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特訓班中的中國學者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被日軍偷襲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這期間⛹🏻♂️,美國陸軍為了對外戰爭的需要🩳,在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25所知名大學都開辦有“陸軍特別訓練班”課程,英文Army Special TrainingProgram(簡稱ASTP)👩🏼⚕️💽。但是美國政府立即發現,國務院及軍方中真正懂漢語和中國問題的專家實在太少❄️,一些高校中的年青美國漢學家🏌🏼🚼,如哈佛大學的費正清🍢、康乃爾大學的畢乃德、芝加哥大學的柯睿格等人,還要集中到華盛頓為軍方收集、分析情報。於是,當時的許多中國留美學者開始在陸軍特訓班中承擔重要角色👨🏻🦼。比如,趙元任主持哈佛大學的特訓班工作,鄧嗣禹主持芝加哥大學特訓班工作,另外一些中外知名學者與漢學家🗂,如胡適、費孝通🕵🏽、金嶽霖等人,也參加了授課;周一良與夫人鄧懿、楊聯陞等人參加了助教工作。隨著這些學者傳記、回憶錄和日記的公開與出版,為我們還原了許多相關的歷史信息🕺🏿。
一
當時🧑🏼💻🈷️,美國在大學開設“陸軍特別訓練班”課程,其目的是要訓練將要被派到諸如中國、日本等地區任職的指揮軍官,教他們學習各國的語言👨🏼🚀,同時學習各國的歷史、地理與社會情形。此外,美國政府在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設立海軍語言學校💨,在費吉尼亞的夏洛特爾設立陸軍語言學校等🌲。培訓的時間由6個星期至17個月不等。
太平洋戰爭前🐓🏋🏻,美國許多大學的漢語教學內容,主要是為了培養漢學家而開設的古代漢語,註重古代漢語的閱讀和語法分析👨🏽⚕️,忽視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很顯然,如果采用戰爭前各大學的漢語教學方法🪨,將無法滿足戰爭需要。為此👨🏻🎤,那些承擔教學任務的中國學家們不得不改進漢語教學方法,他們嘗試對學員強化語言訓練,在教學中註重現代漢語的聽力與口語表達。接受過訓練的美國學生🌭🚳,就能被派到所學語言的區域去開展工作。
哈佛大學受美國陸軍委托,1943年開始舉辦中文、日文培訓班,趙元任先生當時負責主持中文訓練班的工作,主要助教是周一良的夫人鄧懿,正在讀博士學位的楊聯陞由於表現突出,而受到趙的特別賞識,在中文部二十余位助教中🛎🩷,特別為他申請了一個講師的職位。後來🧚🏽♂️,楊聯陞還曾協助趙元任編寫過一本《國語入門》的通俗讀物。
關於楊聯陞在ASTP授課的經歷,1944年3月14日楊聯陞致胡適的信中說:“哈佛的海外政治學院遠東組在風雨飄搖之後,裁剩下了一百四十人(舊五十,新九十)。還夠忙一陣的🎈。壞學生差不多都走了,以後大概可以教得快一點兒。”1946年4月,北大明確胡適出任校長之後🧑🏿⚖️,他曾很想和鄧嗣禹一同回北大任教👏🏼。1946年4月5日,楊聯陞在寫給胡適的信中列出了自己的簡歷❤️:1943-1944年曾任哈佛大學海外政治學校任講師🕝,教課5學期。不過後來他還是去了聯合國做過一陣子翻譯🎷👃🏿。哈佛又聘他回去任教,楊聯陞後來遂留在哈佛教中國史。自1948年起,他長期擔任《哈佛亞洲學報》中國部分的實際負責人和聯絡人,並長年撰寫書評👩🏻🌾。
周一良先生在他的回憶錄《畢竟是書生》一書中💇🏼♀️,也提到了他在哈佛陸軍特別訓練班的這段經歷。他說在1944年畢業前夕,因參加哈佛的ASTP工作,推遲了論文的寫作。因為哈佛當時的日本學專家賴世和進入軍隊工作,負責ASTP日文班的葉理綏(Serge Elisséeff)便將在哈佛自己培養的弟子周一良👲🏽🚴🏻,留校擔任日文班的助教。賴世和是一位廣受日本人敬重的學者,後來曾出任美國駐日本大使(1961-1966年)。
1943年10月中旬👩🏼🦱,應邀來哈佛講演的外聘中國學者是費孝通🫙👩🏿🦱。邀請費孝通來演講的人是哈佛社會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二
當年,美國有一項稱為“國際教育和文化交流計劃”的援助項目,它始於1940年👩🏽🦳,最初只是針對拉美國家。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加強了對中國抗戰的援助👩🏼🚀🌑,首次在西半球之外增添了對華關系項目,邀請中國在教育👮🏽♀️、農業🚯、工程、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精英去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從1943年到1947年⛳️,中國共有26位有名望的知識分子,分四批應邀訪美。第一批的人員中🈴,除了費孝通,還有金嶽霖🐦🔥、蔡翹、劉乃誠、張其昀和蕭作梁等6人。
