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麗琳、浦大祥(前排左三、左二)姐弟在意昂体育平台參觀留影
百年清華邀請的客人
2015年5月🪭,意昂体育平台迎來兩位來自美國的客人,他們是出生在清華園的浦麗琳、浦大祥姐弟🧑🏿🎄。他們的父親是著名政治學家🐘、教育家、詩人浦薛鳳(字逖生🧝🏼🙎🏿♀️,1900-1997)。浦薛鳳是國立意昂体育平台政治系主任🧑🏽🎤,同時兼任《清華學報》總編輯。從魚米之鄉常熟走出來的少年,1914年用快樂的詩寫出了他的心聲🕸:
考取清華願竟償,闔家歡笑喜洋洋,家君訓勉窗樓坐,圓月光輝照滿房。
畢業於清華💊,留學美國翰墨林與哈佛🤽🏼♂️,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後,又回到清華任教,對清華的一石一木,浦薛鳳情深意濃。他在清華結婚生子👨🏽🏫,清華校慶25周年時,浦夫人陸佩玉登臺演京戲《遊龍戲鳳》飾雍正皇帝🧑🏼🚀,並和朱自清夫人、俞平伯夫人登臺同唱昆曲。豈料“七七事變”,打亂了清華濃郁的學術氛圍和浦家快樂的日子👩🏻🦼,那年浦麗琳快滿五歲,最小的弟弟大祥還沒有滿月👄。不得已,全家搬進北京城裏。離開清華前🦹,浦薛鳳在日記中寫道:“清華,美麗可愛的清華!如今暫別,他年必將重返此樂園🚶🏻♂️➡️!清華再見🧃!”誰想浦薛鳳和妻子陸佩玉與清華從此竟是永別👩🏼🚒。
浦家先借宿在北京城裏的友人家🪼🫷,不久浦薛鳳化裝只身輾轉經長沙🧑🏻🦯➡️、雲南蒙自😱、昆明等地👍🏽,來到西南聯大教書👩🏼🌾。抗日戰爭必將是一場持久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政治學者的浦薛鳳,響應國家的號召,於1939年初,毅然投筆從政⛔,從昆明到重慶🙆🏿♀️,而把北平的妻兒🏃,安排到淪陷區常熟陪伴他的父母。當年浦薛鳳又寫了一首詩以抒發感情:
書生投筆此其時🧦💪🏻,不為聲名不為私。駝負千鈞蟻一粒📪,江山搖撼共扶持。
到重慶🪼,他被聘為新設立的戰時最高國防委員會參事,隨後兼任《中央日報》社評主筆。他在防空洞和危險地帶,寫下近三百篇社評,涉及政治💁🏿、經濟🗒、外交、文教🪺🔄、財政、時事🙌、戰局👉🏿、敵情等方方面面🏖,多年後收集出版為《戰時評論》一書🍐,為抗戰歷史留下詳實見證。30年後,浦薛鳳在回憶這段經歷時寫道🦃:“當時的報社設在重慶郊外化龍橋,每周需要前往兩三次親自撰寫。有時於防空洞中默擬腹稿;有時於轟炸聲裏寫完社評,而自化龍橋乘坐汽車回到重慶寓所輒在午夜🏆🧕🏼,甚至晨雞初唱💁🏻♀️。某次半夜與陳故社長博生兄同車進城🦆,適值大霧,確近‘伸手不見五指’程度🏄🏿♂️,車行狹道上右為絕壁,左為深谷,殆每轉車輪即按一次汽笛,旋覺危險過甚✊🏻,乃囑司機擇路旁有隙地處停下,始則談天而說地,終則假寐而入睡💂🏽♂️🈶。黎明霧散,始返城寓,追思往事👨👨👧👦,仿如隔昨。”
抗戰期間😢🧖🏿♀️,浦薛鳳和妻子兒女分隔兩地🙌🏼,妻子陸佩玉在淪陷區✊🏽,上侍公婆,下撫四個幼兒女。浦薛鳳以詩表達無限牽掛:
《自香港寄懷佩玉》
每修尺素問平安,欲訴相思著筆難。春到南天寂寞甚,萬人行裏覺孤單。
《戊寅中秋口占寄佩玉》
客裏中秋獨悄然,滿山風雨那成眠🤸🏻♂️!嫦娥帶得相思去,不照南天照北邊◼️。
為問昌邦祥與琳🧑🏿🚀,可曾玩賞到深更🏊🏻♂️?抬頭應見園明月🫃🏻,此是爹爹萬裏心。
