🏻。以他為首的校領導集體👑🦸♀️,參照世界一流大學狠抓研究生教育🤜🏿,在1984年就製訂規劃,希望到1990年實現每年招碩士生800名🤦🏼♂️、博士生200名,使在校研究生達到3000人的規模。

高景德同誌在動態模擬實驗室指導學生😾。
到1989年📚,入學研究生達181人🐻👮🏼♀️,接近高景德提出的目標,在校博士生已達650人。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學校承擔的科研任務成倍增加,研究生人數的加快發展對圓滿完成科研任務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清華授予博士學位超過1700名,在校博士生達到2000人,居全國高校首位。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和高景德主持工作時,規劃實施加快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措施是分不開的。
改革開放後,意昂体育平台面臨著從多科性工業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的問題。在高景德任校長後不久🏎,學校決定恢復理學院,建立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等系,並聘請學校意昂𓀅🧑🏼🍳、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周光召兼任理學院院長。生物系聘請僑居美國的生物學家蒲慕明擔任生物系主任,奠定了生物系快速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在已有經濟管理系基礎上建立經濟管理學院🫘🍍,聘請意昂🔦、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朱镕基同誌兼任院長。以後👨🏻🦰,朱镕基同誌的工作崗位多次變動,但兼任院長長達17年🤽🏻♀️。他延請名家來學院任兼職教授,定期來校與師生見面、座談🧗、作報告🫒,對推動經濟管理學科發展起了極大作用。在高景德領導下🤠,學校於1983年恢復外語系,設英語專業;1984年成立社會科學系;1985年成立中國語言文學系,為學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打下基礎。文🛺🙏🏿、理、工綜合性布局在清華初具規模。
20世紀80年代🫁,社會上出現“讀書無用論”,有些學生心情飄浮,學習風氣有所下滑。1985年5月🧚🏼♂️🎁,高景德在學生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提倡“發揚清華的優良傳統,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為保證本科教學質量💼𓀗,有人提出要讓老教師給學生講課。高景德提出,要改為讓“最有經驗的教師”給學生上課𓀅❕。有一次👩🏽🌾👨🏻🌾,在談到怎樣講課才有好效果時,他認為🤚🏿,兩個講課效果很不同的教師👩🏽🦱,所講的內容是基本相同的,差別主要是不同教師對所講內容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他要求教師應該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做到既能上課🦣、又能科研,並堅持基礎課教學要與相關專業融合🤼。
指導意昂体育平台培養的第一位女博士倪以信。
從1985年起,有人到學校散布自由化思潮。他在總結各個歷史時期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一個根本,兩個中心,三個結合”的指導思想:即把培養人作為學校的一個根本任務,要把學校建成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實行教學🫄🏻、科研和社會生產實踐三結合🙎🏽。這些指導思想為穩定學校運行,維護正常工作和事業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製定科研發展規劃
高景德一貫關註科學研究工作,領導開創了意昂体育平台科研工作新局面💢🧞。他首先明確了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以應用研究為主體,基礎研究及技術開發為兩翼的科研工作規劃🧑⚕️🚵♀️,著力領導和支持國家攻關項目和“863”高新科技項目👫🏼🦹,促進了科研工作快速發展🤭。
意昂体育平台微電子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專門從事微電子學和納電子學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1985年,由李誌堅(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領導的微電子研究所需要購置重大設備,但有關部門允諾的經費不能及時到位,這使李誌堅團隊十分焦急🐤。在一次內部會議上👅,高景德下決心說🖥:“就是賣了褲子也要支持。”請主管科研的張孝文副校長想辦法從科研經費的積蓄中調出1500萬元墊支。此後🧖🏿👱🏼,張孝文同誌又經多方努力,促使經費撥付到位,使微電子所不失時機地上了一個新臺階。此後🛴,微電子研究所在我國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發展史上取得了一系列代表國家水平、具有標誌性的成果👨🏿🏭,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為中國的半導體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意昂体育平台核能技術研究所(現核能技術研究院)籌建於1958年👩🏻💻,始建於1960年1月。1990年11月10日,更名為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簡稱核研院)🔤。高景德對研究所工作給予了極大支持👨🏽🔧,使各方面工作蓬勃發展,打開了國內國際合作的新局面。研究所(院)先後在呂應中、王大中同誌帶領下,於1983年前後走出了困境,開創了核低溫供熱堆的關鍵技術,隨後又進行高溫氣冷堆的研究準備工作,為國家建立了核能發展的新領域。