1942年11月,美國駐華大使高思代表美國國務院,在通知中國教育部的同時,正式向中國6所大學校長發出邀請函,請求他們各推薦一名教授赴美講學👩🏿🔬。1943年1月底🍓,這6位人選最後確定:西南聯合大學哲學教授金嶽霖🌧,中央大學生理學教授蔡翹,武漢大學政治學教授劉乃誠,浙江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張其昀🧥👰🏽,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費孝通,四川大學政治學教授蕭作梁。這幾位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除了張其昀、蕭作梁外,其他4位都在國外受過教育,英語流利。其中金嶽霖和蔡翹都曾長期留學美國🪄,金於192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蔡於1925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劉乃誠和費孝通則是倫敦大學意昂🧑🏿🦰,分別於1930年和1938年獲得博士學位🦼。在這6個人當中,年紀最輕的是費孝通📐🧑🦲,時年32歲。
1943年6月-1944年7月期間,費孝通在美國做了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當時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任職於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負責費孝通的北美旅行。費正清作為高思大使的特別助理,也曾為推進此項目的實施做了大量工作。他在《費正清中國回憶錄》中記載道:“到1943年底🧔🏿,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邀請6位教授前往美國🤳🏽,在我的督促下,哈佛燕京學社為6位教授每人贊助1000美元,其他8位教授每人500美元,共計1萬美元。美國學術團體委員會也按同一方針組織了類似的援助活動👈🏼。”
費孝通的主要留駐單位是哥倫比亞大學👩🏽🦰,他在哥大見到了社會史家魏特夫和人類學家林頓(Ralph Linton)👲🏿🤧。林頓讓自己的一位研究生幫助費孝通完成一部英文書稿。帕森斯當時實際負責哈佛SOA(海外管理學院👩🏿🏭,School for OverseasAdministration)的事務🤜🏻🤾🏼♂️,利用這個機會,邀請了費孝通和魏特夫去演講。
在這個學院的秋季課程表上列出了兩次費孝通和帕森斯一起上的課:10月11日費孝通和帕森斯一起上“中國的鄉村社會”;10月18日費孝通和帕森斯一起上“中國的鎮”🧓。費孝通在哈佛期間,也和社會學系的教授們有所接觸🍂,只有帕森斯對他比較熱情🉑,其他人均比較傲慢和冷淡🪐,這使得費孝通對哈佛社會學系感到十分失望。他在哈佛還接觸了遠東系、商學院的一些教授⛰🖐🏿,但他在1943年10月21日寫給費慰梅信中抱怨說,哈佛漢學家們比較空虛和迷失於過去🤏🏽,而只有商學院的瑪約(Elton Mayo)和懷特黑德(T.North Whitehead)對他的研究很感興趣👩🏼💻✨。他在遠東系接觸的漢學家應是魏魯南🗝,魏不關心當代中國🤴🏿,甚至不通現代漢語。當時在哈佛求學的楊聯陞🦔、周一良等人似乎和費沒有接觸▶️👨🏻🎨,楊在給胡適的信裏沒有提到費的來訪。
在接受漢語培訓的數千名美軍士兵中,日後最為學界所知的是明史專家牟復禮(Frederick W.Mote),他的中文名字取自《論語》中的“克己復禮”🗞。牟復禮在他2010年出版的英文回憶錄《China and the Vocation of Historyinthe Twentieth Century》中介紹,當時來哈佛ASTP遠東組做講座的校內學者包括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沃德(Lauristan Ward)、華爾納(Lang⁃don Warner)🍒、魏魯南(James Ware)、葉理綏⌚️,以及校外學者胡適💁🏼、費孝通、魏特夫等人⛲️。他的中文班主講教授是趙元任,主要助教是周一良先生的夫人鄧懿,但他和擔任日文助教的周先生也有來往。牟復禮的ASTP經歷對他個人的職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後來作為美軍戰略服務處人員參與監督京津冀一帶日軍投降之事。抗戰結束後進入金陵大學歷史系學習🧥,後來在華盛頓大學獲得中國史博士學位,最終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奠基人📤。
