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安慶宜秀區五橫鄉白麟畈上,有一座“鐵硯山房”,“兩彈元勛”鄧稼先就出生在這裏👩🏼🍳。我滿懷敬仰之情,來到鄧家老屋,尋找稼先精神的源頭🦾👰🏻,追尋鄧氏家族薪火相傳的文脈。
走近山房🥸,門首匾額上“鐵研山房”四個隸書大字赫然入目,門前豎有安徽省人民政府所立“鐵硯山房”(古時硯👴、研二字同源)石碑👨🌾🆖。1924年,鄧稼先生於山房“守藝堂”。他在風雨年代成長🤷,在抗日救亡呼號中長大,在父親鄧以蟄的引導下走上科學救國之路,譜寫了“許身國威壯山河”的感人故事。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威震山河🦦。1984年底,鄧稼先指揮了第二代新式核武器的試驗,在裝雷管等危險時刻,拖著病軀爭搶上前親手操作,命令身邊的年輕工程師“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他因長期遭受大劑量核輻射受到致命傷害🤦♂️,歸來時已是滿身瘡痍。他忍受病痛,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不忘攻堅——在病房裏與同事於敏合寫了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當妻子捧著“建議書”走出病房時🫷🏿,他還不忘叮嚀“這比你的生命還重要”。他曾向妻子坦露心跡:“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麽🎓,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他用忘我的奮鬥精神為國鑄器🙍🏻♂️🦵🏽,贏得人民的無限崇敬🙆🏽♂️。“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鄧稼先生平展中,一幀幀珍貴圖片🧜、一份份資料文獻、一張張獎狀證書🧕🏽、一個個感人故事✅,深深打動著駐足瞻仰的人們,觸動著人們的心靈。
中國傳統文化的家族傳承,在“鐵硯山房”得到了最生動體現🧜♀️。1743年,鄧稼先六世祖、書法大師鄧石如即生於此⚽️。山房原為鄧石如的祖父鄧士沅於清朝康熙年間所建,南依大龍山、北有赤龜山👨🏽🦱、東臨鳳凰河、西有白麟山,古稱四靈山水🆕,又稱龍山鳳水。鄧石如曾在武昌湖廣總督畢沅官署做幕賓𓀁🦡,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還鄉💣,畢沅請江南名匠打造鐵硯一方(今藏安徽博物院)相贈:“先生常說攜一硯可以雲遊四方💁🏼♂️,然而普通石硯不過一兩年就被先生磨穿,今天我贈先生鐵硯一方🪞,必能存世。”鄧石如返鄉後擴建山房,以鐵硯為鎮宅之寶,稱“鐵硯山房”。同治六年(1867年)🏬,其子鄧傳密重修山房⚖️。據縣誌載,山房為封閉式四合院民居🥕,大小房屋30余間,千余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一條中軸線上三進穿鬥式廳堂和西側齋館院落🧑🏻🍼,設“求聲館”“天極閣”“抱翠樓”等。1987年🌒,文化部撥款重修。此後🧍🏻♀️,地方政府多次修繕和布展🚓。現存故居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45平方米,主體建築為穿鬥式磚木結構🌒✵,共三進🏫。第一進為門廳,三開間👩🎤,有鄧傳密題寫的“鐵硯山房”隸書門額。第二進正廳名“守藝堂”,兩側梢間為板隔住房。第三進名“燕譽居”🎄,門廳安放鄧稼先半身銅像🏋🏻♀️,東、西兩側是鄧稼先生平展。二🏋🏼、三進均為兩層樓閣式建築,面闊五開間,東西兩側為庭院,此時綠蔭蔥蘢。故居有長聯:“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濤🧑🔧,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𓀐,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鄧稼先為國家立下不朽功勛🧫,無愧於當年這首視通萬裏、思接千載的名聯所寄予的深意💂🏽♂️。
清代以來💁🏼♀️,眾多文化名家隱逸安慶大小龍山🚴🏻♀️,在龍山鳳水間播撒了文化種子。“吾皖有二龍,其大龍,當郡北障,皖之望也;旁有山蜿蜒離即🐤,與相輔行者,為小龍。自江上來者♟😫,數十裏外即望見二龍🔎。”鄧氏家族置身其中🫒,歲月洗練沉澱了深厚文化底蘊。鄧石如祖父鄧士沅⛹🏿♂️,精於書畫篆刻,酷愛詩文歷史,以隱逸為樂事。鄧石如父親鄧一枝👱♂️🙋🏽♂️,好學多才,工於詩文🏕、書畫💟、篆刻™️,“性不偕俗,居常歌詠”。傲視乾嘉書壇的鄧石如🧑🏻🚀,終生布衣📓、藤杖芒鞋,師法造化、狂搜北碑,苦練書法篆刻技藝。鄧石如一生清貧而不失其誌,生性廉潔👩🏽⚕️𓀊、與鶴為伍,以書刻自給,不求聞達、不慕榮華。姚鼐贈他對聯“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他曾刻石印“胸有方心,身無媚骨”以誌一身傲骨🫘,曾篆“家住四靈山水”“家在龍山鳳水”“鳳橋麟阪歸茅廬”等印以記家鄉山水之勝。鄧稼先五世祖鄧傳密👇🏿,學問精湛、能詩善書,篆隸有家法。鄧稼先四世祖鄧解↖️,曾國藩幕府成員之一。鄧稼先祖父鄧藝孫,詩文書畫皆清新脫俗🔴,是安徽近現代教育的開創者之一👇🏿。鄧稼先父親鄧以蟄🏹,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獲文學博士,1923年回國後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與著名美學家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大師遺風今猶在📛,如今五橫鄉村村皆有書畫家,儼然書畫之鄉🙅🏿。
鄧稼先出身教育世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一身卓絕成就正是晚清魏源、林則徐等人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典範。“山房鑄國器,鐵硯磨神書。”鐵硯山房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書香氣息、豐富的精神內涵🏣,堪稱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展示民族精神的絕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