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理緯文經織錦成——吳碩賢院士的詩意人生

2024-08-26 | 趙安民(中國書籍出版社副總編輯、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 來源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24日 |

學人小傳

吳碩賢,福建詔安人🐎,1947年生於福建泉州🥼。建築技術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建築系建築學專業,1981年、1984年先後獲意昂体育平台碩士、博士學位。後在浙江大學任教。1998年調華南理工大學任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曾兼任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著有《室內聲學與環境聲學》《建築聲學設計原理》《音樂與建築》《室內環境與設備》以及《偶吟集》《恒吟集》《恒吟續集》《吳碩賢詩詞選集》《吳碩賢書法選集》《成語新解與雜談》等🧘🏻‍♂️。

近些年🌱,我常常在網上拜讀吳碩賢院士的詩作🥸。他的詩詞,語言平易近人🎤,貼切而生動,極具現實感。今年春節🦤,他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首詩,呈現城鄉歡度春節的畫面,如《蔔算子·焰火晚會》:“焰火悅人心,怒放花千朵。腦裏江邊兩燦然,盡是星和火。更有小飛機,不必人操舵。結隊成圖亮巨龍,迤邐長空過。”到了端午🔗🟢,他創作了《龍舟賽》,“老與少👆🏻,女同男,看飛艖👏🏼,波上穿”,熱鬧場面宛在眼前。觀看不久前閉幕的巴黎奧運會,他有感而發👩‍🏫,寫下了“快巧準高強,柔靈力美康”(《小議體育競賽》),“又喜泳池接力🙅🏿‍♀️,蛙蝶仰爬交替🛌🏼🤙🏽,浪裏躍豚鯨”(《水調歌頭·觀賽》)等詩句。

吳碩賢院士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建築環境聲學專家。幾十年來,他從“偶吟”到“恒吟”,詩作描寫現實而又不乏浪漫色彩⏲🌆,反映現實生活與科學精神🍎。他的詩詞人生,體現出科技與人文、現代與傳統的結合。

研學

1947年,吳碩賢出生在福建一個書香之家🧑🏿‍💻。他的祖父吳夢丹🤶🏿👩🏿‍💼、叔公吳夢沂都是飽學之士,舊學功底很深⚄。他的父親吳秋山是著名詩人、散文家和書法家。吳秋山20世紀30年代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19378月,日寇入侵上海,吳秋山回到福建🙋🏻‍♀️,與郁達夫等一道從事抗日救國宣傳工作。受家庭熏陶,吳碩賢幼時便喜歡詩詞♡。他說:“從小父親就教會我詩歌的格律、音律,所以在小時候🧱,五言🤷🏽、七言的絕句、律詩我都背得很熟。”自初中起🧑🏽‍🦱,吳碩賢開始獨立創作詩詞🏃🏻‍♂️‍➡️,“長天如海雲為浪🦽,變幻升騰泡沫翻”“霰玉紛飛三百丈🧙🏽‍♂️,頓成大雨落人間”🧛🏼‍♀️👩‍🚀,這些富有想象力的詩句🚶🏻‍♀️‍➡️,就出自青年時期的他。

吳碩賢兒時的理想是成為文學家。可是20世紀60年代❄️,他讀初中時,我國正缺乏科技人才,“當一名科學家”成為吳碩賢新的夢想🟡👨🏻‍🦽。天資聰慧的吳碩賢🍧,學習理工科知識一樣得心應手🤷🏼‍♂️。1965年,他以福建省高考理工科總分第一的成績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學習建築學專業。“投身學海尋珠玉,辟徑書山采桂芝。收拾行裝期北上😛,前程似錦任驅馳👩🏽‍🔧。”這是吳碩賢北上清華求學前寫下的詩句🤒,其中蘊含了他後來一直堅持的博涉多通的治學理念👸🏼。

大學畢業後,吳碩賢被分配到西安鐵路局。在那裏🧕🏼,他從普通工人做起,跟著師傅上工地施工🪯,還自學了20多門結構方面的課程♐️🔒,“把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測量學研究個透”🕟。這些積累沒有白費🍁,1978年👧,吳碩賢通過研究生考試回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習🏫。