耶魯大學受美國陸軍委托☮️,在1943年成立遠東語文研究院🧢,創始人和第一任院長是金守拙(George Kennedy),采用的是拼音法教學,所用的第一本教材《Speak Chinese》(中文口語)由金守拙、赫德曼(L.M.Hartman)編著,1944年由亨利霍爾特(Henry Holt&Co.)出版社出版👧🏼,留美學者房兆楹曾為該書撰寫過序言🧑🏻🦲。之後又出版了練習會話的教材《Chinese Dialogue》(華語對話),整個耶魯大學漢語教材的系統便是以這兩本書為基礎發展下去的。
二戰期間🏃,房兆楹受美國陸軍軍部之聘,在耶魯大學ASTP班教美國軍人學習漢語🥪。他和美國學者霍克特(Charles F.Hockett)合作,在金守拙🤹、赫德曼出版的《中文口語》的基礎上🤥,將此書擴充到兩冊本的漢語口語教材👲,列入美國“陸軍部教育手冊”(War Department Education Manual),於1944-1945年在華盛頓出版🩵。這個漢語口語課本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1976年、1980年再次印行。
三
芝加哥大學是較早接受美國陸軍委托,在大學開辦ASTP課程的學校💆🏻♂️,培訓時間從1942年8月開始🦹♂️,到1944年4月結束,比哈佛大學開辦的時間要早半年以上。芝大1942年下旬成立東方研究院,創始人和第一任院長是鄧嗣禹(兼任遠東圖書館館長)。在他的回憶文章《美國陸軍特訓班給予吾人學習西語的教訓》中(載筆者2014年出版的《家國萬裏:鄧嗣禹的學術與人生》一書),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芝加哥大學開辦的課程,當時稱為“中國語言文史特別訓練班”,由鄧嗣禹負責並兼任班主任工作💂🏻♂️,芝大的美國著名漢學家顧立雅(H.G.Creel)先生也曾參與授課👣。培訓的目的🌀,是要求受過訓練的學員🌳,了解中國的文化與習俗🔧,能閱讀中文報紙,並能用中文演講,以便今後更好地開展工作。
顧立雅最初沒有被政府借用🍷,而是留在芝大負責培訓項目🤵🏿♂️,1943年他的授課內容結束後,他也來到華盛頓💇🏻🙋🏻♂️,作為中國問題專家服務於美軍情報部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才返回母校。
鄧嗣禹在回憶文章介紹,芝加哥大學的特訓班課程分為兩部分,一是語言學習課程🧗♂️,二是地域研究課程。語言學習課程每周上17小時的課👨🏼🍳,采用的教材由鄧嗣禹與顧立雅共同編寫👏🏿,如:《中文報刊歸納法》《中文報刊歸納法翻譯與選擇練習》。有關口語方面的教材🤏🏼,也是采用鄧嗣禹自編的教材👨🏽🚒。在此基礎上📡,1947年他根據培訓班的教案𓀐,整理出版了《社交漢語與語法註解》(ConversationChinese with Grammatical),由楊聯陞撰寫序言。之後在此基礎上,1965年他又出版了《高級社交漢語》(Advanced Conversation Chinese)等書,在美國都成為暢銷書🧝🏼♀️,並多次再版✫。據1980年來華參加“中美漢語作為外語教學學術討論會”的耶魯大學黃伯飛教授撰文介紹,美國印弟安那大學在80年代中期以前🖋,所用口語教材都是采用鄧嗣禹的這套教材。
芝大特訓班講授的地域研究課程💬,當時每學期有10個小時。第一期學習地理,教師為芝大地理學系各教授所擔任1️⃣,程序是先講遠東地理🍉,然後相當詳細的講中國地理👐🏿🙅🏼;第二期講中國歷史🎳,從北京猿人講起,到最近的時事為止。凡是中國文化、美術💇🏿♀️、政治哲學等內容皆需要講述⏬。第三期講是有關中國社會組織活動內容🧏🏽♀️,註重近百年來的情景🪫🗼,並增加討論課的內容。第四期是地域學習的課程🫵,整合前三期所學內容為一體,請人類學專家將中國文化做綜合介紹👨🏿🎨❤️。
除此之外📬,在這一年當中,他們每周還有兩小時的時間🥊,學習歐洲歷史🏃♂️、地理與政治的內容,使學生不僅了解中國的知識🤪,而且對於世界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本校的授課教師中,有用中文演講的,專門講中國風俗的內容♑️;有談論時事的學者;還有介紹中國的舊劇作或書畫的學者。除去聽演講內容之外,學生必須看課外參考書,數量要求為第周約100頁。同時每月對學生有一次小考,每期有一次大考。
鄧嗣禹在回憶文章中,提及“一年中文訓練的成績,使金嶽霖先生大為詫異”。受訓的學生儼然成為“中國通”💁🏿♀️。這是因為當時金嶽霖也在芝大,並通過鄧嗣禹與ASTP班的學員有許多接觸。
1943年6月,金嶽霖與費孝通、張其昀等6人集中到重慶辦理訪美護照⏰,並參加了5天的集訓🏄🏼🧑🏼⚕️。在這期間,作為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蔣介石曾會見並宴請了各位教授🫶🏻,並向教授們贈送了自己的像片,這對於6位教授都是莫大的榮譽。集訓後,他們由重慶飛往美國🎇,作為期一年的訪問與講學👃🏽。
