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兩代學人一脈相承
樓慶西,浙江衢州人,1952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師從梁思成,主要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樓慶西對建築的研究重點開始轉移到鄉土建築的保護🔭,足跡遍布全國🔻。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築形態與文化》、《中國建築的門文化》🎩、《中國宮殿建築》、《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等🩴。(孫純霞攝影)
梁思成大學時給校刊手繪了一張有趣的圖🧛♂️,題為《周末是談戀愛還是去教堂?》(樓慶西供圖)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學家🍭🥒、教育家。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1946年起執教於意昂体育平台🚸,任建築系主任。梁思成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主力推動者,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多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顧問。
這些年,意昂体育平台的樓慶西和陳誌華教授幾乎每年都會下到鄉間進行田野調查🦸🏽,為保護現存為數不多的古村落“搖旗呐喊”🔙。樓慶西對古村落的保護,或許與其恩師梁思成的古建保護理念一脈相承⛴,但比這些更讓樓慶西受益的🧖🏻♀️,卻是梁思成身上的嚴謹學風。樓慶西希望🤪,這一優良傳統可以通過自己和學生們,一代一代傳下去。
初見 開國大典🏄🏼♀️,梁先生哭了
我第一次見梁思成梁先生𓀜,是1949年10月2日的晚上0️⃣,我們參加完開國大典沒多久🧑🏿💻。
我們從清華園附近的火車站上車💎,下車後又走了若幹小時🫶🏼,到了北大舊址🖖,中午時步行到天安門,下午3點鐘開國大典正式開始。毛主席在城樓上說了我們很熟悉的那句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然後他一按電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時候我們平常只能吃高粱米🥱,白面饅頭一周才能吃一次。因為參加開國大典📿,吃上了芝麻醬花卷,還每個人發了兩三根香腸。
梁先生那時是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主任,參加開國大典回來後🚣🏿♂️,他接見系裏全體學生,我們在沙發椅旁邊圍著他坐了一地🙇🏿。他神態興奮,9月時他剛參加了新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還被邀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開國大典🕚,他說他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感動得哭了。梁先生跟我們說,你們是生逢其時🚴🏻♂️,趕上一個好時代🦄,你們要好好學習🌊🫳🏽,要一輩子為人民服務🦬🛅。那次接見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影響至深。如今60年後😅,再去回憶梁先生,我覺得也是有意思的事🕵️♀️。
留校 給梁思成當助教
我讀建築系是很偶然的,我在杭州念的高中🏌🏿♀️,5月解放,7月考大學,我比較喜歡工程🕍🧵,就報了上海交大的土木系🌃💅🏻、浙江大學土木系,還有清華建築系。後來三個大學都錄取了,北方那時也解放了,我就來了北京。我學建築就是個偶然性,和現在的高中生不一樣🔻,他們見識多,早就有所愛好。進了清華以後,在這麽一個氛圍下👩🏽💻,我們的老師都非常好,慢慢慢慢就喜歡了🧑🏻🎨。尤其你到梁先生家🧑🏽🎤,他就給你講他收藏的一個漢代的陶豬👿,一個陶豬就是一門藝術,抓塊印花布也能給你講半天🤴🏽,也就慢慢喜愛上這些東西💚,所以環境會有很大的關系🐭。
