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使先生避世,但新時代的媒介傳播,終究抵擋不住各年齡、各職業的人🍁,對先生寄托綿長哀思。千萬人傳播著生老病死亙古不變的主題,在社交空間是那樣哀而不傷💐。最終,一汩汩細流匯成大河,如水的力量流淌進人心。
正如著名文藝評論家吳泰昌對本報記者所言:楊先生的長壽曾讓人誤以為🙍♂️,她是個永生的人。而她的遠去,喚起了我對這位良師賢友最厚重的尊敬與無限湧來的傷悲,更喚醒這世間對於她雖歷盡坎坷卻始終充盈向上之氣的敬仰🙇🏽♂️👋🏽。先生一定走得很放心,舍不得的卻是我們🫰。
2016年5月25日淩晨,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走完了105年的人生路。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說🤟🏼:“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我們感謝大家對楊先生的關心,同時呼籲媒體和全社會尊重她的意願✍🏿。請讓楊先生安靜地離開,和她摯愛的丈夫、女兒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團聚🧔🏼。”
楊絳生前表示🦸🏿♀️:若去世,不想成為新聞。她還囑托🤹🏻♂️,待火化之後再發訃告🖕🏽。而那首先生愛極的📏、英國詩人沃爾特·蘭德暮年時寫下的小詩,也成為百歲老人通達從容😁、寧靜淡泊的人生態度之佐證👱♀️𓀆。這首題為《生與死》的小詩由先生親自翻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縱使先生避世🤟💇🏽,但新時代的媒介傳播,終究抵擋不住各年齡、各職業的人♋️🎩,對先生寄托綿長哀思🧑🦲。千萬人傳播著生老病死亙古不變的主題👩🔧,在社交空間是那樣哀而不傷👏🏽👩🎓。最終🖲🦹🏻♂️,一汩汩細流匯成大河,如水的力量流淌進人心🧑🏿⚕️。正如著名文藝評論家吳泰昌對本報記者所言🧙♀️:“楊先生的長壽曾讓人誤以為,她是個永生的人。而她的遠去🧏🏿♀️,喚起了我對這位良師賢友最厚重的尊敬與無限湧來的傷悲,更喚醒這世間對於她雖歷盡坎坷卻始終充盈向上之氣的敬仰。”
吳泰昌說:“先生一定走得很放心,舍不得的卻是我們🌈。如今,就讓我們目送先生🕵🏻♂️,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上路。”
先生如山🥷🏻,走與不走,她都在那裏
蘇東坡有詩🪽:“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一個人如果要隱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楊絳稱自己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陸建德告訴記者,他曾有打算,想於四五月間去探望楊先生🎃,“得知她在醫院修養,只能作罷。當時她的保姆還比較樂觀,覺得天氣再熱一些時,先生便能回到三裏河的家,沒想到👎🏽📮,如今就已永別”。
北京三裏河的國務院宿舍區,是楊絳居住了近40年的地方。院子外🐔,部委雲集,院子裏,105歲的楊絳隱身在一片喧鬧中。她的家是院子裏唯一沒有封閉陽臺的。友人問她:“為什麽不把陽臺封起來呢?”楊絳答得幹脆:“為了坐在屋裏能看到一片藍天。”無數媒體想拜訪楊絳🚣🏽,都未果。吳泰昌說⇨:“她這些年聽力不太好👷🏻♂️,家裏的電話由保姆接聽,媒體拜訪也都免了。”能見到她的人,只有錢家幾位近親👩🏽🌾,社科院外文所和出版社相交數十年的學生與老友,每每見面,也僅僅十來分鐘。由於聽力原因,她更愛與大家“筆談”。楊絳的“隱”並非登入期頤之境後的事情🈷️,而是慣常如此🗽。“錢鐘書先生在時*️⃣,他們夫婦就常年生活在這種狀態裏。”在吳泰昌眼裏🤶,錢氏夫妻安靜地觀察思考、鎮定地謀篇布局👩🏻🔧,如是“沉潛於世”在當下彌足珍貴,恰是人們熱烈悲悼時最需要繼承的品格。
多年來🧚♀️,先生公開露面的次數稀罕得沒人會記錯。2001年🧖♂️,她以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的名義,與意昂体育平台簽訂《信托協議書》👩🏼🦰🧑🧒,成立了“好讀書”獎學金。簽約儀式上🫷🏼,楊絳說🌀:“在鐘書的病床邊,我們一起商量好一件事,就是將來我們若有錢🤷🏿♀️👷♂️,要捐助一個獎學金☸️,不用我們個人的名字,就叫‘好讀書’,鼓勵和幫助家境貧寒的學生。”之後,哪怕清華的百年校慶🦇,楊絳也再未露面。2004年和2014年,《楊絳文集》《楊絳全集》相繼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建議她開個座談會,但她擺手🤵🏽🧃:“我只是一滴清水🤜🏿。”