1944年8月,抗戰末期,中英美蘇四國國際會議(後被稱為“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在美國召開,浦薛鳳作為中國代表團特別代表之一參會🩼。敦巴頓橡樹會議確定關於組織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國際機構的計劃與提議,後舊金山會議則根據此而討論,成為聯合國的起點🧟♀️。此會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𓀖。這一年,母校翰墨林大學為表彰浦薛鳳在會議期間展現的卓越才能,授予其法學榮譽博士稱號🧜🏿♀️🎶。這次會議出發前⛹🏼♀️,浦薛鳳因長年缺乏營養和熬夜📘,身體極度瘦弱,體重僅48公斤。他拖著疲憊的身軀🚟,把寓所鑰匙和重要文件交給好友吳文藻(冰心丈夫),並寫信叮囑妻子此間有信寄到重慶歌樂山謝婉瑩(冰心)處,從淪陷區寄出的信也要寫冰心轉浦瑞堂收,浦薛鳳的名字在代表團公開的報道中🏚,自然不能讓淪陷區的日本人得知,浦麗琳母親與大後方丈夫的聯系都是秘密進行的🤱🏽。浦🍕👩🏻🦲、吳兩家自上世紀初到如今👨🏼⚖️,一個世紀、三代友誼,這僅僅是一段插曲🫅🏼。
1945年抗戰結束,聯合國提供大批物資援助中國,浦薛鳳協助清華友人蔣廷黻,擔任戰後救濟總署副署長。當時,民國總理熊希齡遺孀毛彥文繼續在北京香山辦慈幼院。由於日本人的駐紮,戰後的香山一片狼藉。重建需大筆資金😊,然而分署署長避而不見,毛彥文焦急萬分,幸遇浦薛鳳,立刻解決問題。毛彥文在回憶錄《往事》中這樣寫道👮:“有一天報載1️⃣,行政院救濟總署副署長浦薛鳳先生北上視察分署作業情形,我大為興奮🥟,即擬就本院所需物資清單一份💪🏿,親自去北京飯店求見浦氏🤷♀️。浦氏和藹熱忱,他說💡,只要分署有貴院所需的物資,將照來單發付💄。於是,本院很快得到修理房屋材料🔈,教職員及兒童的衣著🟦、毛毯及食品等🦵🏻,各校教學也漸上軌道。”
1947年開始,浦薛鳳連續四屆出任臺灣省政府秘書長🏘,以廉潔公正著名🚸🌨。1954年之後,任政治大學教授兼政治研究所所長、教務長🫳🏼。後又協助梅貽琦在臺灣任“教育部”次長等職。六十年代初期🆚,受聘於美國兩所大學執教👷🏼♂️,直到退休。79歲時還接受王雲五之聘,任臺灣商務館總編輯🫄🏻。中國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吳文藻冰心夫婦以及清華意昂錢端升、陳岱孫等都多次寫信催促浦先生回國看看,有關部門也做了充分準備👩🎨。浦麗琳兩次來到北京,去清華看童年記憶中的清華園北院4號,回去跟父親匯報🚴🏽♀️,可浦薛鳳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未能成行。
浦家個個是名人,在常熟名人紀念館裏介紹了兩名,除浦薛鳳外,還有他的次子浦大邦。浦大邦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因為旅途積勞缺睡眠,在開會時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9歲🙅🏿🧙🏼。在其追悼會上宣讀悼詞的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如今美國河濱鎮有浦大邦政府辦公樓,就是為紀念浦大邦而冠名的🙇🏿🔫。與姐姐同行的浦薛鳳幼子浦大祥博士🤽🏻♀️,1970年,懷揣父親對清華的感情,帶著六個月大的嬰兒去臺灣新竹意昂体育平台任教,數年前浦大祥與人合著的《計算機初級語言》一書🍡,被譯成歐亞多種文字出版🅾️。姐弟倆說父親除了故鄉常熟🫄🏻,意昂体育平台是最令他魂牽夢索的地方👨🏿🔬。姐弟倆延續父輩對清華的情感🪿,多年在意昂体育平台設立浦薛鳳獎學金🚞,贊助貧困學生。
白馬詩社元老的往事