我1952年從清華建築系畢業,畢業後就留校當老師🧍🏻,被分配教授中國建築史課程🐾🧑🏿🎤。梁先生是我們的組長,組織幾個老教師要編纂中國建築史教材,我分到這一組當秘書和助教,幫他們找書、做筆記🚣♂️、畫圖和照相🤾🏽。我當助教是教一二年級的課,梁先生一直強調要把學生基礎打好。
那時我們是六年製,基礎要打兩年,要用線條或者用水墨畫西方古典建築和中國的古代建築,在畫建築前必須要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畫出示範圖來,梁先生要求畫出的示範圖👳,線條橫平豎直🌧,交角是90度,我們用鴨嘴筆,用鴨嘴筆是很難畫的👨🏿🍳,這種筆很像鴨嘴🚠,所以叫鴨嘴筆,把墨放在筆中間♣︎,粗細要自己來調整,細了墨出不來🤜🏼🧕,粗了墨就淌下來🧎🏻♀️➡️,所以很不好掌握。梁先生每次要用放大鏡來檢查我們的圖🧑🌾,一點不行你就得改。
用水墨渲染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所有建築都用黑白灰來表現它的體積,西方建築都是石頭的,就比較好畫,可是中國建築呢🙇🏼🕋?瓦是琉璃🔉,黃的,梁是彩色的,底下柱子和門框是木頭,紅色的,地下是灰磚,白石頭,材料不同,色彩不同,全部用黑白灰來表現,這個就很練我們的基本功,練我們的手,練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畫一張示範圖,要畫一個暑假。
學風 學什麽都要眼高手高
我有一次畫一張圖🫠,1960年左右,因為經濟困難🧑🏻💼,用的紙很差🏊♀️,用鉛筆打了稿子以後自己檢查覺得沒問題了,拿給梁先生看,他戴上老花鏡一看就在圖上畫了一個個紅圈。這裏外行人看不出來,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接頭接的不太順,有一個小疙瘩👏🏽。然後就還得回去改,把所有問題都改完後🅰️,才能畫到正式的紙上。
梁先生教導我們,學什麽都要眼高手高。比如你看一條線是不是橫平豎直🌸,不能用尺子量💭,憑眼力就能分辨出一毫米的差別👨🏻🏫,他就是那麽做🧑🏿🚀🚣🏿♂️,他也這麽來要求我們👌📫。梁先生總說,建築不是你說話說出來的,不是你畫畫畫出來的💆🏽♂️,是一磚一瓦蓋出來的,你圖紙上錯了一厘米💱🧖♂️,在現實裏頭可能就錯了一米,所以學工程的🎊💅🏿,尤其是學建築的🕠,一定要嚴謹,這個學風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是受用一輩子的🧠。
梁先生最後檢查是很嚴格的👨🦲,為什麽這麽嚴格🧑🏽🍼?梁先生跟我們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你給學生做示範,如果把中等的成績給他,你怎麽培養高質量的學生👨🏿✈️?我們系裏經常有展覽😕,展覽的作品,他也都要求高水平。他認為要培養高質量的學生💺,必須要他生活在高質量的氛圍裏頭。所以我給梁先生當助教🐦🔥,除了學到很多具體知識,最重要的是學到了他嚴謹的學風🤳。
遺憾 跟梁思成沒有合影
我給梁先生當了十多年的助教🕚,但是我們沒有一張合影🅾️,這也是我的一個遺憾。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當時本來相片照的就少🦀,第二我是照相的,總是給別人照。那時膠卷很貴📱,我們很少照人🚕,都是照建築🦶🏽。我舉個例子,我們研究頤和園,那是我們系裏很重點的一個研究題目,我負責攝影🕵️⚀,照了以後都要給莫先生看,給梁先生看。比如我照諧趣園🔠👳♂️,諧趣園有一個小院子🕕,是乾隆皇帝看到江蘇無錫的寄暢園來模仿的🤷🏽♀️,裏頭有條尋詩徑,我照了半天把照片拿給兩位老師看👲。莫先生不太滿意🍣,梁先生也不太滿意,梁先生說,你照得很清楚,但是缺乏一種意境。因為梁先生在身體不好的時候,曾經在諧趣園裏的療養院住過🚴♂️,他那時總在院子裏晃來晃去,知道裏面的意境是什麽。所以為了照好一張照片,常常要去一個地方若幹次🤸🏽,春夏秋冬都要去。那時照片都是我們自己在暗房洗出來,幾進幾出。
梁先生上世紀60年代的很多批註我現在都保留著🙅🏿♀️,要給我們學生看✢,我跟他們說,過去我們用鴨嘴筆🕕,後來用針管筆👩🏻🚀,現在用電腦,電腦畫就很簡單了,過去畫那個瓦龍非常難畫,不管什麽工具都是人掌握的🏋🏿♀️,你們畫出來的東西,成果就要達到高水平。我也把所有我經歷的事情🥫,原原本本的,連說帶圖都給學生看,我就要把這個傳統😸,一代一代地傳給學生,我覺得我們當教師就應該這樣做。
轉自 新京報 2010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