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克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鬲融
近日,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我系2008屆系友鬲融獲此殊榮。
鬲融,2004年從河北省保送至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後進入“清華姚班”。2008年畢業後赴美國留學,並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後在微軟研究院新英格研發中心做博士後🤸🏻🙅🏽♀️,2015年至今在杜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諾獎風向標”
斯隆研究獎自1955年設立,每年頒發一次,旨在向物理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這些“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本屆獲獎者共126名🏄🏼♂️,其中🚏,含鬲融在內共有19位華人學者獲獎🤦🏼♀️。
斯隆研究獎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因為迄今為止,已有47位該獎項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17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8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父親曾親自教我編程”
鬲融出生在河北,談起自己成長的經歷🚳,他表示非常感謝父母的幫助和支持。
“我的父母非常開明🧝🏻♂️🔑,平時對我也沒有太多要求🔠,還是比較寬松的”。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鬲融得到了很多自由成長的空間。而他與計算機之間產生連接,則是通過他的父親😓。
上世紀90年代,當同齡人尚不知曉計算機為何物的時候,鬲融已經拿到了打開這個神奇世界的鑰匙。“我上六年級的時候家裏就買了電腦💷🙌🏼,父親還親自教我編程⛹🏿。之後就一直對計算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直到現在⚰️。”
從高中開始,鬲融就參加全國性的計算機競賽👩❤️💋👩。2002-2004期間,連續兩屆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鬲融嶄露鋒芒👰♂️。2004年🦾,他入選國家代表隊🫡,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16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國際金牌🙅🏽♀️。大學之後👩🏻🦰🤹🏿,他對於計算機科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由他和他的同學組成的三人團隊🏊♂️,從中國打出去取得ACM亞洲賽區第一名後👊,最終獲得國際ACM競賽第二名👨🏿🏭。
一切似乎都是命運的推動,可能就連鬲融的父親也沒能想象到📨,他當年交在兒子手中的那把“鑰匙”,竟然正好打開了鬲融的天賦之門✤👩🏽💻,也或將成為鬲融今後一生所努力追尋的方向。
清華姚班👰♂️,17科滿分大神
2004年,這個天才少年從河北省保送至清華👨💻。而至於為什麽花落計算機系,鬲融打趣道🎅🏼:“因為是保送的所以也沒有選,不過當然如果要選也必然會選計算機系。”
恰逢其時👮🏽♀️,同年,圖靈獎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華人學者獲得者——姚期智院士,辭去了在美國普林斯頓的終身教職,回國來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這一事件,成為“清華姚班”成立的關鍵契機。
第二年,“清華姚班”正式成立,姚期智院士出任首席教授。“姚班”一開始叫“軟件科學實驗班”,當時在教務上屬於計算機系。姚班流傳在計算機系甚至是清華的神話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裏集聚了全國極有天賦的學生😩,或是數學💇🏼♀️、物理及信息學競賽的金牌得主,或是各省高考的前三甲。它專註於“因材施教”和“深耕精耕”相結合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競爭力的領跑國際、拔尖創新的計算機科學人才。因此👨🏽🚒,能進入姚班的學生👩🏽🚒🏔,可以說是優中選優🖼。
鬲融曾是姚期智院士的得意門生🧜🏼♂️,姚先生是他學術路上的指明燈。提起恩師,鬲融心中不由升起了敬仰之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姚先生了🧟♀️。當時我們前兩年是跟著正常課程,主要有很多數學/物理之類的課,後面開始有姚班😍,就有一些新設計的課程👨🏿🎤,感覺當時大部分課程已經和美國這邊很像了🫧。姚先生親自教了理論計算機課程𓀍,對我影響很大。如果不是有姚班,我可能也不會決定要做理論計算機(雖然現在做的又有點偏機器學習了,但是還是比較理論的方面)。當時在課上聽到了很多有趣的理論和證明,感覺比寫程序有趣很多,所以才堅定了要走學術這條路👱🏻♂️。”

姚先生在課堂
讀書時,鬲融曾獲特等獎學金,還是當時同學們之間流傳的“17科滿分大神”。提起這個稱呼,他自謙道👨🦲:“當時計算機系姚班有太多有才華的同學了,對比之下我只能算是打醬油的。大家在一起的氛圍非常好,現在同學之間一半都會在學術會議上見到🚶♂️,或者出差去加州或者其他城市的時候見一下。我們聚在一起還經常聊最近的情況,聊在計算機系讀書時同學們之間的趣事。”
“我以前在系科協工作過👩🏻🦳,當時每年都有智能體競賽,我們組織的那次記得最後決賽是樓天城(樓教主)和栗師兩個人的AI對決👱♂️,非常精彩⛹🏽♀️🐷。不知道現在智能體還在辦嗎?最近幾年AI有長足進步🛒,不知道智能體決賽是不是要上GPU了?”