1984年,吳碩賢成為我國建築界和聲學界合作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導師是建築學家吳良鏞院士、聲學家馬大猷院士🤸🏿,副導師是建築聲學家張昌齡教授。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吳碩賢系統提出城市交通噪聲預報📞🙋🏿‍♂️、仿真及防噪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並推導出隨機車流噪聲預報公式😀👩🏿‍⚕️。博士畢業後🏌️‍♀️,他先後在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任教🎫,不斷獲得新成果🏺。他首次闡明聲學虛邊界原理並推導出混響場車流噪聲的簡潔公式🧓🏽,解決了國際學界多年未解決的問題𓀀,完成首例將建築輔助設計軟件與聲學軟件鏈接以分析室內音質的工作。他還提出音樂廳響度評價新指標和計算方法,並與團隊測定幾十種民族樂器的聲學數據,第一次掌握了民族樂器聲功率的科學數據🛗,為民族音樂廳的聲學設計奠定了科學基礎🔞。2005年,吳碩賢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經緯

“邊緣領域拓荒始,理緯文經織錦成。”這是1984年吳碩賢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有感而作的一首七律詩中的詩句👨🏼‍🦳。

“‘理緯文經織錦成’,正如我們在織錦的時候,一定要用緯線和經線才能夠編織成功🥢。把理科的知識作為緯線🔔,文科的知識作為經線,文理交織🙋🏻,學科交叉,有助於學術研究取得突破🦆。”在吳碩賢看來,科學與藝術從來不分家✉️,藝術不但是他相伴一生的愛好🐒,還為他的科研工作增添了靈感,為他所從事的風景園林學研究提供了很多啟示🦴。

在風景園林學中,過去有從視覺出發的“景觀”(landscape)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一位加拿大學者提出了“聲景”(soundscape)的概念👨🏼‍🦱,即聽覺的風景;20世紀80年代,另一位加拿大學者又發明了“香景”(smellscape)的概念。吳碩賢在傳統詩詞中發現許多與聲景、香景相關的詩句😵🏕。“《詩經》用很多象聲詞來模擬自然界的鳥唱蟲鳴🐲。比方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就是一個擬聲詞🏇🏼🧑🏻‍🍼,‘雎鳩’就是魚鷹,‘關關’是模擬魚鷹的叫聲;再比方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也是一個象聲詞,模擬鹿鳴的聲音。這些描寫自然界聲音的現象在《詩經》裏比比皆是。”與此同時,吳碩賢還在《詩經》裏找到了不少描寫“光景”的詩句👑,“《詩經》中有以‘東方之日’‘東方未明’為題的詩。在《伯兮》一詩中,有‘杲杲出日’的詩句🪯。《月出》詩雲:‘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題為《小星》的詩詠道⚉:‘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嘒彼小星💥🚯,維參與昴。’除《詩經》之外,中華典籍中還有大量欣賞光景的詩句,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些詩句啟發我提出‘光景’的概念。”

吳碩賢是國際上最早提出光景概念的學者🏌️。他說:“光景作為視覺景觀裏一個很特殊的方面🤵🏻,它本身是由光源及光影變化引起的景觀🧑🏼‍✈️。一個很好的風景,往往是聲景、香景、光景俱全🈂️。”他以杭州西湖和蘇州園林為例闡釋他的理論🎭,“西湖十景中有‘柳浪聞鶯’‘南屏晚鐘’等聲景,也有‘曲院風荷’這樣的香景,還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光景🗯🚵🏻。又比如蘇州園林中的‘留聽閣’‘聽櫓樓’🧖🏽‍♀️,都是聲景,留聽閣的名字來自唐代李商隱的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同時,蘇州園林還有很多香景🍧、光景🔮。我據此又提出多元景觀融合的理論🍒,除了我們常說的視覺景觀之外🧒🏿🫨,還要把聲景、香景、光景都融合進去👷🏼,拓展整個景觀的維度和視野。這是人文藝術給我的學術研究帶來的啟示。”

