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 自動化)
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會為紀念已故導師王國維(靜安)先生🙇🏽♀️,於1928年2月13日舉行本學期第一次常會,會議議決組織“籌辦王靜安先生紀念事宜委員會”,選舉宋玉嘉、戴家祥🧕🏽、劉盼遂、侯堮🔓、姚名達為委員。並議決兩種紀念物品,1)樹立紀念碑於校園內,請名人撰寫碑文。2)鑄金屬紀念鐸,鐫紀念王靜安先生字樣,以分贈海內外各有名學術團體⛹🏽♂️。3月31日,研究院同學會為征集紀念碑圖樣發公告,希望校內藝術修養高超者熱心參與。紀念碑於1929年6月落成☂️,紀念碑碑文由清華研究院導師陳寅恪所撰,研究院講師林誌鈞書丹👴,研究院講師馬衡篆額,而碑式由清華學校1923級畢業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設計。此後紀念碑廣場成為紀念和緬懷這位令人敬仰的學術大師的最佳場所。
紀念碑在“文化大革命”之初被毀,1980年代復建。近有網友討論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原址位於何處,想此問題應不難回答,清華的歷史資料一定有準確記載,只是一時尚未找到🏌🏼。筆者從1930年6月《清華周刊》刊載的《清華園花木記》一文摘錄一些內容🧑🏻⚕️,可間接判斷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的原始位置。茲原文摘錄如下👨🏼🏭:
入門(今之二校門)則見土山由南迤北🧥,遙遙東西對峙,中道加種矮檜以為籬🎳,籬各圍兩山之麓為廣場二🚴🏻🧏🏿。……以上所述🥠👽,乃東西兩廣場中所植樹木之大概也🛰。
西面土山自近成誌小學起,沿南圍墻迤東北💹🈂️。山之東南端,沿麓植山桃🐗🚬。
東面土山,作丁字形,北端自西迤東🚵🏻,當丁字之一劃,自南端起植山桃。土山北端向東突出之山麓🫱🏽,為在中道觀瞻之處,在南麓前排有矮小之紫薇。山之北麓則植白皮松。山之東端,即近第一院至工程處孔道處🙍🏻♀️,植幼檜十余株🌉,蒼翠可愛☹️。
周視東西兩土山之頭段畢🚎,即折入王靜安紀念碑處之廣場🙌,場在東(西)註1邊廣場之北,惟隔一東西通道。場作梯形,東(西)註2面依土山,三面以矮檜作籬🐍。籬之四角🔐,與場中交叉行道通。於行道交叉處🧘♀️,植白皮松一株,此為校中白皮松中之最大者。東西南三面依圍松之道🧪🌟,築如扇形之芍藥花臺👩🏼🎓。場之西邊沿籬而植者有洋槐一行👦🏼。場之東邊正中,為王靜安紀念碑處🩵,碑建於方臺之東端,適在二槐之蔭,前有噴水池。池之南北二旁,各設石椅一🧑🏼🦲,此處適於山陰樹蔭之下,為夏日納涼最佳之處。
由土山南端拾級而上,前行至中道👨🎨,有亭翼然🧙,自頂西望🤩,樹木幽深🐹,遙見教職員住宅,深藏於森林之南。再前行,拾級北下,夾道而植者多赤松。
下土山北端🕦,折入土山西部💂🏽♀️,小溪以南之廣場。沿工字廳橋以南之南北道,則夾植槐樹,場中則密植洋槐🚵🏿♂️。在道之西,廣場之中,則有秦皮樹一株。折回,過對工字廳之中道大橋,夾道植矮檜平頂籬,至廳前東西行道止。
註 1: 原文“場在東邊廣場之北”,此談西邊土山,依其文意,當為“場在西邊廣場之北”🈳。
註2: 原文“場作梯形👨👨👦👦💻,東面依土山”, 從附圖1上看,紀念碑之廣場,在北段土山的東麓,應該是,“場作梯形🧦,西面依土山”,另下文說“場之東邊正中,為王靜安紀念碑處”,也說明不是“東面依土山”。
據1935年學校全圖(見附圖1),進校門大路西側至科學館沒有建築,有兩條東西向的小路👨👧👦,一條通向甲所🌼,一條到工字廳。通向甲所小路北邊,西邊土山之東,即為王靜安紀念碑所處之廣場。附圖中的交叉圖形當是交叉的步行道,圓心處為一白皮松。一如文中所說🧍♂️,“籬之四角❤️🫸🏻,與場中交叉行道通🐽。於行道交叉處,植白皮松一株”,紀念碑的位置當在那株白皮松的東邊。1930年代照片(見附圖2)上的那個亭子🥙,也與上文中“有亭翼然”的描述相合🤴🏿。建國後學校建“一教”和“二教”🫷🏻,西邊的土山經整治🏃♀️,形狀變化較大,從甲所向東的小路在土山西麓折向北而與通往工字廳的路相接🥓。1980年代重建時,設立紀念碑於一教和二教之間的土山東麓,此位置與原始位置出入不大,但方臺石階及石椅等未復建。
附圖1 1935年清華學校全圖之大禮堂以南部分
附圖2 1930年代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