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得知自己獲得了2016年羅德獎學金的好消息時🏭,陳昱璇正在距北京1700多公裏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捫岱村鄉間👨🏽🏫。
“申請羅德獎學金過程很難👬🏼,也很復雜🚸,所以知道以後我特別開心,也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因為在獎學金最後的選拔要在我們14個人中選4個,每一位候選者真的都特別的優秀,這個獎頒給誰都實至名歸⏳。”
談到獲獎感受,雖然遠隔千裏,我們卻都從她的聲音中👩💼,感受到一種真摯和感謝。
不一樣的興趣——實踐方知愛之深
在羅德獎學金的百度百科上🦸🏼♂️,對於陳昱璇有著這樣一句描述𓀙:“她對社會創新和公共服務有著濃厚興趣和豐富實踐。”
陳昱璇覺得🧙🏿♂️,這種興趣是性格使然🤾🏼。“當我發現自己有這樣的興趣時,其實心裏也是不太確定的,所以我做了很多嘗試去驗證。”

在昱璇看來😭,參與社會有說與做兩個途徑,而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有些許理想主義色彩的她,更希望通過親身實踐來驗證自己的追求。
“比如以前我總是籠統地覺得中國的教育標準化👮🏿♀️,缺乏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應該像國外的教育體製學習☮️。後來我在美國華盛頓學術研討中心參與有關創新教育的研究🎵,通過實踐我才明白,相同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落地方式☂️➔,有些我以前覺得一定要改變的措施,現在才知道它也許是現有社會基礎上最合適的方式。”
不一樣的選擇——深入探索“鄉土中國”
就是這樣一步步的實踐🚣🏿♀️,一步步的確認,讓她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心意,加入了黑土麥田全國性公益組織🚚。
“我在微信上看到了黑土麥田的宣傳推送,覺得它的實幹理念很符合我的要求🆖🧑🏿🌾。它提供的方式👡,可以讓我深入農村,與農民們同吃同住👩🏽🎤、共同解決困難、甚至情感共享,而且項目本身會有專業學者的指導,而我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實踐機會🎀🧑🏻🎨。試想,如果我將來真的從事了與此有關的公共管理🤽🏿♀️,我必須要對農村的現狀有著清楚的認知。”
於是,哪怕是頂著家裏的反對和周圍人的不理解👩🏼🎨,她最終還是放棄了繼續學習的打算,在今年八月份來到了這個偏遠的湖南鄉村,開始了她的工作。哪怕只是短短幾個月,提到這個沒有熱水洗澡、沒有網絡覆蓋的地方,昱璇卻已親切地叫它“我們村兒”👨🏽🚀🚤,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關懷感和自豪感。

她在這裏的主要工作是進行產業扶貧,如開發當地的自然文化資源📤,帶動更多村民致富,也為政府和人民之間搭建橋梁,使各種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
說到以後的打算‼️,昱璇決定利用獎學金繼續讀書👩🦽➡️🫥,為以後進一步的實踐做好理論基礎。
“我希望能在以後將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農村,培養農村青年,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好的政策👌🏿、好的平臺⚔️;如果他們選擇留在城市♕,我也希望能為他們爭取更好的條件和選擇。”
不一樣的光芒——從清華外文走向世界
而在通話中🤲🏿👨🏽⚖️,陳昱璇也常常提到大學生活帶給她的影響🛞。在外文系學習,昱璇感受最大的是這裏自由的學習氛圍,豐富多彩的的學習生活🙏🏻。
“我覺得英語專業非常符合全球化的潮流🍙💈,能使我具有表達自己的能力;它也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它更是一扇窗戶🍽,通向外界更廣闊的世界,讓我能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外文系的很多課🏛、很多老師也很註重對於思維和人文素質的培養,讓我對事物有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和理解😞。”
另外,昱璇笑稱自己享受了很多外文系的“福利”➕⛔,參加了很多學校活動🚇,也多次進行海外交流:在大學期間,她曾經去英國、美國、韓國等交流學習;大學畢業後📸,她選擇了gap去充實自己🤏🏼,去了西班牙等更多國家。
“而且大家更能理解為什麽我選擇gap而去做社會實踐🖕🏼,這裏的氛圍真的非常包容和自由。”
正是在接觸不同文化中🙎♂️,昱璇不斷突破由成長背景,教育經歷還有社會環境等等帶給自己的局限性🎍,更加了解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更清醒地認識到各種社會問題的根源✪,從而“成為一個更包容的人”。

再次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昱璇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意識到自己身處這個平臺的幸運✍🏼👨🏻,畢竟在中國,還有一些人甚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希望大家都能在清華這個大平臺上努力地探索,不要害怕挑戰🤚🏼,不斷嘗試🧝🏿,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追求所在✪。”
而展望未來,昱璇的語氣也充滿了堅定🕵🏻♀️:“在我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好的機會,我希望自己能將這樣的機會帶給更多的人。我不想被別人定義,而希望通過將我的想法付諸實踐🚶♀️➡️,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
昱璇在美國國際兒童藝術基金會實習時🙆🏽♂️🖍,曾看到一個小孩子寫道:“If you are not the sun,then be a star andshine like a diamond.”
她說這是她很喜歡的一句話,“我們不一定要做英雄🧑🚒,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做自己就好。”
相信昱璇會帶著這樣的信念繼續前行🕗,也祝福她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更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