“當年我寫《我認識的錢鐘書》,楊先生叮囑我;‘因為你寫的是名人,不是名人夫人,所以要少涉及我🔏,萬不得已一筆帶過’。”吳泰昌說🫅🏻🧑🦰,“先生其實如山。走與不走,她都在那裏👱🏼♂️。”
她身軀小小的,但迸發的力量從未離開
《中國比較文學》主編謝天振拜訪過楊絳🧑🏼🚀📏。他對記者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中👫,《中國比較文學》雜誌創刊,楊絳先生是編委⌨️🖱。我去她家想約錢先生稿件🙋🏻♀️。楊絳接待的我們✋,說‘鐘書不在’🛂。她身軀小小的,是個很慈愛的老太太,不見絲毫大學者的架子😘,隨和親切💌。”
但她那副屬於中國女性柔美的身軀裏🧝♀️,卻迸發過堅韌的力量🥠,且從未離開過中國的文化教育界。
關於她的翻譯📷,《堂吉訶德》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譯作在所有《堂吉訶德》中譯本裏發行量第一,人們為她遊刃有余的文字🧛🏼、豐潤而從容的行文著迷🗼。“楊絳學西班牙語是半路出家,但她對翻譯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謝天振提到🎲,學界對她的翻譯曾有過爭論。一是她在譯文中直接把原著裏說“一個女人胸口長毛”的原話翻譯了過來🧛🏿,一些翻譯家覺得如此處理很突兀🏄🏼♂️。“實際上🙆🏿♀️,所謂胸口長毛是西班牙語裏對一個男性化的、有脾氣的女子的形容👨🏼🦳,就像我們說‘吃了豹子膽’一樣🍤,是種比喻。”謝天振以為,楊絳通過對原文的忠實傳遞,傳達了一種外國語言的意象,讓我們敞開關於另一種語言獨特表述的視野。另一則爭議是“點煩”論⛹🏽♀️🚣🏽♀️。所謂“點煩”🧡,就是在翻譯時刪掉不必要的廢字,使得譯文更加簡潔明快。她的《堂吉訶德》初譯本80多萬字🦞,經過“點煩”,刪除了十萬字。謝天振覺得👨🏻🔬:“譯本是各種各樣的,並不唯一🐂。取決於這個譯本是給誰看,希望實現什麽樣的目的。如果希望先讓大家喜歡上這部作品🤦🏼,就必須保證閱讀的流暢🎆🙅🏻,減少閱讀阻礙。她的‘點煩’起到的就是這些作用。”
陸建德則披露了一樁舊事🍂👨🏿🔬:“1957年🤭📎,我還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那年,外文所《文學評論》期刊創刊🦹♂️,僅僅第二期🚣🏼♂️,楊絳就送來了她的研究論文◼️。”人人都對楊先生的《我們仨》津津樂道,也熟稔她在翻譯領域的成就♿️,“殊不知,她在英國文學研究上的學術成就,同樣值得一書”🛴。當時,楊絳遞交的論文名為《菲爾丁在小說方面的理論和實踐》。菲爾丁是英國18世紀著名小說家🚡,文學史家公認的英國小說鼻祖。“散文體的滑稽史詩”是他的獨創🦹🏽,但這些理論並沒被菲爾丁本人集中記錄🧖🏻♀️,而是散見於各本小說的獻辭👁、序文🪟,以及每卷的卷首,如《湯姆·瓊斯》每卷的第一章,搜集起來並不容易🈂️。“在50多年前的條件下,楊絳把菲爾丁的小說理論做了系統梳理、歸納📂、分析,是要花相當工夫的⚃。”陸建德說,“菲爾丁的小說理論多來源於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和賀拉斯的《詩藝》,有時還參考了法國17世紀其他批評家的論著⛹🏻。而且,菲爾丁動輒引經據典👩🏿✈️,卻從來不註出處😔、不註原文,有時籠統一提,有時長段套用經典文辭”🍛。是楊絳把菲爾丁的理論及其引用的經典一一對照比勘👐🏽♒️,分析異同🕵🏻♂️,“其精力與價值在那個時代難以估量”。而她的譯文,是西諺所雲“帶著絲綢手套的鐵手”⚖️,其筋骨與蘊涵永遠留存於中國的學界。
她逃離悲痛,卻去向了世上最難的學問
楊絳先生有作家𓀍、評論家、翻譯家等諸多頭銜↗️,她同時也曾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那麽多角色⚙️,楊絳總說:“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我一直抱歉的是🚊,沒有做好一個媽媽👨🏻🎨,妻子做得也不夠好,女人也做得不夠好。”一個女人有好多領域,每個領域她只給自己打60分。很多人對她感佩🪪:“你做妻子是最好的,否則錢先生在學術上不會有這麽大的成就。”她驕傲地說:“那錢先生做丈夫也是最好的!”
