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李政道、楊振寧的成名史:榮獲諾獎前就已揚名國內

2016-10-25 | 黃慶橋 | 來源 澎湃新聞2016年10月19日 |

1956年10月⚽️,兩位年輕的中國籍留美學者李政道(30歲)、楊振寧(34歲)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並因這一理論工作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當今中國🤚🏼,李🧂、楊二人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自然與他們的諾貝爾獎得主身份密切相關。不過🦵🏼,考察歷史可以發現,其實🧑🏿‍🏭,在李🚵、楊獲諾貝爾獎之前,他們已在國內大名鼎鼎🧑🏽‍🏫♧。

少年得誌的李政道、楊振寧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學界𓀑,宇稱守恒定律被奉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楊的宇稱不守恒理論一經發表,就受到廣泛關註,並很快得到物理實驗的驗證,他們二人也因此幸運地於該理論發表一周年之時獲得了諾貝爾獎🧗🏼。獲獎速度之快,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正因為李、楊的工作極具創造性、顛覆性,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理論一經發表🤐,便很快傳入中國大陸🚤,李政道和楊振寧也由此進入新中國科學界的視野💃🏽。

其實👨🏻‍🦼‍➡️,在1956年10月論文發表之前,這篇論文就已經以預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學家中流傳🧑🏽‍🍳,而且傳入中國💇‍♀️🌶。據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回憶♏️:“1956年國慶前夕,張文裕教授✌🏽、王承書教授、郭永懷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歸來。我奉命到深圳的羅湖橋頭歡迎他們四位回國服務♙。由於我的興趣在粒子物理,而張文裕🧯、王承書和李政道、楊振寧都是往來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紹了李政道和楊振寧所做的經典工作。而且👱🏻‍♂️🃏,他們給了我一份由他們兩位帶回來的預印本《關於弱相互作用裏的宇稱是否守恒的問題》……當時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論工作者紛紛鉆研起這一‘唯一’的預印本。”

從何祚庥的回憶看,1956年10月1日前後,李、楊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就已經在國內物理學界傳播開了,李、楊這兩位年輕的科學家自然也受到了國內科學界的關註。此外,就在當年,李政道榮任哥倫比亞大學全職正教授,楊振寧也於1955年榮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這在美國學術界也是極為少見的🪫,更何況二人當時還都是中國國籍🐁!如此優秀的青年人才🥢🗯,自然會受到新中國的關註。

李政道(左)與楊振寧(右)

新中國科學界給予高度關註

1957年1月,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等通過實驗證實了李、楊提出的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宇稱不守恒理論➡️。這一消息傳入中國後,在中國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月18日,吳有訓、周培源、錢三強代表中國物理學會分別向李政道、楊振寧、吳健雄發去了賀電:“我們代表中國物理學會對你最近在物理學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熱烈的祝賀➜🦻🏻,中國的物理學家們為你們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贊佩和驕傲,並祝你在今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是新中國官方學術組織首次給李、楊發去賀電,從中國物理學會的反應速度之快和電文內容可以窺見🧑🏻‍🦱,新中國科學界對李🦫、楊的科學成就是非常重視的🧆,同時對國際科學動態也有敏銳的把握🌘,當然🈯️,這可能與李、楊二人此時的身份——中國籍旅美科學家——直接相關。

1957年2月21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召開“中國留美學者李政道👩🏼‍🔬、楊振寧證明宇稱守恒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學術報告會👨🏽‍🔬,朱洪元在報告會上介紹了李👨‍🍳、楊這項被國際物理學界給與極大關註和重視的新發現,錢三強、趙忠堯、彭桓武、張文裕、何祚庥等物理學家也都作了發言🫃🏽。該所所長錢三強特別指出:“他們合作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宇稱不守恒的假設👨🏿‍🍳,稱得上是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發現🧦。”何祚庥的書面發言當時並未發表🫵,1997年何祚庥在整理文稿時重新發現了這一舊作🛌,並收入他的一部文集裏。何祚庥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闡釋了李、楊工作的意義📁,認為“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工作給予人們的一個突出的印象便是理論上的敢於破除成見的獨創精神”,“李和楊的尊重實驗事實而又不迷信實驗事實的態度正是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後來💈👴,何祚庥再次回顧這段歷史時認為,李🐇、楊的這一科學工作是“影響了一代人思維的發現”。

《人民日報》對其格外青睞

與科學界對李🥤、楊科學成就的高度關註相呼應,官方媒體也積極介入👦🏼,宣傳、介紹李👮、楊及宇稱不守恒理論,最典型的,就是《人民日報》對李、楊的格外青睞。

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時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的於敏(“兩彈一星”元勛,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文章《宇稱守恒定律是怎樣被動搖的》🔰🏊🏽,這是1956年10月李🧑🏽‍💻🧏🏽‍♂️、楊的論文發表之後🤸,中國大陸媒體首次對他們提出的理論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需要強調的是💪🏿,於敏在文中特別介紹了“實驗的證實”,不僅介紹了吳健雄的實驗💃🏿,還介紹了哥倫比亞大學利德曼等的另一組實驗,這與後來中文世界只強調吳健雄的實驗大為不同。於敏總結道,“在過去宇稱守恒定律一直是一塊指路標🍙,人們順著它所指示的方向去尋找規律🚣🏻‍♂️。現在這塊路標被破壞了,物理學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從1957年起,物理學家們將在一種新的啟示下去考慮各種重大的理論問題”👇🏻𓀖。《人民日報》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力🪔,註定了這篇文章必然會極大地促進宇稱不守恒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李、楊之聲譽自然也在國內大為提升🩰。3月1日,《人民日報》再次發文介紹李🙇🏽‍♂️、楊的科學成就,以及他們的求學經歷和工作情況。