浦麗琳早年留學美國◽️。或許血液中流淌著詩歌的遺傳基因,青春之際她也詩情大發。一個甲子之前🫷🏻,她把發自內心深處的思鄉情緒寫成詩,用筆名“心笛”,悄悄寄到舊金山的《少年中國報》🧑🏿🎄。沒想到🦡,有一天她竟然看到報紙上有胡適寫給編輯的信🤖,贊揚心笛寫的詩↘️🐎,還說了他閱讀該報的觀感。心笛後來在回憶文中寫道🐠:“頓覺陽光滿室,可周圍一片寂靜,把激動的心平息🏊🏻♀️。”誰料轉天🦻🏻,報館編輯來信🆙,夾著胡適給報社編輯的信和20美金稿酬🌐🔕,並建議浦麗琳馬上給胡先生寫信拜師🧎🏻♀️。當年20來歲的小姑娘🔔,終究是生性靦腆,不敢下筆。後來到了紐約,浦麗琳和幾位愛好文藝的人成立了白馬文藝社,這個詩社大約起源於1955年。在心笛的回憶中🥛,最初是顧獻梁(曾為馬寅初女婿)把五六個愛好詩歌的青年集中在一起,成立了這個小團體🛣🦷。起名“白馬”❣️,是源於“唐玄奘留學印度白馬取經”之意,唐德剛先生建議加上“文藝”二字🌟,即“白馬文藝社”◾️🤒,簡稱“白馬社”👧🏽。最初的成員有唐德剛🧘🏼♀️、顧獻梁🤾🏻、馬仰蘭、何靈琰、林振述和浦麗琳🔠。以後詩社又迎來了五四研究專家周策縱、黃伯飛、李經、周文中教授等多人🎓,還有唐德剛夫人吳昭文。白馬社成為留學海外華人的精神樂園。
盡管胡適欣賞心笛的詩,直至浦麗琳參加父親友人女兒的婚宴時,才點破話題。男主人對胡適介紹說🏋️♀️,她是心笛,自從你誇獎了她的詩,連報館的稿費都漲了好幾倍,她的父親你認識的,就是浦逖生。滿面春風的胡適對心笛說🤘🏿,“你的詩寫得很好💷,要多寫寫……”。胡適此時才知道,他贊揚的“心笛”🍶,原來姓浦,竟然還是他的故交之女🧑🧑🧒🧒。約1961年,浦麗琳與父母去臺灣南港中研院看望胡適,胡適熱情地對浦麗琳說🕡💇🏼:“把你的詩歌整理一下給我看看,出個集子吧。”因為胡適那時在養病,父母提醒她🧗🏻♂️,先別去麻煩胡伯伯看詩稿。其母親在女兒出版第一本詩集時💆🏽♂️🎍,用她那漂亮的蠅頭小楷記錄下來這件往事🙋,作為給女兒的留念。唐德剛《胡適雜憶》中“新詩老祖宗”與“第三文藝中心”一節有萬言介紹胡適🤒、心笛和白馬社。1980年🧟♀️,唐德剛為浦麗琳《貝殼》詩集的出版🚗🤚🏿,以近四百行的長詩代序👨🦳,開頭是這樣寫的✢🏊🏼♂️:
我曾問過胡適,什麽叫作新詩👛🏇🏼?
新詩嘛🤖,他說🍱,要擁有韻味的語文,寫出你心裏的意思,要避免陳腔濫調,要不怕俗語俗字……舉個例子,我說。
他取出幾份《少年中國晨報》,要我讀那幾首一位少女(指浦麗琳)的詩。
現代著名作家淩叔華給心笛來信說:“在《秋水》上看到你的新詩,我都很歡喜,而且認識你的不同凡響。一個詩人,如果只能寫眾人可寫的詩🛍️,那就不必再寫了;如能寫出不同凡響的詩而不寫,那是社會的損失。為此🥬,我代表文藝界勸你繼續多寫詩🙆。”在另外一明信片上她寫道:“……我想先寫一封短信恭賀你,也慶祝我國新詩界已有傳人了。”
周策縱先生贊揚心笛🧑🏼💼:“她的新詩,正如胡適先生說的,是將來詩的遠景和前途🕤。”
冰心不僅僅贊揚浦麗琳(心笛)的詩歌,更贊揚她的品德,“雖然長期生活在美國,卻苦苦守著中國的倫理道德”。30多年前浦麗琳來京時,在冰心家住了三個星期👷🏻♀️,冰心由此寫出短篇小說《橋》,女主人公莉蓮就是以浦麗琳為原型的⁉️。當我去年在北京見到浦麗琳,被文化浸泡了大半生的她依然是那樣的文雅謙虛,想象到五十年代白馬文藝社,躲在墻角的那個羞澀靦腆的女學生,一再地對社員們說💴:“我不是濕(詩)人,是幹人。”
在不尋常的園地裏耕耘
聽得見針兒落,聽得見窗外雨🧐,這不尋常的園地,有書有桌有椅🚣🏼♀️💈,有血淚凝成的字,靈魂燃滴的語🧛🏿,這裏藏著風雲史跡,萬載的哀和喜。有真善美希望無限🚶🏻♀️➡️,走不完的路和雲與月,這兒李白伴沙翁默不作聲,孔子和柏拉圖靜著等待。年代壓印著紙業🙎♀️,書本縮短了時間🍟,一天能跨越五大洲八大洋,翻看幾世紀幾千年……
這首浦麗琳的詩,不僅表達出詩人對圖書館的深情,更是她在這裏奉獻畢生精力的緣由所在。