樓天城、鬲融👨💼、胡偉棟
敲下關於這個問題的幾行字時,美國時間已經是淩晨了,鬲融並無睡意。這個瞬間,母系情⚖️、恩師情、同窗情、兄弟情一齊湧上心頭,縈繞在他眼前的,是記憶中那段熱氣騰騰的歲月,他的眼中依然閃耀著讀書時的光芒。
斯隆獎,天賦與努力
2008年畢業後,鬲融先是在普林斯頓大學讀了博士🎾,然後在微軟研究院新英格蘭分部做了兩年博士後🐗,2015年之後就一直在杜克大學做助理教授🕌。這期間,他始終關心著母系的發展:“這些年,清華計算機系越來越好,在國際上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非常開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都在世界知名高校當上了教授。”
“斯隆獎我申請過兩次,第一次是一年前,沒能獲獎👲🏻。這次研究有了一些新的進展😛,材料也準備的更充分🔢🏯。這次得獎主要是基於我在非凸優化(non-convex optimization)上的工作。現在機器學習大多使用深度學習算法📗,這些算法需要通過解決一些非凸優化問題來找到最優的神經網絡參數👨🏽🌾。理論上非凸優化在最壞情況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實際上即使是非常簡單的算法(比如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都表現很好📮。我最近的工作對於一些簡單的非凸優化問題給出了一些分析,可以證明所有的局部最優解都是全局最優解🚣🏽♀️。”
“科研中感覺有些問題一開始看來完全沒有頭緒🤚🏿,但是有幾個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我一般會每隔一段時間再看一下🤵🏼♂️。現在理論機器學習方向發展很快🛹,往往過了一段時間就有很多新的技術可以嘗試。其實一開始研究非凸優化的問題是為了解決張量分解的問題(這個是我之前做的研究),但是開始做了之後才發現我們用的工具在很多其他問題中也非常有效。”
從天才少年,到清華姚班,再到斯隆獎🩼,一路走來,鬲融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無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與認可。對此🐲,他說:“其實我覺得天賦是很難衡量的東西🏇🏿。不同的人擅長的東西很不一樣,而你很難知道科研中到底需要擅長什麽。這些年科研過程中我見過非常聰明🦺,想東西很快的人,也見過想問題很慢🏋🏽,但是可以想的很深的人;有感覺什麽東西都能硬算出來的人,也見過靠直覺可以不用自己去算東西的人🤷🏿♂️;有擅長把握方向提出新問題的人🧑🏿🎤,也有擅長解決研究了很久的難題的人🔅🪖,最終這些人也都很成功🕣🌿。”
熱愛是最好的動力
“我的感覺反而是做科研的熱情更重要。如果真的非常想解決一個問題,總能有辦法發掘自己的天賦,而且自然就會努力↕️。一個人如果真心覺得自己的研究很重要,也更容易讓其他人相信這些研究的重要性🧜🏿。”
當然科研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遇到挫折。“一開始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因為喜歡也沒有覺得有什麽🔢。現在的感覺是題做不出來可以放一下做別的題🤘🏿,論文不中可以投下一個會議,所以壓力不是特別大。平時生活中還會打打遊戲👝。”
天才少年,清華姚班🧑🤝🧑,斯隆獎,抽離開這些榮譽與標簽,或許鬲融也只是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平時生活中還會打打遊戲”的普通人🧘🏻♀️。然而一旦投入到所喜歡的計算機領域中🚣🏽♀️,他就擁有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我覺得熱愛是最好的動力。理論工作中證明一個新的定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現在在機器學習方面理論和實際應用還差的比較遠,所以感覺總是有想不完的題目可以做🫀,因此始終保持著對它的那份探索🚶🏻♀️➡️。”
這個世界有很多困惑🎅🏿,但是擁有初心的人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和底色。鬲融感慨道🆔:“清華其實是我真正的起點,我在那裏打好了基礎,而且找到了自我👩🏽🚀,也提升了自信🚀。就比如,當時有很多數學課程其實也不太知道有什麽用,但是後來在研究中會回想起來,才後知後覺意識到原來它的作用是潤物無聲的那種🧑🦽,化為了我思維中的一部分🧑🏽🎤,這就是清華嚴格的基礎課程的力量。還有在姚班的時候,老師有時會布置一些任務⚠,最開始我覺得這可能不行吧?這能做到嗎?然而當我真正努力去做了,它反而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有很多不擅長的東西(像跑3000米什麽的)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到🧎👳🏼♂️。就這樣慢慢去突破🔇📱,去嘗試📷,自我的極限就找到了,而我的自信心也有了很大提高。”
花花世界多紛擾,而做科研,只有靜下心來多做實驗多思考,才能使自己保持對科學的直覺和解決難題的能力。“最近機器學習這邊熱度很高,感覺整個領域都有一點浮躁,論文也越來越多。”
“今後,我希望能夠靜下心來做研究👩👧👦,做出更有意義的結果😮💨。這算是我對自己的一種提醒吧。”在訪談尾聲,鬲融這樣強調道🧑🏿🍳。
采訪🔹:李靜 / 張超