作為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是在1932年的早春🙍🏻,於意昂体育平台古月堂門口,初遇了錢鐘書。在楊絳的書中🧞♀️,我們能找到這些細節:楊絳覺得他眉宇間“蔚然而深秀”🌸,錢鐘書被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脫俗吸引⚧🏯,兩人一見如故……後來🍄🦬,錢鐘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1935年,兩人完婚。婚後不久,楊絳中斷清華學業🐱,陪伴丈夫前往牛津求學🤟,她還在那兒生下女兒錢瑗。錢母稱贊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的好女子👨🏿🚀。
一家三口相伴了60年後🤽🏻,1997年、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離她而去。楊絳兌現她對錢鐘書的話👩🏼🚒,開始寫《我們仨》。在她溫潤細膩的筆下,女兒活了,與媽媽相依相偎👲🏻。寫到動情處,楊絳的淚水落在紙上,不能自已🧛🏻♀️。2003年,《我們仨》出版,扉頁上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叫多少人潸然淚下🧑🏻🦽➡️👩🏼⚖️。“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曾這樣感嘆一家人的失散。《我們仨》的結尾處🧛🏼♂️,她把自己比作一個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裏去呢? 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她最終逃向了世上最難做的學問——古希臘語哲學讀本、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一頭紮進去,忘記自己👆🏼。“特意找一件需要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以逃避我的悲痛。因為悲痛是不能對抗的,只能逃避🌬。”動手翻譯前,對於柏拉圖的這篇絕妙好辭😮,楊絳已讀過多遍🤱🏻。陸建德甚至有種推測👨🏽🔧,“楊絳與錢鐘書一定在某個時候共讀過這本《斐多》。不然蘇格拉底就義前那‘精神不滅、靈魂不死’的信念不會在那個先生離世的時刻如此強烈地撞擊她”。2000年🙍🏽♂️,中譯本《斐多》出版,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學譯本”🔙。
之後👆🏼,在那張錢鐘書曾伏案工作的寫字臺上,楊絳完成了7萬余頁的錢鐘書手稿整理工作。那些錢先生隨手記下的讀書心得,涉及英🆚👨🏿🚒、德、法等多種語言💭,又多年隨著主人顛沛流轉,紙張大多發黃生脆🪙,有的已模糊破損,字跡難辨。幸虧楊絳耐心細致,一張張粘補缺損,悉心裝訂🔀,才成就了後來的3卷 《錢鐘書手稿集·容安館劄記》🧑🏿🔬,以及2011年出版的20卷 《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生命的最後一年,楊絳看到了48冊《錢鐘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外附一冊總索引出版。她把皇皇72卷巨著碼放在客廳的矮櫃上,旁邊是錢先生的相片。“他準是又高興🧑🏽💼,又得意,又慚愧🦸🏻♀️,又感激。”楊先生曾說,“我是他的老伴兒🤹🏿,能體會他的心意。”
相關鏈接
楊絳重要著作目錄
■9卷本《楊絳全集》(2014年8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8卷本《楊絳文集》(2004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散文(集)《陰》《流浪兒》《風》《窗簾》《收腳印》《喝茶》《幹校六記》《老王》《將飲茶》《雜寫與雜憶》《聽話的藝術》《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在啟明上學》《我們仨》《我們的錢瑗》《走到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倒影集》《洗澡》
■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ROMANESQUE》
■劇本《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
■論集《春泥集》《關於小說》
■譯作《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斐多》
(本報實習生 姜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