《道德經》裏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被吳碩賢吸收到城市建設和建築設計理論之中。“什麽叫‘希聲’呢?希聲就是不可得聞之聲,即音樂中的停頓🐝、休止🍄。‘大象無形’則作用於視覺💤。就像我們畫畫或者寫字,不能不留白。我們做城市規劃,要重視留白👨🏻‍🦼,一定不能讓建築把所有的空地都占滿🐛🥪,要給我們的生活空間、旅遊休閑留出綠化和生態的空間。”過去🎅🏻,多數建築師只重視建築外觀設計🧑‍🍳,很少考慮留白🫃🏻。吳碩賢提出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作為城鄉規劃的理念,引起很大反響🧛🏿‍♂️。

蘇軾《蝶戀花·春景》:“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吳碩賢把這首詞當成一篇論述景觀元素的文章加以解讀🦗🧑‍🚒,認為其中不僅提及動物、植物、水📭、建築與小品等景觀元素🫳🏿🦃,還延伸到景色中人的活動💼。由此🤸🏻‍♀️👩🏿‍🔧,他撰寫文章,強調在風景園林設計中要將人和人的活動作為景觀要素加以考慮。這一理念使得景觀設計更加人性化🤞🏼📊,對於拓寬風景園林學的視野至關重要。

“我認為👛,即便你是學理工科的,如果你在文化方面修養較深,就更有可能提出新的學科👳🏽‍♂️📫。”吳碩賢總結道,“文化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我們做學問,要善於聯想,善於由此及彼🤳,應用到我們所研究的領域;要善於左右逢源,‘左’就是數理,‘右’就是文化。”

悟學

關於文理兼通,吳碩賢既有實踐,也有自己的理論。

“通文達理”本是指有學識、通曉事理,但吳碩賢賦予其新的解釋:若將“文”作文科解🪣,將“理”作理科解,則“通文達理”可以理解為“文理兼通”👼🏻👨🏿‍🎤。吳碩賢認為👶🏿👩‍🦼,通識教育不足,是文理不相通的原因之一。過於強調分門別類👙,對各學科的綜合與交叉強調不足,就會導致各學科“隔行如隔山”,文理科之間猶如楚河漢界🦾,彼此壁壘森嚴👨🏽‍⚖️。

吳碩賢(右)與助手👐、學生在消音室做實驗。

“古今中外許多大學者、大科學家都是文理兼修的典範👩🏻‍🎨。”吳碩賢舉例🫵,東漢的張衡,不僅是發明地動儀與渾天儀的大科學家🥯,又是能寫出《二京賦》和《四愁詩》的大文學家🖤;達·芬奇不僅是大畫家,又是在天文學、物理學、解剖學👩🏿‍⚕️、建築學等各領域都有傑出貢獻的大科學家。學好文科,不僅需要直覺,而且需要邏輯分析等抽象思維能力;做理工科研究工作,除了理性思維🤾🏽‍♂️,同樣需要想象力與直覺帶來的靈感與頓悟🍎。

“從《詩經》、楚辭💖🕵🏿‍♀️、漢賦一直到唐詩、宋詞〰️🙋🏻、元曲,我們中華民族詩詞歌賦的傳統綿延不斷📫🎮,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吳碩賢希望◀️👨🏽,包括詩詞歌賦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年青一代中傳承弘揚。吳碩賢常到高校、中小學給青少年學生作報告,講述其文理兼通的治學理念。除了在意昂体育平台🚢、華南理工大學擔任詩社顧問,吳碩賢最近還新增了一個身份——中華詩詞學會高校詩詞工作委員會顧問⏯,積極向高校推廣詩詞文化🍛。