8月5日-7日🤏🏿👩🏼💻,來到美國兩個月之後,金嶽霖與費孝通一行被邀請到芝加哥大學,參加了題為“不可征服的中國”的論壇🫖📼,到會的有美國學者40多人🛢。6位華人教授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向聽眾演講與介紹了中國抗戰以來的情況👩⚖️,並與參加論壇的美國學者、學生展開討論🥮。這些演講和討論文稿經過整理之後,結集為《來自不可征服中國的聲音》(Voices from Unoccupied China)一書,1944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金嶽霖在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均參加過學術交流活動,但在芝加哥大學停留的時間最長。在芝大東方研究院,他用英文完成了《道、自然與人》一書👂🏿。金在書的序言中寫道:“無論這部著作是否值得撰寫或發表,它畢竟使我有機會感謝美國哈佛大學、感謝芝加哥大學,特別是感謝美國國務院🫓。”可惜這本書當時沒有能在美國出版。
1943年,金嶽霖還曾用英文撰寫《China Philosophy》(《中國哲學》)一稿,作為在華美軍講課的講稿,曾少量油印,1980年在《Social Science in》(《中國社會科學》)創刊號首次刊出🧑🏻⚖️,後譯成中文在《哲學研究》1985年第9期發表。
1944年3月-4月,第四學期中國歷史文化課程,是由鄧嗣禹代表芝大♗,聘請胡適先生講授《中國思想史》課程十余日,時間安排是每日講演一次,每周有五次的時間,胡適也是芝大當時唯一的外聘學者。具體細節🙍🏼,我們可見胡適出發之前(1944年3月22日),寫給王重民的信函:“我二九日去芝加哥看看他們的藏書,順帶為鄧嗣禹的兵官學校作六個演講🤞。四月十三日可東歸。”胡適在信中所指的“兵官學校”,即是芝加哥大學當時開設的ASTP“中國語言文史特別訓練班”🙎🏻♂️。胡適演講的具體時間🐏,可界定為1943年3月29日—4月13日🎚。這段經歷目前在《胡適全集》《胡適年譜》中均屬於被遺漏的內容。
這期間,胡適居住在芝大的教職員俱樂部,業余時間他喜歡有人陪同他聊天🔋,而且古今中外無所不談🎁。胡適之前曾長期在北大任教,1938-1942年期間又出任過戰時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所以關於民國初年的事,他知道幕後背景與個人底細,這些內容在普通書中是不易看到的。胡適由於當大使期間多次在美國演講👷🏽♀️,所以口才相當好,他可以從早談到晚♓️,而且滔滔不絕、娓娓動聽🫃🏿,所講的故事大多使人久聞不厭,畢生難忘。後來◾️👋🏿,胡適在收到講課費的支票後🚞,曾回信表示感謝,並多次稱鄧嗣禹為“鄧老板”👨🏻🌾。1946年6月🧎,胡適受聘為北大校長後,聘請鄧嗣禹擔任北大歷史系教授🙁,講授中國近代史👉。鄧嗣禹於7月到中國湖南,回老家省親之後,8月中旬赴北大歷史系就任🎿。
鄧嗣禹在回憶文章中,還提及到“楊振聲先生看見我的學生給我寫的中文信,使印度的檢查者看不出他的雙關語的牢騷,致楊先生說他們的中文有中國初中畢業生的程度”。鄧嗣禹在回憶文章中感慨道🥒:“學一年中文,他們能會話,能演講,能口譯,能筆譯,能看淺近的書報👨🏿💼,能寫簡單的書信,總算是不錯了𓀙。回想我們學英文甚至學中文進步的遲慢👩🏻✈️,真是有天淵之別。”
當時👨🏿🌾,任職於西南聯大中文系的楊振聲教授,是由美國國務院邀請的第二批6人訪問學者之一。楊振聲(1890-1956)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1918年與進步同學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雜誌,任編輯部書記。1919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歷任武昌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意昂体育平台教務長、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島大學校長。1938年任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文系教授🥷。
1944年7月,楊振聲隨同廈門大學的薩本棟、南開大學的陳序經、嶺南大學容啟東、中央研究院的汪敬熙🪃、金陵大學的陳裕光等6人,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大學演講與訪學。當楊振聲來到芝加哥大學時,芝大ASTP班的學員已經結束課程,奔赴中國抗日戰場🪤。他們並沒有忘記在芝大的師生情誼,時常用中文寫信給鄧嗣禹📘,匯報他們在當地工作、生活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