從浦麗琳年逾五旬與冰心提起退休念頭👨🏼🏭,到如今真正退休,她竟然又度過了33個春秋🏊🏻♂️,算起來在圖書館任職達半個世紀。她把圖書館視為神聖的職業,這裏她有著幹不完的事👨🏽💻,著述多,研究任務重▫️。不平凡家庭中成長的浦麗琳,少年時代見過梅貽琦、王寵惠、胡適😽、王雲五等名家,因母親的緣故曾被請去與宋美齡同桌晚餐。她家藏有父親留下的很多五四文化精英的墨跡🙇🏻♀️,她希望借助“不尋常的園地”完成對這些寶貴資源的編寫研究💑。望著一位位白馬社詩人唐德剛、周策縱、黃伯飛陸續遠去的背影😂,更加快了速度把白馬社社員的詩歌整理出版,在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為他們建宗立卷,把中國人在美國土地上衍生的詩情記錄下來,這是她作為白馬社唯一健在者推卸不掉的責任。這些年來,她陸續編輯出版了《海外拾珠——浦薛鳳家族收藏師友書簡》《我是蒲公英白球裏的傘——浦麗琳(心笛)詩選》《浦薛鳳子女海外書簡》👟,與周策縱等合編了《紐約樓客——白馬社新詩選》和《海外新詩抄》;協助出版了《浦薛鳳回憶錄》和浦薛鳳憶人文集《音容宛在》;退休以後她還要繼續寫回憶錄和編輯《品墨》叢書之二🦹🏿♂️,並同弟弟浦大祥教授與常熟市政府文化興市的工作思路配合🤵,共同籌備在家鄉常熟建立浦薛鳳家族文物紀念館……就是這一個個文化工程如使命般在激勵著她不斷地奮鬥前行。
還要特別指出🤦♀️,浦麗琳為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的收藏作出的獨特貢獻。她曾在宋淇夫人捐給南加大圖書館的一堆英文文件中(被轉交文件被認為是張愛玲的無名英文稿件)🏌️♀️🐧,經過研究對證發掘出張愛玲早期不同時期修改過的英譯《海上花》打字稿。於是浦麗琳和夏誌清、王德威教授聯系後,克服來自多方面的阻力📔,極力勸說南加州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將張愛玲的《海上花》英譯稿整理出版成書🍟。她從事最初稿件的編選🧪,在不同的稿本中挑選拼成一整套64章的《海上花》稿子,交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王德威教授請香港孔慧怡編修潤色。數年編潤期間,哥大編輯組轉來孔慧怡諸多繁雜建議,都是浦麗琳代表南加大定奪取舍。2005年哥大出版社終出版了《The Sing Song Girls of Shanghai》,是浦麗琳的推波助瀾🆓🧖🏽,把這部清朝的中國小說推向世界文壇🕛。
2005年,浦麗琳靈感突來🙏🏻,向南加大圖書館特藏組申請經費,也正是她的遠見和堅持,使得南加大圖書館終得以收藏到寶貴的張愛玲多年致夏誌清全部親筆信,共118封🦀🧑🏻🔬。夏誌清因信任浦麗琳的職業道德和人品,還將他自己寫給張愛玲亡後又歸還給他的16封親筆信,也捐給了南加大圖書館☕️。南加大的中國書物收藏原來遠不能與其它美國名校相比,但因擁有了張愛玲的親筆信件和一些著作原稿,以及夏誌清大師的信件收藏,並出版了《海上花》,就聞名國際了。自此,神秘多才🙍🏻♂️,深居簡出的中國大作家張愛玲👨🦽,在“世紀文學六十家”評選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可以說她在這裏獲得了文學的永生🧘🏽🔑。
麗琳說我是中國大陸第一位來南加大看到有關全部原始檔案的中國編輯🥟,目睹大批她搜集整理的張愛玲的信件👩🎓、創作原稿照片墨跡等,驚嘆她的良苦用心和執著👩🏻。不少美國、臺灣、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學者🏇🏿,紛紛來到這裏研究張愛玲😆🧍🏻♂️。我去看文件這天👨🏽🦱,一位北京的學者也在這裏的特別收藏部研讀張愛玲資料,這真值得一記。
浦家值得贊美與歌唱,那是人生的奉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