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航天專家,一生致力於中國航天空間技術的研究👩🦱、發展,尤其在衛星返回關鍵技術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曾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小衛星首席專家、雙星計劃工程總設計師等職🏊🏽♀️,負責完成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設計🧗🏼♂️🥷🏻,並首發成功。他兩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並於1999 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他是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技術負責人,他是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總體方案設計者🫶🏽🍆,他是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在中國的18種型號火箭中,有12種是他擔任負責人設計研製出來的👨🏻🎓!他就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
拒絕優厚待遇踏上歸途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雲南一戶商賈之家📭。父親王毓崑飽受商場沉浮,因此不願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願是希望他們能學一門手藝,過上平靜的生活。但王希季不甘平庸,勤奮刻苦,在昆明讀書時就已小有名氣。1934年,時年13歲的王希季,因在全市小學畢業會考中成績第一而被譽為“春城小狀元”;初中畢業後,他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上當時的雲南名校昆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土木科;1938年🧝🏿♀️,還在讀高二的王希季🧚,應同學之邀,參加了剛遷至昆明不久的西南聯大的招生考試,考取了該校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1940年,日本侵略軍占領越南後,頻繁轟炸昆明🪓。炮火連天🛎🐊,屍橫遍野,哀嚎震天。同胞的鮮血點燃了王希季的怒火,然而🧚🏻,那時的他卻只有欲哭無淚的悲嘆:國弱萬民哀。
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場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年輕的王希季懷揣“多學知識、振興民族工業🖇,以此救國”的決心,在20世紀40年代末🧑🏿🔧🙅🏿♀️,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就讀於動力與燃料專業。
王希季之所以留學🤐,其初心是為了學成歸來建起一所大電廠為家鄉造福⚗️,以改變當時昆明電力缺乏的問題👩🏿⚖️,避免因電力缺乏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學習。
1949年12月,他以優異成績獲取了科學碩士學位🛌🏽📊。正當他準備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時🛀🏽,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兩張照片:南京路上好八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變了他的求學計劃。
當曾經歷過軍閥混戰、國破家亡的王希季第一次看到真正為老百姓服務的軍隊時👩🍳,他為此激動不已。雖然剛剛建立的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但他決心要報效祖國🏋🏿,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
1950年初春✊🏽🚣🏼♀️,29歲的王希季拒絕了美國數個電廠待遇優厚的工作邀請,踏上了駛回祖國的郵輪🧜🏼👩🏿🏭。王希季與同船其他的中國留學生聚集到甲板上,憧憬著未來。當這位躊躇滿誌的年輕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滿天星鬥時📹🔏,他懷揣著“建立大電廠,解決中國工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的理想👩🏽🔬,他或許沒有想到十年後,由他主持研製的中國首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將刺破浩瀚蒼穹✅。
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製
回國之初🏌🏿♂️🧘🏿♀️,王希季在大連工學院任教。教學之余🧑🏽🍼♧,他仍在心中勾畫著大電廠的藍圖。1958年11月,在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進軍號令不久👸🏿,王希季被調到上海機電設計院,擔任探空火箭的技術負責人。然而,參與研製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的這支隊伍,絕大多數是剛出校門不久的青年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有的年輕人甚至還沒畢業🧘🏼🦹🏿♂️,就拿著組織上的調令報到了。時年37歲的王希季面對挑戰,帶領著“娃娃軍團”開始了邊學邊幹的艱苦探索:缺乏技術🧝🏽,他找來資料自己先學,再給年輕人講課,自嘲為“現學現賣”;來不及新建試驗室🦹♂️🫷🏿,就把廁所改裝成測試室📵🤏🏻;來不及建通信線路🆎,就用手勢或用人傳遞叫喊的方式進行試驗場的聯絡🌚;沒有吊車,就用類似於古老的轆轤的絞車把火箭吊上發射架🍧;沒有燃料加壓設備,就用自行車的打氣筒把氣壓打上去……很多“土辦法”成為當時解決技術性問題的關鍵。
僅用了短短9個月的時間,由王希季主持研製的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T- 7M就奇跡般地誕生了🤵🏼。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一個由稻田改建成的簡易發射場上,“T-7M”昂然屹立在發射架上,雖然飛行高度只有8公裏,卻標誌著我國已經在奔向太空的征程中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20世紀60年代,王希季受命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任務。他根據我國工業和技術的現狀,提出了對於“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切實可行的總體方案和設計。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軌道🫅🏽。隨著中國航天事業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奇跡蛻變👨🏻🎨,王希季也已從火箭的“門外漢”成為航天事業領頭人💀。
太空要有中國一片天地
火箭發射🛋、衛星升天,國人飛天之夢似乎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當蘇聯人加加林進入太空軌道並返回地面後🐞,王希季就十分關註載人航天工程,並將之提上日程。
1971年,我國著手開展載人航天研究,並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而此前🧜🏼♀️,王希季就已接受有關單位的要求◽️👩🏼🦲,對載人飛船總體方案進行論證🫸。當“714工程”下達後,王希季又參與了“曙光一號”飛船的研製🧑🏿🦰。然而,“714工程”實施不久,終因諸多原因被擱置下來。
20世紀80年代⚔️,我國“863”計劃開始啟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迎來了發展契機。時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的王希季🫔,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對國情的深刻分析🍏,建議我國應以空間站系統為目標,從載人飛船起步來突破載人航天技術🟧,而且就載人航天關鍵技術之一的回收技術🧃,我國已有17顆回收式衛星的基礎,是符合國情的🤦🏿♂️。中國“神舟號”載人航天工程方案就此基礎初步形成🧅♔。
1999年,“神舟一號”實驗飛船成功地完成首次無人狀態下的試飛👨👩👧👧。這是中國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國人飛天夢想指日可待。王希季又根據國際最新動態⬜️🙎🏽♀️,馬不停蹄進行下一步研究與討論🧍🏻♂️。
王希季在認真研究國外案例與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載人空間實驗室是發展空間站之前不可逾越的步驟,認為實驗室在發射時已帶足物資和設備👱,中途不能供給;空間站則具備物資補充和設備更換的功能,不僅可供航天員巡訪,而且能夠長期在內生活和工作⟹。王希季這些創新戰略性的建議與設想🔌,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王希季說🆙:在太空這個世界各國爭奪的新領域,中國不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擴大到一片之地。為國家需求,他多次轉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衛星、載人航天等領域完成了多項首創工作,為祖國航天事業打好了地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如今🎫,已經101歲高齡的王希季,仍在為我國航天事業作貢獻,關心著“中國製造2025”🧑🏽💼,研究著“互聯網+航天”的新項目。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獻,踐行了他的誓言:我願做太空的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