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澤教授是我國著名水文學家和水利專家📦,我國水文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謝家澤教授是湖南省新化縣人,生於1911年10月11日。193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木系,1938年畢業於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水利系,獲憑證工程師學位。1939年回國,先後任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教授。1949年任南京大學水利系教授🫰🦞、華東軍政委員會南京水利實驗處(現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文研究所所長、華東水文資料整編委員會主任。195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文局局長,1956年任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水文研究所所長。1982年起任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咨詢委員並兼任意昂体育平台、南京大學教授。謝家澤教授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2~7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36年與留德同學在柏林,自右起依次為謝家澤🧙、孫德和、夏堅白🙋🏻♂️、徐士高🔄、嚴愷
謝家澤教授為開創和發展我國水文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誕生之際,謝家澤教授出任華東水文資料整編委員會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對1949年以前全國5.5萬站年的水文資料進行了系統細致的整編並刊印110余冊,創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年鑒》🫵🏿。在擔任水利部水文局局長期間😐,他主持編製了全國基本水文站站網規劃🤷♂️、製定了中國水文測驗技術標準、建立了全國水文站網。謝家澤教授早在1951年第一次全國水文工作會議上🧛,就積極倡導開展科學的洪水預報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積極引進國外水文預報技術🥹🫄🏿,大力培養水文預報人才🗒,推動了各流域洪水預報工作的開展♞。這些成就🤞🏼,奠定了我國水文測驗和水文預報事業的基礎,並從此走上了不斷發展的道路🌘。

率團參加中蘇黑龍江流域水文會議 ( 左二 )
謝家澤教授以畢生主要的精力創建和發展了中國水文科學研究事業。1950年📉,在他的推動下📮🏫,在水利部水文局成立了水文研究所,後來發展成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文研究所,謝家澤教授兼任所長,領導該所發展成為我國水文科學研究的中心。為了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水文科研體製🟤🗜,他在分析了英美水文科研體製的基礎上,於1951年率團前往蘇聯,對前蘇聯水文氣象管理和科研體製進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我國水文科研宜建立以水利部門為主🧙🏻,同時輔以高等院校👳🏽、中國科學院和其他產業部門水文科研的體製框架🏃🏻➡️。1956~1957年,謝家澤教授主持編製了我國水文科學技術十二年(1956~1967年)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次編製水文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1977~1978年🏊🏼♀️,他主持編製了我國第2個水文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這兩個規劃規定了我國水文科學技術的任務和目標🩴,指出了水文科學技術發展的大方向,勾繪了一幅令人鼓舞的水文科學技術發展藍圖🧨🚣🏿♀️。

考察貴州巖溶水文,黃果樹瀑布前
謝家澤教授領導了許多重大的水文科學技術活動和科研項目。1956年,他發起和主持了第一屆全國水文計算學術討論會🛴🤗,他在會議技術總結報告中提出:“不論現有水文資料系列長短,均應在設計河段調查歷史洪水🫴🏼。”根據這一意見,全國各地都進行了歷史洪水調查,經過了30多年分析研究,逐漸形成了我國設計洪水計算充分利用歷史洪水資料的重要特點🆒。在他擔任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期間,發起和組建了中國水利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並擔任全國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水文專業委員會後來成為我國廣大水文科技工作者最主要的學術團體。在他的指導下編製的《中國水文圖集》👲🏻、《中國暴雨參數圖集》、《中國水圖》等,系統🪚、全面地揭示了我國水文要素的時空分布規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
謝家澤教授積極提倡水文科學的國際合作。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與主持了黑龍江流域中蘇聯合考察。1973年9月,謝家澤教授代表我國出席了世界氣象組織成立100周年(1873~1973年)慶祝大會,這是我國水文界第一次參加國際水文科學活動。改革開放以來5️⃣,謝老為推動我國參加國際水文計劃(IHP)、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水文學術組織和科學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7年與陳道弘在列寧格勒 ( 現聖彼得堡 ) 勒涅瓦河畔
謝家澤教授為我國江河治理傾註了大量心血。早在20世紀60年代,謝家澤教授就從事水庫安全標準的研究,主持製定了我國水庫安全標準規範和設計洪水計算規範🌼。“63.8”海河大水之後,他親自參加洪水調查,主持了全國水庫設計洪水復核🟦。這些成果對推動我國設計洪水和水庫安全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長期從事治理黃河研究🙏🏿,參與了治理黃河的許多重大決策🌗,為製定黃河流域規劃、三門峽水庫和小浪底水庫建設🚵♀️🤖,提出過許多重要的建議🧑🦳。他對長江三峽工程的各個側面和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他對海河和淮河的防洪問題⚜️🤵🏼♂️、黃淮海平原的水利建設問題、華北水資源短缺問題👩👧、南水北調問題都進行了悉心的研究。他的許多研究成果和建議,在重大水利決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他臥床不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關心中國水利事業的改革,關心當前幾項重大水利工程的決策🙇🏽。

