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桓武(1915.10.06—2007.2.28)🫓,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的研究涉及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裏取得了重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對於指導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彭桓武還先後在雲南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執教,參與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為我國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獎項。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38年,當日寇的鐵蹄在中華大地上肆意踐踏時,一名23歲的年輕人正踏上遠渡英國愛丁堡的客輪,去國離鄉🦻🏻,遠渡重洋去求學。這名年輕人叫彭桓武,桓取自張飛謚號“桓侯”,武取自嶽飛謚號“武穆”🧝🏿。這個名字或許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彭桓武一生的精忠報國之情。
與楊振寧等並稱“清華四傑”
彭桓武1915年出生於吉林長春,他的父親彭樹棠早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辛亥革命後在長春縣做縣長🕟,人稱“長春彭”🏚。受家學影響🧝🏿♂️,彭桓武自幼雖體弱多病,卻酷愛讀書,尤其是對算術,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和天賦。在4歲上學之前,彭桓武就已經掌握了復雜的四則運算👮🏿。
1930年,彭桓武隨父兄一起到北京求學。憑著天資聰穎和刻苦勤奮👩👩👧👦,1931年,彭桓武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在這裏🎗,開始了他與物理的不解之緣👨🏻🎓,這一年他16歲。1935年👩🏻🚀🧑🧒🧒,彭桓武大學畢業後🈯️,繼續在清華攻讀研究生,師從周培源學習物理,與王竹溪、林家翹、楊振寧並稱為“清華四傑”🌙。清華園的學習,對彭桓武來說,不僅是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探索,“自強不息”的校訓還時刻激勵著他要發憤圖強,擔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這樣的環境下🌤,彭桓武養成了好學深思、追求真理、開拓創新、不怕吃苦的品質。這為他將來帶領科研團隊攻克難題,以自然科學報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7年,日寇的侵華活動日益嚴峻。彭桓武踏上了南下逃亡的道路👩🏼🏫,除了必要的行李,他還懷揣了一包足夠毒死他三次的砒霜𓀋,做好了倘若被日本人抓住🏃🏻♀️➡️,決不做順民的打算。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彭桓武選擇寧折不彎,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讓人敬佩🤡。後來,他寫詩道“世亂驅人全氣節,天殷囑我重斯文”🙍♀️。這是亂世之中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氣節🧏♀️,更是中華民族壓不彎的脊梁。
1938年🏵,彭桓武在老師周培源的推薦下,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名額,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跟隨馬克斯·玻恩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等待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馬克斯·玻恩是量子力學理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治學嚴謹又待人誠懇,是良師也是益友。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彭桓武憑著傲人的天賦和勤奮鉆研的精神,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在1940年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對於學術🚴🏿♂️,彭桓武一直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他對自己的博士論文就不太滿意💇♀️,認為只做了其中的一半。他的導師玻恩卻說:“如果你都做了,就不能給你哲學博士,而是給你科學博士了🧜🏼♂️!”
