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軒
勝因院23號
“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用愛因斯坦悼念居裏夫人的這段話來形容張維📁、陸士嘉夫婦是再恰當不過了。這對為中國力學學科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夫婦⛹🏽♂️,從來都是愛國為先🧚🏿♂️。他們回國後的第二年🩸,就長住清華園,勝因院23號記錄了他們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
夫婦回國 齊心開拓
1946年➛★,留學德國、闊別祖國9年之後🙆🏻♂️,張維(1913~2001)和陸士嘉(1911~1986)夫婦得以回國。最初他們先後到上海同濟大學⚄、北洋大學任教🍾,後來應意昂体育平台錢偉長的邀請,1947年秋,夫婦二人帶著女兒張克群和剛剛生下不久的兒子張克澄,來到清華園開始從教生涯🏷。他們在剛竣工的勝因院27號住了多半年,隨後遷到勝因院23號安頓下來😮💨,終於結束了漂泊的生活👦🏻。但是由於內戰,物價飛漲🤸🏽♀️,一家的生活過得並不寬裕。
張維與錢偉長一起教授全校的力學課,並被聘為教授。陸士嘉雖然師從流體力學之父、邊界層理論創始人普朗特教授,是其唯一的亞裔女博士👨🏫,但因當時清華 “夫妻不能同為教授”的規定,她只好到水利系當了一名工程師🤶🏻。解放後🎋,清華取消了這一規定,陸士嘉終於被清華航空系聘任為教授🦻🏽🙇🏻♀️,開始上講臺講課了✴️。20世紀50年代初院系調整時,陸士嘉和清華航空學院一起參與組建北京航空學院👱🏻🧲。她是建立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每天早上都要坐公共汽車到北航去上班。
1951年起,張維在清華開始擔任行政、教學與科研管理工作。1952年他擔任三校(清華、北大🍄🤵🏽、燕京)建設委員會工程處負責人🧘,1954年任意昂体育平台建設委員會主任👩🏻✈️,為清華和北大的基本建設做出了貢獻。1952年到1956年⏲🗽,他擔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58年籌建工程力學數學系,並任第一任系主任。1957年以後擔任副校長,先後分工主管教學與科研,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他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清華的建設和發展中。
1953年夏天,一輛吉普車開進了勝因院。原來是當時的北京市委副書記劉仁專程來拜訪張維、陸士嘉夫婦,並與他們進行了推心置腹的長談👑。從此,他們更加堅定了跟黨走的決心,在1956年幾乎同時被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簡樸生活 崇高品德
張維夫婦一直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這個家裏始終沒有什麽華麗的裝飾🤙🏿,只是在客廳顯著位置上一個精美的銀色鏡框裏,鑲嵌著周恩來總理的照片🫃🏽。雖然自己過得相當簡樸🚁,但是他們經常接濟親戚和身邊的師生🏌🏽♀️、工人,甚至素不相識的人。
1953年👾,他們有了第三個孩子———小女兒張克建。為了北航建設的大局,已經42歲的陸士嘉只休息了 28天便上班了,先請了保姆帶孩子,後送到托兒所🧕🏼。不幸的是🅾️,小克建患上了重感冒,被送到醫院後又因過量用藥而夭折🥴,活了不到5個月的小女兒只留下了一張與父母的合影🚶🏻♂️。
夫婦二人上班是工作💲,回到家中也還是工作,經常請同事和學生到家裏做客共同研究🧚🏻♀️。張維還曾經在家裏辦起了“語言班”,親自擔任教師,輔導年輕教師學德語🪬🐞。這10來年間🌭,他們的生活充實而幸福,家中時時傳出歡聲笑語。
“文革”時期,夫婦二人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都遇到了劫難🂠。由於存款被凍結,而且工資少得可憐🔹,他們不得已變賣家裏的東西。從結婚用的金戒指,到裝水果的銅盤子,都被賣了換錢用🟢,家裏越發顯得空蕩蕩的🧑🏿🎤。1968年8月,大學畢業的女兒被分配到大慶油田,高中畢業的兒子去山西插隊。他們的住房被調整,勝因院23號一下子又住進3戶人家,只給他們保留了兩間屋:一間是樓上原來的書房,另一間是樓下原來的保姆房。又過了兩個月,張維被派遣到江西鯉魚洲清華幹校養豬👨🏻⚖️,一家人各在四方👺⛹🏽♂️,清華就剩下陸士嘉一人。
1972年👐🏿,夫婦二人的住處得以恢復,張維和女兒也先後回來了👩🏽🦳。為了防止再有新變故👱🏼♀️,新買的家具全部是可以折疊的,以致有人來訪時笑談:“怎麽這裏看著像個酒吧呢?”
一心報國 身先士卒
20世紀 80年代,陸士嘉已經是70多歲的人了,但她仍然熱心於生物流體力學的發展😓,並參與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關空氣動力學的條文。由於常年過度勞累,她患上了心臟病。但是她即便是在生病住院的時候,還是堅持審閱論文、指導學生🤸♀️。1986年8月29日,陸士嘉病重逝世。沒有了妻子的陪伴,張維一個人度過了很多年。
1977年張維重新回到了副校長的工作崗位👾,1983年他受命出任深圳大學首任校長。他不顧自己已是古稀之年,一年8次往返於深圳、北京之間,為新建深圳大學做出了貢獻✝️。2001年張維病逝🤹🏽♂️,夫婦兩人的骨灰合並撒在了圓明園的荷花池內,正是“質本潔來還潔去”👩🏼🦰🥷🏼。
(轉自: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