在雲南作學術報告
謝家澤教授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視野開闊👩🏻🦽➡️。他曾擔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水利、水文氣象、海洋組委員🔍👨🏼💻、國務院規劃委員會水利🧛🏿、水文🦿、氣象🚃、海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天地生人學術講座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水文科學》顧問、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等10余項學術職務。20世紀80年代以來🧑🏽🔬,謝老潛心研究現代水利的性質問題。他指出 ➖🦸:“現代水利的性質問題就是水與人的關系問題🖖🏽,它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圈總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水利的性質問題》,1986年在南京大學授課講稿)🫔,因此🐢,他強調要隨著時代的推移研究人與水的關系的變化,從中認識各個時期水利的性質、難點和對策。20世紀80年代後期🧴,謝老把關於“水利性質”的研究推進到“全球問題與人類困境”的研究⏪,他用系統論的思想和方法探討了“全球問題與人類困境”的系統性質、產生原因和走出困境的途徑👨🏿⚖️。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他廢寢忘食地博覽群書🙆🏽,與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和社會學家切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和概念👫🏻,例如“現時代的意義及其大趨勢”、“人類圈的形成和迅猛成長”、“全球系統及其由四元結構(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向五元結構(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的演化”、“人和自然的本質及它們協調發展、共同進化的關系和準則”、“人地對話、人際對話和建立全球新秩序”等,這些問題和概念具有啟迪人們思想的重要意義,是謝老晚年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1974年全家合影
謝家澤教授對中國宏觀水問題的分析,思維深邃、睿智前瞻𓀅。1995年初春🧑🎓,北京水科院決定編輯出版《謝家澤文集》🧖😢,為此謝老的夫人孫以芳老師把我叫到北京📁,住進國際泥沙中心招待所。孫老師把謝老幾十本工作筆記交給我🎅🏻🚵🏼♂️,叫我或按時期💦,或按內容整理成不同論述主題的論文或短文。歷時約兩周,我逐本閱讀,仿佛又回到了謝老的身邊。從幾十年的工作筆記中😛,我不僅看到謝老為中國水利事業付出的辛勞,也領悟到他對中國宏觀水問題和黃河三門峽、小浪底、長江三峽等重大工程那種高屋建瓴、縝密深邃和極富前瞻性的思考與分析方法🦥。例如🕠,謝老認為,重大水利問題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很復雜😤,且對未來的變化難以把握🕘,因此,尋找“最優解”是不現實的。可行的做法是首先排除劣解,然後逐漸從非劣解向合理解收斂,最後獲得具有科學➖、哲學基礎📲,既符合現實環境🚤👩🏽🍼,又不有悖於可預見的未來的合理可行解。謝老的這一思維和分析方法,閃爍著科學家與哲人的智慧與氣質,也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並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我後來對問題的思考。

1989年與親戚在一起,自右依次起為王文娟、孫以芳🤚🏻、謝家澤🧑🤝🧑💉、孫道臨
謝老一生誨人不倦、平易近人。在我國當代知名的水文學家中,有不少人是他的學生,許多人得到過他的悉心指導和幫助。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有幸多次聆聽謝老的教誨👩🌾,每次談話,都好像跟隨著他走上一個新的臺階,感到豁然開朗👂🏼。謝老對中青年水文科技工作者嚴格要求,寄予厚望。他多次對筆者說“中國自然地理條件復雜👩🏿🚀,水文科學研究大有作為➙,你們這一代要出一批優秀水文學家👈🏻🐑,要為此立誌。”謝老對於新事物總是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和關懷,在筆者創刊《水科學進展》期間📭,從辦刊宗旨到刊物風格、從刊物定名到如何辦理各項申辦手續👆,他都給予了悉心的指導。編委會在北京成立那天適逢謝老出席全國政協會議,他顧不得上午會議的疲勞♞🐦⬛,趕來和編委們共進午餐、共商辦刊大計。謝老與廣大水文工作者有著深厚的感情📧,“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剛出牛棚不久🧚🏼,就風塵仆仆地趕到三門峽工地,看望下放在那裏的原水文所的同誌們,鼓勵大家要經受住挫折🦒,要看到前途,珍惜光陰。直至謝老病危期間,他還經常惦記著水文戰線上的同誌們。

1989年與家人盡興湖舟
1993年1月2日🦹🏻♀️,謝老永遠離開了我們🔺🤞🏻。他把畢生奉獻給了中國水文和水利事業✈️👨🏽🎨,在中國水文和水利的歷史長卷中⛴,將記載下他的功績🤌🏉。
謝老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本文原載《水科學進展》. 1993,4(4). 參閱了《謝家澤文集》(謝家澤文集編委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1995年)🧑🏻✈️,並選用其中部分照片。
來源🤾🏿:《江河之子——獻給20世紀大禹傳人》 劉國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