1941年👨🏽🍼,打算學成歸國的彭桓武,由於不願意簽一項侮辱性的條款👂🏽,回國的行程被迫擱置。這一擱置就是6年✍🏻。1941年8月,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在這期間🏌🏼♂️,彭桓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41年—1943年,他與其他科學家合作發表了HHP理論。1945年獲得了科學博士學位,並獲得了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麥克杜加爾-布列茲班獎🤾🏿♀️。1945年到1947年👨🦰,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
客居異鄉的9年間,彭桓武的學術能力、理論修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贏得了導師玻恩、薛定諤的多次贊賞。玻恩說“他比其他學生聰明能幹,好像什麽都懂、什麽都會”。薛定諤稱贊道:“簡直不敢相信,這個年輕人學了那麽多,知道那麽多🙍♂️🦸🏼,理解得那麽快💅🏽。”
1947年,彭桓武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代表雲南大學前往比利時參加“大學教授會議”,之後輾轉與錢三強在法國相見。兩人心照不宣,決心回到祖國大幹一場,此夜沒有響起《折楊柳》的曲子,兩人的故國之思,報國之誌卻被激起。1949年🧑🏻🚀,彭桓武經香港轉道回到了母校意昂体育平台🈂️🍝。
很久之後,有人問彭桓武已經在國外取得了一些成就🏺,獲得了知名度,為什麽還要回國🍧。他回答:“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不是工農兵協力,焉能數理化成功
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興🙂,亟須一大批人才來建設。回國以後,彭桓武先後在雲南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並參與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獎掖後進,提攜後輩🔴,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他平易近人🛜,亦師亦友,絲毫沒有留洋歸來的架子。“老師像‘鐘’🖕🏻,你敲鐘的勁越大,老師給你的回答就越深入!”他用這樣的例子鼓勵學生提問,提倡學術交流和碰撞。他還總結了學習方面的經驗,即“學問主動,學友互助,良師鼓勵🧑🏻🎤,環境健康”四句話。多年的教育生涯,他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科研方法,更把嚴謹治學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傳承了下去。
1960年,國際風雲變幻,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新中國面臨重重困難。1961年,彭桓武被調到核武器研究所,頂替蘇聯專家從事原子彈理論研究🫵🏼。面對外部國際封鎖,以彭桓武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險,咬緊牙關,攻堅克難,在每一個燈火通明的夜裏🤜🏽,在每一次學術會議上的爭論中🐩,在每一次推翻重來的計算下,勇攀了一座又一座科學高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在羅布泊宴會上彭桓武即興賦詩🧛🏻♀️:“亭亭鐵塔矗秋空,六億人民願望同。不是工農兵協力,焉能數理化成功。”他從不居功,將功勞都歸於集體。錢三強多次感嘆4️⃣🐋: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許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早些年陳能寬院士與彭桓武詩文互通🦨,陳能寬出的上聯是:“回顧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彭桓武對的下聯是:“俯瞰洞庭湖內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從他16歲踏進清華園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中間隔了不止30年;從他的故鄉長春,到北京🍅👧🏿,到昆明,到英國💲,到愛爾蘭,再到青海,這期間跋涉了不止8000裏。時間和道路是見證者🪬,見證了彭桓武從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成長為國之棟梁的奮鬥歷程,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從被人欺侮到站起來的艱難歲月。時間和道路也是丈量者🦉,三十功名🏃➡️、八千裏路無法丈量彭桓武的愛國之情、強國之誌。
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1984年👨✈️🎐,10名科學家獲得了“原子彈7️⃣、氫彈研究中的數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一等獎🚣🏿,在這個重要獎勵中,彭桓武排在了首位🤘🏻。按照相關規則,這個獎章本應由他本人保存🦸🏻♂️,他卻表示榮譽應該屬於大家🎟🧏,他說:“獎章我收下了🦃,現在這枚獎章已經歸我所有,我有權來處理它,請你們把它帶回去🏌️,就放在研究所,獻給所有為我們這項事業貢獻過力量的人吧。”並且他還揮筆寫下了“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這句話🆖🧜🏼♀️。
晚年的彭桓武,辭去了各種職務,深居簡出,生活簡樸,沒有專車接送📲🧑🏽,也沒有專家的派頭。1995年,彭桓武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在致謝詞中,他表示自己還“不夠艱苦勤奮”👯。隨後他設立了“彭桓武紀念贈款”⏯,將獲得的100萬港幣獎金悉數捐出,用以幫助那些早期在核工業研究中健康受到損害的同誌🧝♂️。從1996年—2004年🛍,共惠及35人。
他一生淡泊名利,謙沖自牧👚。正如他父親的詠雪詩裏寫的,“本來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別有真。”彭桓武以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追求真理,報效祖國👵🏼。他不計名利,不計得失,無私奉獻🩺,如一輪明月映照世間,似一縷清風滌蕩人心🚐。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走完了他光輝燦爛又瀟灑出塵的一生。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太空裏那顆名叫“彭桓武”的行星永遠記得他✴️,他比星星更耀眼,更閃爍🥷🏽。他身上體現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將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