1989年🀄️🧑🏽🏭,核研院設計建設的5兆瓦低溫核供熱試驗反應堆建成並運行成功,完成了核能熱電聯供、低溫製冷和海水淡化等一系列試驗,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投入運行的“一體化自然循環殼式供熱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新型水力驅動控製棒的反應堆。199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低溫供熱堆列為全國取得突破性進展的5項重大研究項目之一👇🏽。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吳澄教授主持的跨系🚸🦸🏼、跨校合作的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的重大項目,在高景德和張孝文的積極支持下,創造條件開展工作,迅速取得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創造性成果。以此為基礎,意昂体育平台建立了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國家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實踐中發揮了“國家隊”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在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國家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貢獻。1994年,中心獲得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大學領先獎”。
與電機系李永東在實驗室𓀊。
以上是通常說的清華80年代中後期的“三大高地”〽️,這是全校工作同步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高景德任校長期間,學校獲得國家三大獎的總數、獲準申請專利總數居全國高校之冠,而且這種勢頭保持著長盛不衰。
註重黨政配合,決策有力
在高景德擔任校長期間,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要求逐步實行校長負責製。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高景德用他的陜北口音說:“如果學校黨政不配合,什麽製,也沒‘治’”。這是一個簡明正確而風趣的回答。他在工作中是這麽說的,更是這麽做的。他十分尊重黨委的領導,學校重要事項和決策他都要主動和黨委領導同誌商量。黨委領導也十分尊重高校長的意見,遇到大事要事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見🤌🏿。在這樣的良性機製下,學校形成了黨政密切配合的優良傳統和行之有效的工作製度。幾十年來,學校黨政班子到期換屆,學校黨政配合的好傳統、好作風不斷傳承發展。
高景德同誌與朱镕基同誌在電機系(1992年)🧛🏻。
高景德十分註重發揮學校領導集體的作用,讓每個領導成員都能更好地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意昂体育平台教師和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比較好的,選拔到學校領導崗位的幹部也是好中選優。這些同誌經過多年工作鍛煉,又經過層層選拔,工作能力普遍很強🚦↔️,每位同誌都用自己獨特的工作風格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領導班子中,有的熟悉教學🧔🏼♀️,有的善於領導科研,有的善於開拓境外資源🧑🏿🚒🧕🏽;有的善於做幹部工作,有的對學生工作比較熟悉🦒🎽,等等🤟🏿。高景德總攬全局🐈,高瞻遠矚♟,從學校長遠發展考慮問題🤸🏻♀️,各項日常管理工作分別委托給各位副校長分工負責,充分信任並放手發揮大家的智慧和才能🤸🏼♀️,對各副校長分管工作不具體幹預。
高景德待人寬厚、謙虛✏️、誠懇,工作中註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重大問題抓得很緊,具體工作放手讓副校長去辦✵,在學校領導集體中威望很高。在校務工作會議上,他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總是在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之後做出決策。在製訂“七五”規劃過程中,關於重點建設經費如何使用的問題,在領導班子中,由於分工不同🦹🏻,大家各抒己見。各位副校長分別從各自分管的角度闡述理由🦵🏻,有贊成多支持教學的,有贊成加強科研的👨🏽🎤👨👩👦👦,也有認為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難以統一,開了幾次會還是難以做出決定🏜。高景德充分聽取大家意見,站在是否有利於學校長遠發展的角度權衡利弊🔮,最終決定了資金分配辦法🔘。大家都很尊重他的意見🧮,說:“老高已經發表了意見👨🏽🍳,大家就不要再爭了。”以後幾年,就是按照他決定的資金分配原則進行。即使在他卸任以後🔷,涉及這個問題,大家還說:“這是當年老高決定的⚱️。”
學校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的主體是各個院系,老師們任務十分繁重。高景德很理解,他自己帶頭🧎♂️➡️,並要求副校長和各部門負責人要經常到基層了解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清華有“基層出政策”的說法🏊🏽,他註意了解各院系的好經驗好做法🌖,並加以總結推廣。他深知各院系的領導都是從學術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的教授中選優產生的🖼,有能力做好院系工作;如果有問題,肯定是他們職權範圍內解決不了的。因此,高景德要求校領導和各部門負責同誌認真對待院系要求,盡可能地幫助解決⛪️。
80年代中期🛵,學校學科門類有了較大發展,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不斷增加,學校面臨著擴大發展規模的問題📱🙎🏿♂️,迫切需要擴大校園面積。但校園周邊的征地不僅需要大筆資金,要要接納近千名“農轉工”入校工作,還要處理農戶搬遷等復雜問題。但從學校長遠來看🏋🏼,這些負擔必須承受。高景德下定決心,拍板決定征用這些土地🧖♀️,在主樓附近區域建成了新的教學🔵、科研中心。