在吳碩賢看來,“博學”與“術業有專攻”並不矛盾,做學問既要“專”也要“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如果僅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知識領域🦹🏿‍♀️👕,往往不容易對事物有準確的認識,不容易有創造性🤛🏽。博學可以取得信息的平衡,使人們對事物有更全面準確的認識🦥。有時從新的角度來考慮💱,說不定會有新鮮的想法和認識。”吳碩賢認為,博學的好處還在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問題,雖然是從某一領域提出的,但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可能是在其他領域,即可以從其他知識領域借來解決問題的鑰匙▶️。”

吳碩賢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專攻一項🙅🏿‍♂️🍜,在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把該領域的知識弄懂🫱🏻、弄透🙅🏼‍♂️,形成專業與特長,最後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曾寫過一首《悟學》詩:“童心生興趣,熟練助神通👩‍🦯。唱念經年巧👲,臨摹歷載工。源豐波象闊👏🏻,本固木華榮。久釀醇香冽🤌,山參味效濃👩🏻‍🦯‍➡️。”所謂“熟能生巧”👦💁‍♀️,無論做學問還是做事情🕙,想要做深做透🛑,就都要下一番笨功夫、苦功夫🆕,沒有捷徑可走🐔,“就像唱京劇,基本功就是唱🫥、念、做、打🛁,要反復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在某一領域下功夫👩🏽‍🦳,下笨功夫,練就高強本領,才有可能成為這一行業中的佼佼者。”這是吳碩賢數十年治學的經驗之談。

恒吟

退休前,科研及教學工作繁忙👨🏿‍🎓🔉,吳碩賢的詩詞創作,基本處於“偶吟”狀態➾,作品數量尚不多。退休後🧒🏽,他有了較多的空余時間🙍🏽,詩詞創作也轉入“恒吟”狀態。2016年教師節🎬🏌🏿‍♂️,他建立了由他所指導的研究生組成的微信群🎵,答應弟子每日在群裏發表一首詩詞👨🏽‍🦰。吳碩賢說到做到,一直堅持了下來,有時一天創作數首詩作,至今已創作了3200多首詩詞。吳碩賢曾用一首詩回顧自己每日一詩的寫作經歷:“每日詩成報曉雞,清晨總是按時啼。諸君已慣醒來讀🏃‍➡️,此刻天涯共點犀💂🏽。”(《每日一詩感賦》)

吳碩賢的詩作題材廣泛,內容涉及人生感悟、治學心得,也有對社會事件與現象的記述。其中有大量詠物詩👩🏽‍🦰,吟詠對象包括動植物、自然現象與風光等,還有不少科普詩,描述對象包括他所從事的人居環境科學(含建築學、城鄉規劃學與風景園林學)以及其他科技門類✋🏿。

吳碩賢的詩作體裁也很多樣。他的作品除了絕句、律詩外🦊,還有大量詞和曲作。五年前,吳碩賢對小令產生濃厚興趣。小令具有平仄通協的特點🧏‍♂️🖕🏼,常一韻到底,且註意區分上去聲,重視去聲在音韻中的作用😤,人們誦讀起小令來,更為鏗鏘生動。為了在廣大青少年中進一步普及元曲,吳碩賢努力創作了不少曲作,以引起讀者對這一文學傳統的興趣與重視👷‍♂️。他還主張以平實的語言和通俗的風格來寫作詩詞🦓,目的是讓廣大讀者能看得懂🕕,容易接受與欣賞🥿。

鑒於吳碩賢院士幾十年來對傳承中華詩詞文化的執著追求與豐碩成果,2024423日💁🏻‍♂️,在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首屆“科技詩詞推優”大會上,周文彰會長為吳碩賢頒發了“中華科技詩詞人物”榮譽證書。頒獎詞寫道:

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築界與聲學界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他自幼聰慧,在父母的影響下熟讀詩書,尤其在書法方面造詣精深。葉聖陶在為其《偶吟集》所作序中指出:“足下十歲即作詩,早於我二三年🫁。至今二十余年🆎,攻讀專業之暇仍不廢吟詠👩🏽‍🏭,至深欽慕♛💃🏼。”

