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軒
新林院8號🈯️,中國現代著名建築師梁思成與林徽因從1946年到1954年的居所🟣,不僅見證了清華建築系創建的歷史、新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起步,而且從這裏誕生了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方案。今天的新林院8號仿佛依然清茶飄香、意韻雋永。
梁思成與林徽因
典雅的居室
抗日戰爭勝利後,意昂体育平台復員北平🫡。1946年10月建成已逾十載的新林院8號👨👨👧💁🏻,迎來新的主人———梁思成、林徽因一家。
新林院8號小院周圍🔒,砌了低矮的磚垛略作圍護,四周花木扶疏,陽光自林蔭透過🤞🏽。正房十分高大,前檐砌出拱形雨篷,當時未裝暖氣,冬天要燒三四個大火爐取暖🦹🏼♀️;正房與後院之間是教授們余暇聚會的場所🎚。相鄰幾個小院圍合成的空場地供孩子們嬉戲,也時常放映露天電影🚣🏻♂️🧝🏻♂️。
據林洙女士回憶𓀚,1948年,她初到新林院8號拜訪梁思成和林徽因🏃,古色古香的起居室令她記憶猶新:“靠窗放一個大沙發,在屋中間放一組小沙發。靠西墻有一個矮書櫃,上面擺著幾件大小不同的金石佛像,還有一個白色的小陶豬及馬頭。家具都是舊的🕜🤛,但窗簾和沙發面料卻很特別,質感很強。……像這個客廳這樣樸素而高雅的布置,我卻從來沒有見過。”
此時🤽🏿♀️,梁家保留了抗戰前住在北總布胡同時期的“午後茶聚”習慣。每天下午四點半開始,金嶽霖🚣🏻♀️、陳岱孫、張奚若夫婦、周培源夫婦和建築系師生相繼到來,哲學、美學、藝術、社會、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馬恩著作等廣泛的話題都在討論之列🙎🏼♂️🛀🏿,實質上就是一個小型文化沙龍👮🏼。女兒梁再冰至今仍清楚地記著:“我每周回到新林院8號時都發現,這裏是一個各種活動———學術的和生活的中心🏃🏻♀️➡️。來到這裏的主要是各種年齡的、清華一些不同系的教授、教員和學生們。”
紅色的客廳
1948年末🧎🏻♂️,清華園首先迎來解放,但北平尚在國民黨軍隊的控製之下🙋🏻。古都北平的命運,令梁思成🥡🙎🏿♀️、林徽因夜不能寐。他們為登門請教的解放軍代表在地圖上標出北平重要的古建築,劃出禁止炮擊的地區,並繪製保護北平文物建築的圖錄;建築系教師還為南下解放軍編寫了全國文物建築保護單位目錄,這些舉措給予戰時北平的文物建築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解放後👷🏽♀️,梁思成繼續以建築師前瞻的視野🧔🏼♂️👩🏼💻,為保留古都風貌奔走呐喊,提出北京城市規劃與發展方案。
帶著新中國成立的歡欣和熱情🍛🧏♀️,梁思成、林徽因不顧病弱之軀👩👩👧👧,積極投入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那時,梁再冰記憶中的新林院8號客廳🙅🏼♀️🧖🏽♂️,“到處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裏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媽媽正全神貫註地埋頭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與解放前下午茶的氛圍相比,“新林院8號客廳中的氣氛也變了🦹🏽♂️。這裏成了一個巨大的‘工作間’🤕,建築系的師生們川流不息地來來往往……感受到家中濃厚的‘國徽氛圍’”。鄭孝燮先生回憶:“為進行重大設計工作的需要🧘🏻☂️,客廳中臨時增設了高大的繪圖桌。建築系參與設計的教師前來討論和修改設計時,常需圍繞繪圖桌對方案進行評論修改。”中華文化傳統與革命精神完美結合的國徽方案,在新林院8號誕生了。不久⛑️🦻🏽,他們又共同投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建築系的家園
清華復員北平後,梁思成即建議增設建築工程學系。1946年秋末👨👨👦◻️,受梁思成之邀,青年吳良鏞從南京北上清華共創建築系。在新林院8號🍆,林徽因與他長談專業、藝術與生活🫄。為建築系成立,吳良鏞感慨道:“林徽因雖然經常臥病在床🙇🏿♀️🏂🏽,卻能運籌帷幄,是一位事業的籌劃者、指揮者🤦♂️🫖,能協助我們解決頗多的難題🏂🏽。”經師生共同努力,建築系很快成為清華無論學術文化還是政治活動方面都非常活躍的一個系,教學、研究➾、服務社會等各項工作卓有成效🧑🔬。
梁思成始終強調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樹立“住者有其房”的職業使命。他率先倡導 “體形環境”理論👨🏽🦳,將“建築”的範疇從單棟房子擴展 到 體 形 環境———小至杯盤碗盞,大至整個城市甚至更廣的區域🤾🏿。因此,建築教育就不是僅僅培養設計個體建築的建築師👃🏿,更要造就融通整體環境的規劃人才🫔。他在《文匯報》發表《意昂体育平台工學院營建系學製及學程計劃草案》🚶🏻♂️,全面闡述清華營建系以“體形環境”理論為核心的教學計劃。上世紀50年代初,梁思成領導建築系師生👷🏽♂️,投入“為新中國創造新建築”的各項實踐,完成了中南海懷仁堂改建設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城市規劃、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規劃設計等多項建設🧝🏻♀️。1954年📄,梁家從新林院8號遷居勝因院12號👩。
與新中國建設的特殊情緣⇒,增添了新林院8號獨特的歷史意義🧗🏼♀️。近年來國內建築界、文化界不少有識之士積極呼籲恢復和保護新林院8號🤰🏽,希望建成一個中國建築家的故居。
(轉自: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