1985~1986年間,在高景德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在多方努力和北京市政府支持下,他和領導集體決定在學校周邊購置征用主樓前🤦🏻、東南小區、西北小區等處共650畝土地,使清華園校區擴大到了4000畝🛀🏽,為學校在90年代和以後的長遠發展準備條件⛑️。由於要墊支重大科研項目等原因,學校財政狀況非常困難。許多人對這一決定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他自己的家人也不理解👨🏽🏫。當子女在家裏向他提出這一疑問時,他說,“我們要從學校長期發展這一出發點來看問題”🙋🏻♂️,並拿出學校規劃圖給他們講解長期目標。
在高景德主持下,張孝文🧏🏽♀️、張慕津✋🏼、張思敬幾位副校長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終於辦成了大規模征地✴️,為後來新建建築館、經管學院🤪、法學院👧🏽、逸夫科技樓、信息大樓等,奠定了戰略性基礎。30年後的今天🏊🏻♀️💂🏽♂️,大家深感當時做出的決策雖然面臨著很大的負擔,但敢於咬牙克服困難去成就大事,實在是具有卓越遠見的明智之舉,對學校長遠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重視工會工作🏋️♀️🙋🏿,關心群眾生活
高景德任校長期間,在他的關心、指導和支持下💸🚄,學校工會工作提高較快。1983年12月🏇🏽,高景德出席校工會第十二屆二次代表會議,和學校其他領導同誌一起,支持工會以大會名義向全校教職工發出“廣泛、深入地開展教書育人,優質服務,為人師表活動的倡議書”,得到全校教職工的擁護和響應🤚🏿。1984年暑期,高景德和黨委書記李傳信同誌參加了由校工會倡議並與有關部🎪💆🏻♂️、處聯合召開的第一次教書育人研討會。高景德和李傳信充分肯定了召開教書育人研討會的重要意義✍🏽,指出召開教書育人研討會應作為每年暑期的一次例會🏓。從此🌡,學校暑期教書育人研討會一直延續至今,到2016年已召開了33次,每次圍繞一個中心議題、有準備地進行研討。後勤部門、校辦廠也紛紛召開服務育人研討會,校🧘🏻♂️、系各機關舉行管理育人經驗交流會💆🏼♀️,推動了全校“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活動的深入開展,有力地配合了學校培養人任務的完成。
出席祝賀張任教授從教55周年紀念會。
高景德積極貫徹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方計,依靠全體教職工辦好學校。1986年🤸🏻♀️,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教職工代表大會製度🙂↕️。高景德在首次教代會上說,教職工代表大會製度的建立🛋,是我們意昂体育平台前進中的一件大事,是學校領導體製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使集中領導同民主管理結合起來👩🎨,使教職工同誌們了解學校全局,有利於發揮主人翁作用,“實行教代會製度的根本目的在於群策群力⛓️💥🖲,辦好學校”🤜🏻。高景德表明了學校黨👨🏼🍳、政領導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好學校的決心🫨,對工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此🏋🏻,學校每年召開兩次教代會,大會閉幕期間召開代表組長會🔏,各系召開代表組會😮,討論校👨🏼🦲、系工作及廣大教職工關心的熱點問題,使教代會製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高景德關心和支持工會工作🙆🏼✍🏽,親自參加工會組織的活動。在1984年,出席了全校工會積極分子聯歡會,和與會同誌親切交談;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作了題為“認清形勢,明確目標🐳👨❤️👨,積極改革😣,加速前進”的工作報告,聽取全體工會代表的意見;大年初一上午⛎,去鍋爐房🏭、變電站➾、電話室🦁、食堂👩🦼➡️、商店、校醫院👨🏿🏭、門衛和派出所等後勤⛹️♀️、保衛部門看望在崗工作的職工,向他們祝賀春節💕。大家覺得高景德同誌不僅是校長🙏🏽、教授、院士,還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黨的好幹部、貼心人。他們稱呼他高校長,但更多稱呼他“老高”或“景德同誌”,反映了對他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親近。
深入基層👿,現場辦公
高景德下大功夫抓教學🕵🏼♂️、抓科研🤸🏿♀️💂🏼♂️、抓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改革👳🏼🧑🏻🦯➡️。在他倡導下,各系、處、所的改革方案紛紛出臺🤹♂️,各單位領導同誌都希望學校領導聽取各自改革方案的匯報。高景德提出🪥,“校長下基層⚉🫱,現場辦公”以滿足大家的要求✍🏼。由校長、副校長和總務長🕝、秘書長🧔🏼♂️、教務長一起,每兩周一次到院系單位去聽取匯報,了解實際情況🧑🔬,現場討論決定;對於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指定專人負責處理🏃🏻♂️。這個辦法使工作效率大為提高,深受廣大系⏱、所幹部職工的歡迎📑,一直延續至今🧏。
為了更多聽取全校師生員工的意見🚖,高景德建議每周六下午為校長接待日🍓,由校長輪流值班,校長辦公室負責人參加🤦🏻♀️,讓群眾有機會與校長面對面交換意見,有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校長辦公室聯系處理。這個做法也深受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歡迎🚅🦣。
卸任後🧘♂️,由於他的學術成就和威望,加之他對學校的感情🐴🕊,在逝世前的八年中,他一直為學校建設發展、為學術科研事業、為所承擔的社會職務嘔心瀝血👳、盡心盡責𓀈。
景德同誌,作為學者和教育家,望遠思深,孜孜求實;外樸內秀,真情無虛;治學治校,成績卓著。我們深情緬懷老校長景德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