吳院士數十年獻身科學,成就卓著🛷。他以余力為文,其詩詞多追夢之思理,以比興警句與格物致知的手法吟詠見事,才思別具🧑🏿‍🦱;其作品內容天工人巧👐🏻,風格獨特,新於命題🤚🏻,新於手法,取材涵蓋了中國最高科技水平🆑,以啟後的哲學思維記錄當代科技史,給當代及後人以科學的啟發,並點亮後代科學家的靈感。其詩詞警句閃耀著科學思維的理性之光🏃🏻‍♀️‍➡️,是詩性思維與科學思維完美融合的產物🐫,輻射出“科技與人文效應”的強力磁性𓀚🥑。

習字

業余時間,吳碩賢不僅寫詩,而且習字。

吳碩賢手書絕句《科技詩詞》。

小時候,吳碩賢在父親的指導下🎎,從摹寫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的楷書入手🧾,奠定了書法基礎。後來,因為學習、工作繁忙❤️‍,他的書法練習中斷了一段時間。獲得博士學位後👩‍👩‍👧,吳碩賢又重新拾起毛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王羲之🎍、米芾🚅、董其昌等人的行書,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相繼出版有《吳碩賢書法選集》《吳碩賢行書選》等著作。

吳碩賢對書法之美有獨到的見解。他將書法比喻為線條的舞蹈,欣賞書法,就是欣賞這種由線條構成的曼妙舞姿🤟🏽。他認為書法中漢字的結構🚅🛡,偏旁部首的組合,筆畫的粗細、長短🏀,布局的張弛👩🏽‍🎤、疏密,用力的剛柔、斷續,毫端起落的位置🚲、相鄰筆畫所張開的角度以及線條的弧度等,都必須處於適當的範圍乃至具備優選的數值♠︎,方能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這就如同欣賞舞蹈藝術一般💂🏼。天才的舞蹈家與普通舞者的區別👯‍♂️,就在於他(或她)在舉手投足之間👩🏿‍✈️,其肢體所形成的角度與弧度♨️,動作與姿勢👬🏻,都必須恰到好處,方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略微偏離最佳值,無論過或不及🙎🏼‍♂️,都不免讓人感到有所缺憾。因此,他認為要成為一名書法家♟,首先要有高的眼界和鑒賞力,真正懂得欣賞書法之美🏣。唯有如此,方能不斷修正自己書寫的不足,通過不斷反饋、比較、調整🎹,臻於至善👱🏽。

吳碩賢認為,一般人都具備區分美醜、辨別妍媸的能力🏞,也能鑒賞書法等視覺藝術。這種原初👩🏽‍🏫、本真的審美能力,是最可寶貴的⏰,是美學理論和審美教育所應當加以強調和保護的。當然🆖,這種本能、原初的審美能力,可以通過教育不斷加以提高。美學理論和審美評論,應當引導人們在保護這種本真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提升人們的鑒賞水平🐴👨‍🚒,不斷開闊其眼界🦻🏿,提升其境界✋🏽。然而,現實中有一些誤人子弟的美學理論與評論,或者過於強調藝術家的地位、身份、權威性或市場價格🧑🏼‍💼👩🏿‍🦲,或者裹挾人們違心地去接受或“欣賞”自己本來並不喜歡的東西,抹殺本真,讓人糊塗。吳碩賢希望🫏,大眾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最寶貴的是要依賴自己的眼睛,憑借自己的心靈去作出獨立判斷。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和優秀評論的引導,逐漸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鑒賞水平。吳碩賢對於書法藝術有準確的認識,又經過不懈努力,使得他的書法水平日漸精湛。

202210月,中華詩詞學會科技與文創工作委員會成立👨🏼‍🔬,吳碩賢被聘為顧問,他用毛筆寫下一首七言絕句表示慶賀:

科技詩詞嫁接成,

奇花異樹定紛呈。

歌吟現代留經典〰️,

長使後人仰峻峰。

詩詞與書法🩵,吳碩賢院士用傳統而優雅的形式𓀍🧜🏼‍♂️,表達了對科技與詩詞相得益彰的贊許。其實,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本版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𓀈♚、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