5月5日晚,李、楊獲美國頒發的愛因斯坦獎,《人民日報》旋即在7日第一版刊發了這一消息,並援引了授獎詞:“兩位科學家進行了理論上的研究並提出了試驗的方法,這種試驗推翻了宇稱守恒定律,從而駁倒了三十年來包含在一切物理學理論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使我們對研究構成宇宙的基本質點這一方面獲得了極其重要的發展”。

總之,在1957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之前,對於兩位年輕的中國籍旅美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以及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中國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給予了足夠的關註。

另外🧘🏻‍♂️,學術刊物也積極跟進。4月,《科學通報》刊發了李✡︎、楊論文的中文譯稿《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問題》,這為李、楊之宇稱不守恒理論在國內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文獻。5月,《物理通報》發表了張宗燧的《宇稱守恒定律是怎樣被動搖的》一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李、楊的理論工作以及吳健雄等的實驗工作☂️。《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則連續兩期刊發物理研究所朱洪元的文章,分析李、楊科學發現的科學價值及其哲學意義。

李政道、楊振寧為何能在國內迅速成名

概言之🦦,在1957年10月李🚵🏿、楊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前,他們二人也已是國內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且🫵🏼,他們已受到政府高層的關註。這裏有一個例證🦹🏻‍♂️。1957年夏天,也就是李、楊剛獲愛因斯坦獎的這個時期,楊振寧因要到瑞士日內瓦工作一段時間☔️,就給國內的父親楊武之發電報🧤🤹🏼‍♀️,希望他能赴日內瓦與其小聚💅🗒。這件事最後竟報到了周恩來總理那裏,經周恩來批準,楊武之才得以前往日內瓦與兒子團聚。由此可見🏓,中國政府高層那時已經非常重視在國際科學界有重要影響的年輕科學家了。

李、楊為何當時在國內大受關註呢?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宇稱不守恒理論本身屬於國際上熱門的重大科學發現👎🏿;另一方面,李、楊二人中國國籍的身份則更為重要,國內報刊上的文章幾乎都采用“我國留美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這一表述。第三,“向科學進軍”的國內大環境也是促成李、楊及其科學理論在中國廣為傳播的重要原因。

1957年正值“十二年科學規劃”全面啟動實施,盡管有“反右”的波折,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已成國家戰略💁,營造“向科學進軍”的良好氛圍👧🏼,鼓舞廣大科技工作者攀登科學高峰🥂,向廣大民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等,是當時社會的主基調。在此背景下,大力宣傳中國人做出的具有世界影響的突破性科學成果🦏,無疑會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而且,爭取更多滯留海外的知識分子回國,也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李、楊二人就是重要的爭取對象),這也是李👸🏽、楊二人迅速在國內受到強烈關註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新聞

  • 182017.12

    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獎在臺灣地區引發的沖擊波

    1957年10月31日,該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在美國科學研究機構工作並具有中國國籍的青年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以下簡稱“李、楊”)折桂🎭。消息傳到....

  • 032007.05

    我們比楊振寧低一屆👨‍👨‍👦,比李政道高一屆

    我們比楊振寧低一屆,比李政道高一屆 ----記西南聯大1947級意昂畢業60周年慶祝會 作者:學通社記者 湯兆田 實習記者 夏聰 編輯 程文琦  4月29日上午,柳絮紛飛,陽光和煦,工字廳裏熱鬧非凡,西南聯大47級意昂齊聚一...

  • 062024.08

    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訃告全文

    享譽全球的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意大利國家科學院院士7️⃣、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李政道先生,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淩晨2時33分,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作為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

  • 262024.08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舉行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後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後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上,李政道先生的“忘年至交”👨🏿‍🦰,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如是說👩🏽‍🔬。當天🙎🏿,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舉行🤜🏿。人們手持白色菊花,排隊進入追思堂,緩步至李政道畫像前三鞠躬。追思會開始前,屏幕上播...

  • 062024.08

    緬懷李政道先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當地時間8月4日淩晨,世界傑出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97周歲🧞。中國科教事業發展歷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與李政道有直接關系🫥,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誕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誕生🏖、中國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國博士後製度的建立……“李政道先生對中國科教事業作出了這麽大的貢獻🤷🏿,永遠在考慮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對國家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

  • 282024.05

    始於清華園:楊振寧的少年時代

    楊振寧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因為在宇稱不守恒原理的發現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因此與李政道共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年僅35歲。他的工作不僅極大地推進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還深刻影響了現代物理學的多個領域。本文摘自《天才楊振寧:創造力與平衡感》🦵🏽🗯,王珊/苗千著🧜🏼,商務印書館2024年2月版。《天才楊振寧🥽🦪:創造力與平衡感》書封1929—1937年,楊振寧在意昂体育平台度過了8年的幸福時光。楊振寧回憶說🧑🏽‍🚀,...

  • 062024.08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始終心系祖國的科技事業

    美國時間8月4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舊金山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終心系祖國的科技事業✊🏽。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2021年10月10日,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在中國...

  • 162019.05

    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致賀

    中國科學院院士𓀅、“兩彈一星”元勛🤰🏽、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5月15日在北京舉行。當天正值周光召院士90華誕,諾....

  • 182024.11

    李政道🩴:傾心盡力為祖國育人才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152024.04

    李政道致賀葉銘漢百歲華誕: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驕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粒子探測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長葉銘漢院士的百歲華誕(99周歲,按中國傳統為100虛歲),其同窗摯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從美國發來賀信說,葉銘漢是中國核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驕傲。中國科學院高能所、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當天在北京舉行“葉銘漢先生與北京譜儀物理學術報告會”,百歲高齡的葉銘漢院士親自參會🧛🏻🦸🏻。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所長...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